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知名導演雷利史考特所執導的《拿破崙》,於2023年11月24日臺灣院線上映;本片由曾以《小丑》一片奪下奧斯卡影帝的瓦昆菲尼克斯主演,也是他與雷利史考特繼《神鬼戰士》後,睽違23年後再度合作;由曾演出《王冠》奪下英國電影學院獎電視最佳女配角的凡妮莎寇比飾演拿破崙的第一任妻子約瑟芬。
以下針對本片劇情所涉及到的歷史事件做11個重點整理,希望能夠讓歷史小白在觀賞電影前惡補一些知識:
曾執導《2001太空漫遊》《金甲部隊》《鬼店》《發條橘子》等知名作品的美國鬼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在1968年完成《2001太空漫遊》後,便開始著手計畫拍攝有關「拿破崙」的大型傳記電影;為此他進行了大規模田野調查工作,閱讀大量的史料書籍並完成了劇本初稿。從庫柏力克的經紀人筆記中可得知,庫柏力克不僅閱讀大量書面資料,還親自走訪了拿破崙相關的歷史遺址,力求完美主義的他,對這部電影的前製籌備花了不少工夫;但筆記中透露了他不確定這部電影該如何拍攝,因想要拍出「前所未有的鉅作」而有所顧慮,最終計畫被擱置。
由於庫柏力克打算實地拍攝這部電影,但礙於成本過高而打消念頭;加上當時蘇聯導演謝爾蓋幫達爾丘克才剛推出改編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戰爭與和平》,同樣也在描述拿破崙戰爭期間的俄法戰爭,獲得國際影壇的迴響;以及1970年以拿破崙為主題的電影《滑鐵盧》票房慘賠,都再再影響庫柏力克想要拍攝《拿破崙》的計畫。
縱使庫柏力克後來在1975年拍出《亂世兒女》,引用當時他收集而來的拿破崙相關史料,但直到他1999年過世之前,《拿破崙》的電影計畫始終沒有成真。而同樣對歷史題材電影十分著迷的雷利史考特,在這部2023年的《拿破崙》電影中,看得出他不少向庫柏力克致敬的拍攝方式;包括在庫柏力克的作品中時常出現的反諷和對比敘事手法,以優美柔和的配樂,搭配血腥暴力的畫面,製造出亂世中人物的無奈情緒。
做為《拿破崙》的傳記電影,這部2023年的《拿破崙》故事劇情跨距從1793年瑪麗安東妮被處死,到1821年拿破崙過世,總計28年的時空,主要聚焦在拿破崙與約瑟芬的感情關係,以及拿破崙在一場場戰役中崛起、奪權、稱帝,到最後失敗殞落的過程。
18世紀的法國正面臨財政衰弱、國庫空虛的窘境;原因在於法王路易十五執政期間參與多場戰爭未能取得勝利,以及1783年冰島火山噴發造成的氣候變遷,導致農糧欠收引發的國內嚴重通貨膨脹;特別是1756年至1763年期間,法國與英國因爭奪海外殖民地而爆發的「七年戰爭」,法國逐漸失去影響力而讓英國逐漸壯大。更糟的是,為了牽制英國勢力,路易十六又在七年戰爭後大力支持美國獨立戰爭,使得法國債臺高築,老舊的財政和稅務制度瀕臨崩潰。
為此,路易十六召開歷史悠久的「三級會議」,即「教士」、「貴族」、「平民」的三等級代表會議,試圖商議逐漸每況愈下的財務危機;但「三級會議」召開之初,三等級代表就因為投票權問題爭論不休,讓第三等級(平民)代表最終在1789年06月10日於一座網球場發表《網球場宣言》,宣示為人民服務的「國民議會」成立,標誌著法國大革命正式開始。
此時,來自科西嘉島的拿破崙,正在法國東部一所砲兵學校訓練,後成為砲兵少尉在法國炮兵團中服役;而法國大革命的浪潮,也在「國民議會」,以及之後轉變為「國民制憲議會」、「國民立法議會」吵吵鬧鬧之下建立起民主制度。在此同時,新建立的法蘭西共和國也正面臨到歐洲列強的威脅。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新建立的共和國政局動盪;激進的共和派領袖在路易十六出逃法國失敗後,於1793年01月21日以叛國罪的罪名處死路易十六,同年10月16日處死王后瑪麗安東妮。此舉引發法國國內外保守勢力的反撲,不少保皇勢力勾結外國勢力(法國周邊君主制國家)組成反法聯軍,試圖摧毀共和勢力,以恢復舊的君主制度。
