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它馬上給我一堆風景照,我來者不拒。 現在我的Twitter充滿攝影師與畫家的貼文,相當舒服。
接著,我試圖改變IG的內容。但難度大很多, IG上的我,可能太雜食了。
不過,套用相同的邏輯慢慢調整自己的追蹤對象後,IG餵給我的內容慢慢地也有不小改變。
有一天早上我躺在房間的床上。
那天是平日,天氣不錯。我早已盤算好,待會要怎麼收拾家裡雜亂的角落,然後開始修圖,進度要到哪,規劃得相當完美。
但我拿起了手機。
是臉書的通知跳了出來,告訴我該滑手機了。
點進去,又是粉專在@追蹤者,我沒有一絲猶豫,點了取消追蹤。
一直都懷疑@追蹤者這項功能,是在提醒追蹤者「你不是我的鐵粉,該退追囉。」
接著我打開推特開始滑。看到一張張絕美、清新、讓人心曠神怡的風景照,又看到一幅幅坦白說,我看不是很明白的畫作。
我就躺在那邊,看了兩個小時的風景照。
實驗失敗了,我沒能減少滑手機的時間。
我當然也沒有把垃圾內容追蹤回來,比起看垃圾內容,看兩個小時的照片與畫,或許可能應該還是,更有益於身心健康吧?
我的IG與推特現在很健康。
所以我都在滑threads。 那裡實在太drama了。每天都在吵架,超級精彩,無論多無害的貼文,都會起爭議,超級好看。
最近在吵街拍,也是很精彩,什麼人都有。
我就想到前幾天去露營時,我們在廁所討論蟋蟀蚱蜢與蝗蟲。qy說蝗蟲是變壞的蚱蜢,他們因為食物短缺擠啊擠的,就壞掉了。
我確實聽過這個說法,但這麼偏門的知識我早已忘記,虧她還能記得。
好像特定某些品種,原本很溫馴,都安安靜靜自己在那邊吃葉子。但偶爾老天不想下雨,葉子越來越少。 他們只好擠在一起吃。
吃啊吃的,那個強壯的大腿互相碰來碰去,就壞掉了。
再回去看threads上那些暴怒的網友,不只吵街拍。就連早餐做Caprese給小孩吃,也要酸沒營養,吃不飽。
我問號ㄟ?吃那麼飽幹嘛,他們也變身蝗蟲了嗎?
週一。 我忽然就很想看海,想拿長焦去拍海浪。
我在想啊,如果我得當個蚱蜢,我希望自己能一輩子當個安靜吃草的散居型蚱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