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茶故事九
以前只喝低發酵輕烘焙的高山茶,海拔越高越好,基本都要杉林溪起跳,梨山和大禹嶺也是春秋兩季必買的茶。
那時候還沒網購,買茶都是去茶行試喝,適口的才會買。有時候也會有親友送茶給我,收到的茶品質不一,確實有些喝不慣的茶。喝不喝得慣當然要泡看看,所以就有一些拆封喝一兩次後就棄置的茶葉。
這個印著「杉林溪烏龍茶」的馬口鐵茶葉罐,是竹山農會的茶葉比賽包裝,忘了是什麼時候買的?又或者是朋友贈送?多年前拆封沒喝完,想想應該是已經放了十幾年了。
竹山農會比賽茶獎次從特等、頭等、二等、三等到優良獎,優良獎還有三朵茶花、二多茶花兩個等級(優良獎的茶花圖案民間習慣稱為梅花),喝茶人習慣簡稱為「三蕊」、「二蕊」。二蕊是最基礎的獎次。當然能得獎就表示有一定的品質,茶農不會吃飽沒事隨便就把茶送去比賽,起碼會做出一定水準的茶,才會花費報名費去參賽,達到門檻之上才能入圍得獎。目前這個二蕊的烏龍茶市價約1300台幣。
理論上杉林溪是在竹山鎮範圍內,光是杉林溪就有許許多多茶區,像較多人知道的龍鳳峽,還有我後來很喜歡的豬仔灣。這些海拔較高茶區的春冬烏龍茶,不用參加比賽一斤也都有兩三千元的行情,比賽得獎的三等獎還賣不到這個價錢,所以會去參加比賽的杉林溪茶不代表就是我愛喝的杉林溪茶。
實際上這個掛名「杉林溪」的比賽茶並沒有限制必須是杉林溪或竹山鎮當地產製的茶,而是只要國內種植、生產的當季茶葉就能參賽。只有要求參賽人員必須是當地實際從事茶葉產製銷之茶農及其家屬的資格。現在農業重視生產履歷,比賽茶送件必須檢附台灣農產生產追溯QR-Code資料,所以茶葉來源更可靠。
愛喝的茶都會喝完再拆一包來喝,喝完再去買,只有拆開喝不慣的才留下來。有些實在喝不下的,甚至拿去放櫥櫃內做除濕去除異味用。以前不流行喝老茶,那時我也沒想過自己存老茶,以前那些沒喝完或忘了喝所留下的茶,現在就變成意外驚喜。幾年前搬動辦公室整理櫃子,才發現這樣的茶還真不少。
這兩天晚上都泡這罐茶。原本應該就是發酵和烘焙都略高的茶,陳年老茶的梅韻較弱,第一泡茶沖出泡沫較多,茶湯入口有粉粉的感覺,應該是茶葉含水量回升所致,不鎖喉但回甘也弱。
雖然現在流行喝原味老茶,但這罐茶當初拆開後就隨便放置,罐子內茶葉剩餘不多也沒有裝袋封好,罐內茶葉與空氣接觸的比例就相對較高,雖然茶葉沒有倉味,我覺得這樣的老茶最好稍微烘焙一下走乾,會比較好喝。
泡開的葉底柔軟度很好,代表茶葉活性還在,還會再持續轉化,但基本上就是表現平平的茶,覺得再放也是這樣而已。
搜尋網路資料,竹山農會比賽茶多年來均以標榜茶葉的發酵度和焙火搭配足夠,來展現杉林溪烏龍茶豐富與濃稠感的特色。由此可見竹山農會的比賽茶除了發酵度夠,含水率也會較低,這種條件很適合陳年。
只是二蕊的名次在及格邊緣,或許有少數遺珠之憾,得這個獎次的茶品質本來就不是很突出,放久了只是讓茶性變溫和,這就是老茶,但就是缺乏亮點的老茶。
可見想要自己藏茶放老,應該也要挑選優質新茶陳放,將來才會有好喝的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