1793年07月,法國東南部的海港城市土倫,聯合南法幾個保皇勢力的叛軍,引英國和西班牙艦隊進入土倫港;英國和西班牙艦隊的火砲,構築成強大的防禦網,讓法軍久攻不下。此時24歲的拿破崙奉命前往土倫對抗反法聯軍,而「土倫圍城戰」也成為歷史上拿破崙開始展現軍事長才的關鍵戰役。
當時的拿破崙抵達土倫前線後便發覺法軍砲兵素質低下,不僅指揮單位缺乏砲兵知識,火炮也因為缺乏維護嚴重破損,真正能夠發揮戰力的火炮寥寥無幾;他首先快速調度將近百門大口徑的火炮,並徵用南法地區的馬匹來改善砲兵機動能力,並逐步加強砲兵陣地的防禦工事。拿破崙也親力親為所有防務事務,和前線基層士兵共同生活,贏得不少軍心;而他出色的謀略和領導能力,也為原本腐舊的法軍注入一股新活水,更讓幾位原本無能的法軍軍官被解職。
最終,法軍在拿破崙的帶領之下逐一控制土倫港周邊要塞砲台,隨即全力砲擊土倫港內的反法聯軍船艦,「土倫圍城戰」最終以法國勝利作結,土倫也順利被收復;拿破崙也在戰後晉升為將軍,開始在軍界站穩腳步。
「土倫圍城戰」之後,法國雖然成功趕跑了反法聯軍,但首都巴黎政壇卻經歷了「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掌權的「恐怖統治時期」,隨後又發生反對「雅各賓派」的熱月黨人士發動「熱月政變」,結束了斷頭台頻繁運作的恐怖統治。政局動盪之下,承襲「國民議會」、「國民制憲議會」、「國民立法議會」的「國民公會」權力不彰,讓反革命勢力蠢蠢欲動。
法國政局混亂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法國大革命自爆發以來,法國國內的經濟狀況始終沒有獲得改善;激進的政客們吵來吵去沒一個解決方法,反而激發保皇勢力復甦。加上革命黨人士的反教會立場,不少天主教徒也萌生反革命情緒,使法國國內的混亂局勢更加雪上加霜。在英國的支持之下,反政府的叛軍揭竿起義,在首都巴黎發起叛亂。由於此時秋季正值法國收穫葡萄的季節,因此這場在1795年10月05日由保皇派人士發動的政變,依照共和曆的說法也被稱作是「葡月政變」。
此時和拿破崙在「土倫圍城戰」熟識的巴拉斯子爵,同時也是保衛首都的軍隊領袖,任命拿破崙擔任鎮壓叛軍的指揮官,並賦予高度自主決策權。拿破崙以嚴密的「葡萄彈」砲火(一種由小鐵球組成的砲彈,適合用於對付人群的大範圍殺傷力武器),在短短幾小時內便成功鎮壓叛軍暴民;葡月政變後,拿破崙也因此獲得「葡月將軍」的稱號而聲名大噪。
有趣的是,「葡月將軍」這個名稱原本是叛亂失敗的保皇派人士,企圖將拿破崙描繪成血腥鎮壓、不道德屠殺的始作俑者;但拿破崙反而把這個頭銜當作是榮譽的象徵,讓他逐漸在法國政壇站穩腳步。
「葡月政變」之後,熱月黨人士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督政府」時期的國會立法機構分為上下兩院,上為「元老院」,下為「五百人院」;五百人院提名選出元老院中的五名督政官,並輪流擔任主席。
縱使「督政府」的成立,標誌著「恐怖統治時期」的結束,但隨即一連串的立法機構選舉失能,選舉結果不斷被反對勢力宣布無效,讓政府運作停滯不前,反而讓「葡月政變」後獲得實質軍權的拿破崙逐漸抬頭。
由於督政府擔心當時遠征義大利有功的拿破崙會對法國政壇產生威脅,因此以打開法國向印度進軍的通道為藉口,任命拿破崙為法國埃及方面軍司令,派遣他遠征埃及。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戰役,最後雖然成功進軍開羅,但最終因法國補給艦隊被英國海軍殲滅,無法維持戰力而失敗收場。但熱愛歷史、數學和天文學的拿破崙,在遠征埃及時隨軍跟隨不少學者專家,戰役過後也出版了不少埃及古文明的研究成果,就文化意義上貢獻甚鉅,開啟日後對埃及古文明研究的濫觴。
