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醮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緣起

聰頭夫妻的師專同學易元培,
是土生土長的埔里人,
在臉書盛讚12年一次的建醮活動,
錯過這次還要再等12年,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立即驅車往埔里前進。

raw-image
raw-image


關於埔里建醮起源之說,
一般認為,
源於恒吉宮媽祖廟的慶成醮最為可信。
光緒26年(西元1900年)嶄新的「恒吉宮」落成,
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而舉辦埔里第一次建醮活動,
當年適逢庚子年,
從此成為埔里每逢子年建醮的濫觴。
南投縣埔里鎮庚子年祈安清醮法會,
民國109年12月2日至5日舉行5天,
我們是12月4日晚上造訪,
算是一切都大致就緒,
只差最後大家把供品全擺齊。
「三獻清醮」的供桌主要分為:
宴王桌和看桌兩種。
宴王桌是供奉神明的,
信徒會擺放供品「飯擔籃」。
在籃子裡面的祭品,
都必須是可食用的。
看桌,是祭祀好兄弟的。
看桌主要是觀賞用。

raw-image


埔里是個純樸小鎮,
平日難得同時湧入大量車潮,
所以停車場數量不多,
當地居民可以騎摩托車,
往來各醮壇間會較方便。
外地來的我們,
幸運地在總壇附近,
找到一個50元/次的佛心臨停處。

raw-image


華現南壇

步行到孔子廟,
這裡的孔子廟建築外觀十分古樸典雅,
從正門到內部兩側廊道,
都布置了孔孟的名句。
目前還有藝文展覽,
感受到孔廟獨有的書香與文化氣息。
南壇設在孔廟昭平宮育化堂前空地。
壇主神明是城隍爺。
除了醮壇沒有特別醒目的展覽區,
「花醮」展區在埔里花卉暨多功能農產中心,
展期是12/5-12/20的白天。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總壇


孔廟隔壁的恆吉宮媽祖廟,
是建醮活動的總壇,
舉醮期間禁止外人進入。
「米龍」是第一次近距離看到,
聰嫂特別去找了一支影片,
介紹米龍的製作和意涵。
整個儀式強調人要對大地自然,
存有敬畏保護之心,
歡喜心帶來祥和之氣場。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看到牌樓和布條上此次活動的全名:
「埔里鎮庚子年大埔城祈安護國清醮文化節」,
所以埔里的舊名是「大埔城」。
清朝時期台灣總兵吳光亮,
為撫番督建大埔城及建築廳署,
壘土為城,外植刺竹,
外環做濠溝,並設東、西、南、北四城門。

建醮活動本是屬於道教的儀式,
而台灣的民俗信仰之豐富內涵,
則以道教信仰為基底,
風俗習慣為介質,
結合不同有能有力的對像崇拜的產物。
一些傳統民俗技藝,
也端賴民俗信仰的活動才能看到。
紙紮藝術在建醮活動,
佔了很重要的部分。
紙紮又稱為「糊紙」,
在台灣社會中,
以殯葬儀式用品最為人知,
卻也讓這項工藝,
覆上一層禁忌色彩。
但糊紙技藝並不只用在喪事,
也用在祭祀、慶典的「紅事」、
民藝陣頭道具,
以及類似日本紙製人偶的精緻禮品。
紙紮工藝的過程,
包括:剖、紮、剪、繪、糊。
手工精細複雜。
隨著時代改變,
繁複的祭祀儀式慢慢被省略,
環保議題備受重視,
「從簡」祭拜是許多人的選擇,
在這樣的環境下,
傳統糊紙產業受到巨大的衝擊。
在這次建醮活動,
也讓我們一起思考傳統技藝的未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虎嘯西壇

