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3|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整理新生活運動 】整理自己的社交網絡 S1(1/4)

人類的社交行為,如同蜘蛛網般的擴散,那麼我們自己的社交網絡有多久沒有清理了呢?

社交變得簡單、速食化

自從網路世界發達後,各種社群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最主流的大概就是 Facebook、Instgram、Twitter、TikTok…等等的軟體。還記得臉書的前身有一個「開心農場」的功能,可以在自己的網路菜園種菜,還可以時不時去朋友的農場偷拔菜,沒想到這種簡單的互動機制,在當時造成了一波熱潮。

但是社群軟體似乎有一種魔力,讓人們無法自拔的陷入其中,可以試想我們一天花多少時間在社群軟體上,這種情況尤其在短影音盛行下,變得更為明顯。

社交速食化,帶來什麼結果

正因為社交變得簡單也更方便,透過網路都可以搜尋到任何人的蛛絲馬跡,我們接觸並認識新朋友,就像是點麥當勞一樣快速簡單。認識一個新朋友只需要點一下按鈕,絕交一個朋友也只需要點下退追蹤。

但在這樣的前提下,也勢必造成個人的社交方式變成「廣度增加、但深度減少」的趨勢,我們可以觀察到,現代人的生活脫離不了手機,我們更喜歡在網路分享事物,但卻沒有好好把握當下的共處時間。

舉例來說,我們吃飯會先拍照上傳社群,寧可跟網路上的朋友們互動,也不願意跟我們一同用餐的朋友多聊幾句。而學生們也是寧可花時間在手機上,也不願意多參加一些實體的課外活動,導致畢業後的回憶銳減,只剩下網路世界的貼文,在網路上我們可以很社牛,但在現實中我們卻變成社恐。

疫情期間,我的社交存量被摧毀殆盡

我自己本身經過疫情三年多來,因為現實限制了社交行為,而在後疫情時代,沒有維持既有的社交,其實是有點遺憾的。

另外我也沒有特別在人脈經營這一塊下足功夫,很多時候我總是,導致很多過往的連結幾乎都淡化了,有幾次的時間節點:

  • 一次是退伍後,之前身為職業軍人,很榮幸在軍中認識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好夥伴,而且這些夥伴中大多數都一起生活,共享喜怒哀樂,所以都有革命情感,但很遺憾的是退伍後自己卻刻意斷開聯繫。
  • 另一次是讀研究所在職專班,結識更多各行各業的同學,也在學習跟工作中激盪出更多火花,也是很難得的人脈經驗,但同樣遺憾地我在畢業後依舊沒有很主動的維持,尤其是之後遇到疫情,真的是將先前的社交存量摧毀殆盡。

會造成這些結果,除了跟我的「西格瑪男」特質有關(這個在之後的【整理新生活運動】學會整理後所帶來的副作用 S1(3/4)中會詳述),當我現在回過來「整理自己」的過程,說真的挺可惜的,人脈經營也確實是我必須加強和學習的課題。

所謂「朋友」,要拆成「朋」跟「友」來看

某天我在群組中看到一則短影音,我覺得講的很不錯,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朋友:利益相同的叫「朋」,所以我們會講高朋滿座,另一方面,心靈相通的叫「友」,所以我們稱知心好友,「朋」可以有很多,但「友」只需要三五人足矣。

在我的解讀:

  • 朋:是跟你有利益往來,廣度連結的人,可能來自職場、社團、平時會往來的人。
  • 友:是跟你無所不談,深度連結的人、閨蜜(GAY 蜜)、摯友都算。

所以我們可以盡可能的開發「朋」,廣結善緣,但同時我們要認真經營的,是「友」,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要優先放在跟我們有深度連結的「友」,當然有餘力的話才往「朋」的方向拓展。

大膽的「整理」自己的朋友名單吧!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一種感覺,有時候看著群組中的名單,感覺交友廣闊,但實際是能叫出名字的卻少之又少,能夠講出跟對方有連結的事時地物更是寥寥無幾,所以我們可以適時的「整理」自己的社交狀態,避免一些無效的社交佔據我們的生活。

我們可以利用以下較常使用的工具,建立名單和其相對應之欄位,包含姓名、職稱、服務單位、聯繫電話、地址、Email、網站、產業別:

  • Google / Outlook 通訊錄
  • Notion 資料庫、Heptabase 標籤卡片、Airtable 等其他工具軟體
  • Excel / 試算表
  • CRM 工具

當然,這些名單還是需要定期去檢視和更新,才會讓整個人脈網路活化。




本週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接下來就是完成任務挑戰的時間啦!我們把今天的主題結合#數位收納,請看任務說明:

主要任務

  1. 整理出「朋」的名單最少要有 10~30 人。
  1. 整理出「友」的名單最少要有 1~3 人。
  1. 定期整理、更新這些名單內容。

支線任務

  1. 刪除社交帳號(FB / IG / X / Line)中,不屬於「朋」名單的 10~30 人。
  1. 退追蹤不屬於「友」名單中的 1~3 人。


如果有什麼心得或想法,也歡迎在以下的平台中留言討論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