值得注意的是,拿破崙遠征埃及的關鍵戰役,為發生於1798年07月21日的「金字塔戰役」;此戰役中,拿破崙僅用兩萬兵力便擊潰埃及方面的六萬阿拉伯步兵和馬木留克騎兵。據統計,法軍僅29人死亡,埃及方面則有超過兩千人陣亡,是拿破崙生涯最成功的戰役。雖然名為「金字塔戰役」,但實際上決戰是在遠離金字塔的恩巴貝(Embabeh)曠野上進行;因此,在預告片中出現的法軍砲擊金字塔場景,史實中較不可能發生。
點這裡放大圖
正因為「督政府」權力不彰,拿破崙從埃及返抵法國之後受到民眾英雄般熱烈歡迎;此時的法國正面臨俄奧聯軍在蘇黎世由南往北入侵、英國在荷蘭由北往南入侵的雙重威脅,在拿破崙掌控的軍權之下,法軍在1799年秋天消除了外國威脅而使得軍人聲勢高漲。
1799年11月0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控制督政府,並迫使督政官們辭職、解散元老院,強迫五百人院投票同意立法機構休會;休會期間兩位前任督政官西耶斯、迪科聯合拿破崙成立「執政府」;「執政府」為軍事獨裁的專制政權,由三位執政官所掌控,分別為第一執政拿破崙、第二執政康巴賽雷斯(第一代帕爾瑪公爵)、第三執政勒布倫(皮亞琴察公爵);這起事件因發生在共和曆的「霧月」(容易起霧的月份),因此使稱「霧月政變」。
事實上,早在「霧月政變」之前,政變早已司空見慣,但往往上台後的執政者馬上又受到反對者杯葛,讓整個民主制度空轉。拿破崙在政變後組成臨時執政政府,隨後又透過立法、組織改造、以及一場場公投逐漸擴張自己的權力,最終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權的行政組織,推行經濟改革,改善了法國長久以來的財務困境。就在拿破崙執政後的短短兩年內,法國財政收入達到自路易十六支持美國獨立戰爭後的收支平衡,更透過建立「法蘭西銀行」(即法國的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穩定貨幣;引進資本主義的概念,保障農民土地所有權、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推行義務教育、保障宗教自由,一步步建立起穩定的社會秩序。
換句話說,同樣是透過政變取得政權,拿破崙不僅上台後大刀闊斧推行多項有利政策,讓法國國力逐漸富盛而贏得民心。這對長期處於混亂局勢的法國而言,總算看到一絲希望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拿破崙執政後在國內推行著名的《拿破崙法典》,是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和法律學者們討論,成為今日法國,甚至是歐陸法系的重要基礎。
拿破崙在取得政權後,法國的外國威脅沒有減少;自拿破崙在埃及被困之際,由神聖羅馬帝國所主導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成員包括英國、鄂圖曼帝國、俄羅斯、葡萄牙等。驚人的是,拿破崙在1800年的馬倫戈戰役力戰群雄,一舉擊潰第二次反法同盟軍,更在1802年與英國簽訂《亞眠合約》的休戰條約,鞏固了當時拿破崙的第一執政地位。
拿破崙執政後不管對內對外都達到了權力高峰,也受到法國大眾的高度支持;在輿論的支持下,議會一致通過拿破崙取得「皇帝」稱號,並在1804年05月18日由元老院正式授予第一執政的拿破崙為「法國皇帝」,原第二執政的康巴賽雷斯(第一代帕爾瑪公爵)為帝國大法官、原第三執政的勒布倫(皮亞琴察公爵)為帝國大司庫;一個以拿破崙為權力中心的法蘭西共和國(後於1809年改為法蘭西帝國)正式誕生,「執政府」也正式滅亡。
拿破崙的登基大典,於1804年12月0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按照過去法王加冕登基的傳統,應由代表教會的教皇將皇冠戴到國王頭上,但拿破崙卻在典禮上直接從教皇庇護七世的手中拿過皇冠,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象徵自己為自己加冕;按照拿破崙的說法,他代表法國人民,是「法國人的皇帝」;隨後他也為身旁的妻子約瑟芬加冕為皇后。
