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春末,早上的太陽還不凶,用腳步複習府城巷弄角落,從民權路走起,穿過國華街尋覓早餐後,想尋個坐處歇腳。
我喜歡廟口,那裡往往有乾淨舒爽的長椅,座位空間絕對夠,不擠不碰,而神祇總是寬大為懷地海納常民,誰來,祂都擁抱、庇佑。
普濟殿在近十年裡,憑著民間己力的籌辦,已經躍升為春節期間必看燈會,往往在年底就因為一連串的畫燈籠、為燈籠上保護漆、掛燈籠活動,率先為春節後的元宵演奏序曲,卻不只序曲,它自己有自己的主題曲,即使在每年國家級的燈會隆重上場時,它依然穩定地點著自己的光,毫不喧嘩、毫不失色。
殿前長達三公尺以上的長椅,紅亮晶光,正殿旁的聖君廟廟門的彩繪圖案,鮮豔斑斕,兩者在寧靜灰撲裡相映,府城又多一處可以欣賞廿四節氣圖的地方。
生活和祭祀有關,看月亮、陰曆;耕種和節氣有關,看太陽、陽曆。
廟宇中常見的彩繪,除了門神與忠孝節義故事情節外,另一個團體門神就是「廿四節氣」,通常繪置在三川殿邊門上。宗教既是民心之所繫,裡面的安置必然是接地氣的,能與民心連結的便是三節、陰晴圓缺,還有節氣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
廿四節氣門神通常分別繪製在兩組共四扇門上,通常以春、夏、秋、冬四個節氣順序排列。圖稿有很多版本,有些節氣的畫法各版皆同,例如大暑是舉著大火盆鬼將、大寒則舉著大冰塊;有些節氣則有差異,例如白露有的畫童子或書生,大雪是持大旗的武將或鬼將。
在臺南除了普濟殿,還有幾處看廿四節氣廟繪的好去處:
馬公廟、西羅殿、三老爺宮。
普濟殿重修碑文曰:
「托為心靈慰藉,解塵世無常之苦」
信仰就是這樣了。
落坐在殿前沉甸穩當的長椅上,眼看信眾機車一停、到香爐前虔誠合掌一拜,便又呼嘯而去,像極了每日必做的早課,一日之始、百務待執前向佛祖和王爺請安。
去年的今天,自己在臉書寫下這樣的句子:
人生就是尋找、靠近能將靈魂皺褶熨平妥貼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