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陰光普照 牡丹祈安祠】


牡丹街上的「祈安紀念亭」

牡丹街上的「祈安紀念亭」

在雙溪的牡丹老街中段,有一座「祈安紀念亭」。「祈安」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祈求平安」,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最常見的應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祈安」清醮。筆者在初次見到該亭時也以為該亭與祈安清醮有關(畢竟不遠處就是牡丹里的信仰中心慶雲宮),走上一旁的樓梯到二層後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亭上方有一座祠,其形式為一拜亭建築,上方搭有鐵皮屋頂以遮蔽風雨。祠前上懸有紅布一塊,祠門楹聯為「有靈神道護千家,應功無疆祐萬民」,橫批「有感顯赫求必應」;祠前有一方放供品的磁磚平台,側邊飾以燒畫磚;祠內神龕上方懸有一塊民國丙辰年(1976)重修時由信徒獻上的「有求必應」匾額,龕上並無牌位或神像,只留有一方孔洞,神龕下方也以燒畫磚裝飾。從祠旁牆上民國一零二年(2013)重修銘牌可知,該祠名為「祈安祠」,由此看來,「祈安紀念亭」應當與這座祠有關,而非為了紀念醮典而建。

通往二層的樓梯

祈安祠外觀

以燒畫磚裝飾的祭品平臺

神龕未供奉金身或牌位

神龕下方也以燒畫磚裝飾

從對聯、匾額的內容及祠前的紅布,不難推測祈安祠是座供奉無祀孤魂的祠宇。在2001年出版的《 雙溪鄉志》中,稱該祠為牡丹萬應祠。據該志所載,該祠供奉的是一位年老女性,當地人稱之為「老嬤」。據說古早時,在該祠附近的樹下有一金斗甕,當地居民常見到金斗甕附近有一位纏足的藍衣老年女性飄盪。隨著有些人向祂祈禱得到應驗,金斗甕的香火也漸漸興盛,後來金斗甕破裂,骸骨四散,當地居民遂在大正年間為「老嬤」建立祠宇(依照常見慣例,老嬤的骸骨大概就安奉在神龕後方)。1976年,「老嬤」祠在時任村長魏祈安先生主持下重修,大致即為現貌。至於「祈安紀念亭」,則可能是在重修時一同建造,後來為了紀念魏祈安村長而以「祈安」命名,後來祠也因亭而得名「祈安」。到了2013年,大概是因為經過三十餘年風霜,祠體已有所損傷,遂又再次重修。從2009、2013年的GOOGLE街景可見,當時祈安紀念亭上並未有鐵皮屋頂,直到2019年街景中方出現鐵皮屋頂,應當就是在該次重修時加上的。

2013年重修銘牌,可看到稱為祠名為「(老嬤)祈安祠」



===================================================


參考資料:唐羽,《雙溪鄉志 下冊 》,臺北縣:雙溪鄉公所,2001,頁734-73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