歷史上總共有七次反法同盟,是歐洲各君主制國家一方面擔憂民主革命的浪潮從法國開始擴大至歐洲大陸,一方面也是趁著法國國力衰弱之際瓦解法國。就在拿破崙一次次擊破反法同盟聯軍成為皇帝後,第三次反法同盟於拿破崙登基加冕後一年成立,以奧地利、英國、俄羅斯為首向拿破崙宣戰。
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故事可回溯至英法兩國在1802年簽訂的《亞眠合約》一再被打破,拿破崙開始計畫在法國海岸組建未來入侵英國的「大軍團」;這支「大軍團」被視為當時歐陸素質極高的大型戰爭機器。另一方面,拿破崙在稱帝後因進一步將自己加冕為義大利國王,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時也是奧地利皇帝的法蘭茲二世相當震怒;因此由神聖羅馬帝國為主導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拿破崙的「大軍團」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後,揮軍往東進軍,打算征服中歐強國奧地利。1805年12月02日,位於今日的捷克奧茲特里斯(Austerlitz)地方,拿破崙的大軍團總計約七萬兵力,對上俄羅斯和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總計約九萬兵力,雙方展開激戰。在這場戰役之中,拿破崙透過誘敵和突襲戰術,成功讓反法聯軍陣腳大亂,最終取得全面勝利。拿破崙大膽又靈活的戰術,讓奧茲特里斯戰役成為拿破崙軍旅生涯中另一場令人津津樂道的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預告中呈現了拿破崙故意引誘反法聯軍至結冰的湖面上並進行砲擊的橋段;事實上是奧茲特里斯戰役中,許多歷史文學喜歡描述的場景。事實上,有部分史學家認為,這段拿破崙在普拉欽高地砲擊結冰湖面的情節,很有可能是法方在奧茲特里斯戰役大勝後的大內宣。因為根據當地報紙紀載,這座結冰的扎錢湖在戰役後三天便乾枯,現場只打撈出零星溺斃的屍體。
另外,這場奧茲特里斯戰役也因為參戰國元首,包括法國皇帝拿破崙、神聖羅馬帝國兼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二世及一世、以及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皆親自到戰場領軍,因此也被後世稱作「三皇會戰」。
這場戰役不論是對拿破崙,還是歐洲歷史而言相當重要;經過此戰役後,擁有844年歷史的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奧地利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也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而今日的德國地區則成為法國的附屬國「萊茵邦聯」,等同是拿破崙控制了法國東邊的鄰國大片江山。
這也難怪為什麼拿破崙相當自豪這場戰役的成功,甚至是建造了今日許多觀光客造訪法國巴黎必定朝聖的「凱旋門」,便是當時為了在戰爭勝利後迎接眾法軍將士凱旋之用。
就在「三皇會戰」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也因為拿破崙建立「萊茵邦聯」感到不滿,與英俄組件第四次反法聯盟,但最終依舊被拿破崙打敗;隨後拿破崙又趁著西班牙發生內亂而入侵西班牙,使得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者,他的家族成員也受封包括西班牙、荷蘭、拿波里、威斯特伐利亞等國的國王,等於是拿破崙確立了歐洲大陸霸主地位,帝國國力達到巔峰。
