哲學過於理性,便鑽牛角尖,宗教過於感性,則過於異想天開。宗教存在,是否為了避免哲學過於理性?哲學存在,是否為了避免宗教過於迷信?那麼,有思辯的宗教學,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哲學,是否更合乎中庸之道!
哲學,為了證誠一個「命題」為真,哲學家,往往形成了獨自一套邏輯推理的詮釋學。黑格爾「邏輯、辯證、思辯」哲理,如何為真?他明白地,採取預設「命題」,作為證成的假設,徵驗真偽的邏輯,辯證詮釋過程,將命題視為自身思辯自身的對象,致使獲得命題的一種哲學方法論之範疇。
哲學方法論,各有各的思維路徑,哲學史中,可以明白展現哲學方法論的模型。亞里士多德,默觀世界,預想「宇宙有一推動者」的「命題」,最後,經由物質層次,推論到「純物質、純現實、純形式、純本質」的「不動之動者」。
柏拉圖,則預設了「靈魂源於理型世界」的「命題」,推導形下現象世界,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所以,靈魂要恢復理型的原有認識,暗喻靈魂要超越性跳脫身體牢籠,猶如跳脫地窖之諭的困難。
哲學方法論對《物理學之後》的形上實體探究,是一道中庸的宗教哲學對話之旅,《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古代將「心」做統稱,等同於心靈能力,能官,能思,是既感性也理性的一體兩面。
若此,宗教哲學的方法論,便在於使得理性和感性協作,不至於過與不及。因此,理性宗教和感性哲學,成就了信仰的先驗綜合之經驗理性,使得信仰得以堅持的理由了。
參考書目:
1. 清˙阮元校刻(2009)。《十三經注疏》。台北市:中華。
2. 傅偉勳(2021)。《西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
3.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1978),《哲學史講演錄》。台北市:大林。
Author : email:tdoste23@gmail.com , line:tdoste23 , 宗教碩士、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