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夠好的工作》


    每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和同在外商工作的好朋友,會找一天老外老闆都休假的午後出來吃飯。日子一久,變成了我們獨有的儀式,慶祝彼此又在轉瞬無常的詭譎情勢中,存活下來,多長了心眼,心腸彷彿也跟著變硬了一些。


    今年,儀式有點更改,還不到最後一個月,好朋友打電話來,用一種安靜得怪異的語氣問我,「等等,有沒有時間吃飯?」其實根本還不到吃飯的鐘點。


    見了面,好朋友說,今天,是她在原職任職的最後一天。不用多問,我也能猜中大概發生了甚麼。到了我們這個年紀,職場上的旦夕禍福,比政令面的朝令夕改,來得更為切身、而且頻繁。


    我知道她不需要安慰,而她發自肺腑的困惑,我回答不上來。沒錯,我們都熱愛工作,但當手邊的這份工作,無預警地被嘎然而止,才會迫使我們去正視和思索,我們一直工作的動機,有多少程度是出自於真心的喜歡、又有多少程度,是不清楚自己還能做些甚麼?


    即便以人類圖的實驗與摸索為引,寫出了一本書,我比過去都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所在,與工作並不直接相關。但回到日復一日的職場生活,卻仍不由自主地、企圖透過工作,來確認絕大部份的自我價值,依然健在。


    所以,一旦工作被剝奪、或在工作裡喪失關注,自我存在立即變得虛無。擔心經濟無著、不被需要,不得不小心翼翼,投鼠忌器。或是,落入《夠好的工作》一書裡所描述的惡性循環:在推崇副業與職涯發展的文化中,有種感覺是,你如果不進步,就會落後。沒有工作,其他的身分認同,便隨之枯萎。


    我很慶幸能在這個特別人心惶惶的歲末,讀到由堡壘文化出版的《夠好的工作》。這是一本和我之前接觸過的職場書籍,完全迥異的類型風格,既不傳授工具化的技巧,亦不直接提出解答,而是記敘來自九名不同領域工作者的故事,來審視職場行之有年的迷思,以及被廣為傳頌的至理名言,例如:找到夢想工作、以公司為家、地位等於成功、努力工作,就能早點回家…等等。


    關於甚麼是「夠好的工作」、甚麼才稱得上「夠好」,這九名故事主人翁,各有選擇及定義。每一則故事,我都看了兩遍,第一次深深浸淫其中(曾身為質化研究生的遺毒),第二次則由大型田調現場,歸返仍感迷茫的當下,重新意識到,我是有所選擇的。所謂的「夠好」,只要我認為「夠好」,就行了。


    簡言之,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不在釐清夠好的工作,應該具備哪些條件,而是鼓勵讀者,控制對於工作的過度期待,積極培養工作之外的自我意識。唯有學會不無限擴張「夠好」的定義,就能和工作建立起健康的關係。


    那次午飯之後,好朋友沉寂了一陣子。我在飛離又飛回台灣的商務里程之中,不只一次惦念起她,很想問問她最近過得怎樣。不多久,即收到她從台灣各地傳來的照片,有時是天剛濛濛亮的清晨,有時是黝黑到看不出星子的夜半時分。


    我想起來,好朋友是一等一的公路車好手,曾經隻身環島過無數次。環島,是她澄淨自我的方式,遇上過不去的職場險關,她就用雙腳疾駛全島去閉關。回來後,總能脫胎換骨。


    但是,這次上路,她不再反芻工作了。披星戴月、偶爾餐風露宿的日子,一開始試圖拼湊的,是自己殘破的自信和認同。隨著路途越騎越南,視野所及,從城市、峽谷、一路拓展到平原,她用手機拍下那些庸碌、秀美與祥和。


    她寫著:「這是第一次,我感覺自己像個真人一般,真實地活著。可以僅只是為了喜歡,而騎車。不為了其他的任何。」


    一向婆媽的我,沒問她歸期,回傳的是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祝福,「旅途愉快,騎個痛快!」等她回來,我要把這本《夠好的工作》,送給她當成耶誕禮物,順便告訴她,在我心中,她不只是叱咤風雲的職場強人,還是為我帶來許多啟迪的摯友,她更是一名了不起的旅人,將沿途的景致拍攝得詳實動人。


    這些,就足夠好了。


    一樣的周一,我節錄這本書中,令我重新感受與省思工作,自我,以及價值的句子,願大家也能慷慨給自己時間,在工作之外,發掘出不同的自我和價值:


    👉心理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勇於投資不同面向的自己,應對挫折時會更有優勢;反之,如果越讓某一部份的自己定義自己的全部,應對變化的能力就越差。


    👉你必須在工作之外創造價值來保護自己,否則,就會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導致界線一次又一次被跨越。


    👉找出工作之外的自我,是種練習,需要放下控制、驗證和以工作為中心的舒適圈,以便面對一個難題:沒有工作時,你究竟是誰?


    👉如果你能從這本書中帶走一項重點,我希望是這個:降低工作重要性的另一面,是優先考慮生活。做些甚麼來提醒自己,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不只是為了創造經濟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