然而,就在拿破崙權力一把抓之際,在西歐唯一無法征服的土地便是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英國強大的海軍讓拿破崙相當頭疼,因此希望藉由聯合歐洲各國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即知名的大陸封鎖),讓英國不戰而降。然而,這個「大陸封鎖」政策卻意外成就了各地走私貿易興盛,其中原本配合封鎖政策的俄羅斯,則迫於經濟壓力而打破封鎖,將原物料外銷給英國。這使得法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惡化,發起「大軍團」對俄羅斯的征途。
這場發生於1812年的「俄法戰爭」,因法國或俄羅斯方的觀點不同,也被稱作是「俄衛國戰爭」、「1812愛國者戰役」、「拿破崙征俄戰爭」、「第二次波蘭戰爭」、「二十國軍勢」等。正如同電影裡所呈現,拿破崙的大軍團來到空前強大的規模,說著12種語言的60萬大軍浩浩蕩蕩進軍莫斯科;雙方在莫斯科外圍的博羅金諾發生激戰,史稱「博羅金諾戰役」,最終俄軍撤退,法軍勝利。
當拿破崙的「大軍團」好不容易攻入莫斯科後,他們才發現俄羅斯人早已人去樓空,不僅帶走糧食,還是放了監獄的囚犯,甚至放了一把火把莫斯科給燒了。俄羅斯的焦土政策讓拿破崙相當無奈,在寒冬來臨之際,法軍又因為補給線太長而只能選擇撤退。「大軍團」往西撤退的過程中,卻又遇到俄羅斯的哥薩克騎兵游擊騷擾;在寒冬的侵襲與俄軍反擊之下,法軍病死、凍死、餓死、逃兵,相當狼狽,而原本60萬的「大軍團」,最終只有不到6萬人回到波蘭華沙。
就在俄法戰爭之後,第六次反法同盟隨即成立,由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英國、以及萊茵邦聯的部分邦國所組成;不少原本與法國為同盟關係的邦國也接連反叛,讓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光輝不再。法軍最後戰敗,拿破崙最終也於1814年04月13日簽署《楓丹白露條約》,被放逐至地中海小島厄爾巴島。
拿破崙被放逐到厄爾巴島後並沒有閒著,反而修建島上的道路、發行貨幣,接見各國政要;而法國國內則迎來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成為法國國王,大革命建立的共和國開了民主倒車,回到原本大革命前的帝制樣貌。依舊關心政治的拿破崙,在厄爾巴島上得知過去心血被破壞後相當不滿,決定重返法國。
他在1815年03月01日登陸南法城市安提伯(Antibes),一路往北朝著巴黎進軍;有趣的是,路易十八派出前往逮捕拿破崙的軍隊,不僅沒有阻止他,反而迎接他的到來,讓拿破崙順利重返法國掌權。此刻聽聞拿破崙重新掌政的歐洲各國,再度為此集結形成第七次的反法同盟,這次有英國、普魯士、荷蘭、原神聖羅馬帝國邦國的漢諾威、拿索、布蘭茲維等國所組成,打算在今日比利時南部的滑鐵盧集結,打算對重返法國的拿破崙做致命打擊。
(上圖,維也納會議參與人員)特別注意的是,電影中呈現維也納會議時特別安排路易十八在現場,實際上路易十八並沒有發生參與這場會議,而是由外交大臣德塔列朗(塔列朗公爵),以及全權公使達爾貝格公爵做代表。但路易十八並不信任這些代表,反而是透過私人信件與召開會議的奧地利梅特涅親王進行談判。
這場戰役拿破崙首先對上的是英軍威靈頓公爵,他在反法同盟聯軍尚未集結完成前先發制人,更在主要戰事發生前便擊退了由布呂歇爾領軍的普魯士騎兵;戰事從1815年06月18日的下午雨後天晴時刻展開,法軍騎兵不斷衝撞英軍反制的步兵方陣,直到大約下午六點左右,整備完成的普魯士騎兵前來支援,法軍才在晚間九點左右被突破。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慘敗後的經歷頗為有趣:他在戰役後三天回到巴黎,此時法國朝野氣氛已不像拿破崙過去稱帝時的樣貌,因此渴望重新回到大革命時期,人們追求民主共和的時光。拿破崙認清事實後,在06月22日宣布退位,並象徵性地將皇帝頭銜禪讓給人在奧地利的兒子,自己則前往前妻約瑟芬的馬爾梅松城堡,同時也是約瑟芬最後過世的地方。
反法同盟中的普魯士可沒有想要就此便宜拿破崙,誓言要生擒活拿拿破崙,於是拿破崙只好往西來到羅什福爾,計畫流亡美國,卻故意在船上等待其他歐洲國家能夠回心轉意。就在港內滯留的拿破崙,最終在07月17被俘虜,此時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成為法國國王,拿破崙這段從第一次放逐重返法國執政的110天,在歷史上被稱作「百日王朝」。
拿破崙最終被放逐至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相較於第一次被放逐到厄爾巴島,拿破崙的第二次放逐島上生活被嚴格控管;晚年的拿破崙健康急速惡化,於六年後過世,享年51歲。
本片劇情的最大重點,莫過於以拿破崙和第一任妻子約瑟芬德博阿爾內的感情關係。事實上,拿破崙的一生當中總共有兩段婚姻和多位情婦,但據說約瑟芬是拿破崙唯一一位愛到卡慘死的對象,甚至到死前的遺言中也提到約瑟芬。
正如同電影裡所描述,拿破崙和約瑟芬初次見面是在法國巴黎的社交場合;當時的約瑟芬是一個丈夫剛過世不久、帶著兩個小孩的交際花,拿破崙對約瑟芬一見鍾情後便開始對她展開熱烈追求,一封封情書狂寫寄送,最終只得到約瑟芬愛理不理的高冷回應。從這些情書可以觀察出,拿破崙對約瑟芬的單戀可說是相當折磨,他曾經寫道「什麼是地獄的酷刑?什麼是復仇女神的蛇蠍?就是妳的冷淡!」這對熱情奔放的法國人來說,這不叫苦情單戀,什麼才叫做苦情單戀啊!
拿破崙和約瑟芬兩人在1796年03月09日成婚,當時的拿破崙27歲(1769年08月15日出生),約瑟芬33歲(1763年06月23日出生);當時拿破崙才剛打完土倫的勝仗、也成功鎮壓保皇黨的葡月政變、成為督政府下的義大利軍團司令,可說是愛情事業皆得意,意氣風發。但就在結束遠征義大利後的拿破崙,接著遠征埃及之際,便聽聞約瑟芬出軌的消息,當時兩人結婚兩年;而得知妻子紅杏出牆後,拿破崙也不甘示落在埃及找了個麾下軍官的老婆當情婦相伴,被許多人戲稱那是拿破崙的「埃及豔后」。
即便如此,拿破崙雖然多次出軌,甚至曾經被約瑟芬捉姦在床,但拿破崙依舊不願放棄這段用情至深的婚姻;當然這種現在被當作是渣男的拿破崙,也有為自己的渣男行為做辯解,據說他曾經表示,「自己的情婦叫做權力」。
即便如此,拿破崙和約瑟芬兩人最終還是走向離婚的結局,原因就在於約瑟芬始終無法給予拿破崙的皇帝繼承人。為此,拿破崙甚至還故意讓情婦懷孕已證明自己是個正常的男人;兩人在1809年12月16日於元老院的見證下離婚,一年後,拿破崙與奧地利公主瑪莉路易絲結婚,並於1811年03月20日誕下子嗣,是為「拿破崙二世」。
離婚後的約瑟芬仍保留了皇后的頭銜,居住在巴黎附近的馬爾邁松城堡;離婚前拿破崙瘋狂寫情書的行為,似乎在離婚後轉移到了約瑟芬身上,兩人角色互換的情感發展也是讓外人看得相當有趣。而縱使兩人離婚,拿破崙依舊時常前往馬爾邁松城堡探望約瑟芬,約瑟芬也持續在法國政壇發揮影響力,甚至在這座城堡內接待外國使節,其中包括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約瑟芬最終於1814年05月29日死於白喉,享年50歲。當時的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據說拿破崙聽聞約瑟芬的死訊時相當悲痛,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兩天;不論拿破崙在房間裡做了什麼,相信當他走出房間的那一刻,他依舊對他所熱愛的事物:法國、軍隊、約瑟芬,抱持著最大熱情與希望。
《拿破崙》
上映日期: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