我們問了活動的志工,
其他醮壇的位置,
他說西壇距離總壇比較近,
我們就步行過去。
西壇在埔里台糖文化廣場,
竟然就是七月我們曾經造訪的
「鳥居torii喫茶食堂」附近。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裡的腹地大,
感覺經費也比較充裕,
布置華麗盛大,
位在埔里酒廠旁,
以酒廠的狀元紅酒甕凸顯特色,
壇主神明是福德正神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慈濟在此有志工帶活動,
有國樂團和街頭藝人表演,
周邊好像夜市一樣熱鬧,
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在建醮法會期間只能吃素喔!


raw-image


老照片展很有意義,
當地人會更有感受,
還有人看照片認出熟識的人。
看到60年前的建醮照片,
不同的時間但同樣的虔誠心意。
老照片展旁就是Q版神燈公仔。


raw-image


金旺北柱


走出會場正巧看見接駁車到達,
幸運地搭上到達北壇。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北壇位於埔里鎮和平東路與信義路口,
壇主神明是玄天上帝。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北壇呈現農村文化主題,
結合農產品與花卉藝術裝置,
老照片以「埔里百年街政」為主題,
這裡有志工不斷廣播,
提醒民眾戴口罩,
還有施放煙火的時間,
感覺很有向心力的區域。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龍騰東壇


等候接駁車大約20分鐘,
搭上後往東壇行進。


raw-image


東壇在埔里宏仁國中旁公園路,
壇主神明是觀音菩薩
布置以「龍」為主題。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有布袋戲的表演,
還有資深少女儀隊表演的團隊在預演。
這裡也有老照片展,
但我們沒有時間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越晚排隊等接駁車的人越多,
我們決定步行回停車地點,
走了大約二十多分鐘抵達。
走馬看花三個半小時,
五個醮壇大致走過,
花醮展覽時間到12/20,
再另外找時間去參觀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聰頭夫妻趴趴go的沙龍
63會員
378內容數
夫妻退休後國內外趴趴走,旅遊體驗分享記錄。
2024/04/04
第一次參與南瑤宮彰化媽三年一次的潦溪進香習俗,從西螺到溪州涉水過濁水溪。另外,還有介紹西螺有名的醬油產業,以及濁水溪石敢當觀光景點等。
Thumbnail
2024/04/04
第一次參與南瑤宮彰化媽三年一次的潦溪進香習俗,從西螺到溪州涉水過濁水溪。另外,還有介紹西螺有名的醬油產業,以及濁水溪石敢當觀光景點等。
Thumbnail
2023/12/28
2023/12/26 二水受德宮➔坑內坑步道➔名間受天宮➔登廟步道➔豐柏廣場➔受德宮➔午餐
Thumbnail
2023/12/28
2023/12/26 二水受德宮➔坑內坑步道➔名間受天宮➔登廟步道➔豐柏廣場➔受德宮➔午餐
Thumbnail
2023/09/05
2023/08/15 南投水里馬路馬山步道
Thumbnail
2023/09/05
2023/08/15 南投水里馬路馬山步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是「地母至尊聖誕」 是埔里很大的宗教盛事 全台各地很多的地母廟宇,都會來祝壽 趁著下午還沒有很多人 我跟好友驅車前往 到了地母廟門口 沿路都是小攤販在為明天做準備 牌樓前已搭起兩個歌仔戲班的台子 也開始兩場互尬的歌仔戲 好久沒看野台歌仔戲了 還噴乾冰,很有趣
Thumbnail
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是「地母至尊聖誕」 是埔里很大的宗教盛事 全台各地很多的地母廟宇,都會來祝壽 趁著下午還沒有很多人 我跟好友驅車前往 到了地母廟門口 沿路都是小攤販在為明天做準備 牌樓前已搭起兩個歌仔戲班的台子 也開始兩場互尬的歌仔戲 好久沒看野台歌仔戲了 還噴乾冰,很有趣
Thumbnail
南投埔里建醮傳承兩甲子,今年的三獻清醮,鎮民們緊鑼密鼓的佈置醮典場地,整個醮場壯盛華麗,然龐大的醮典歷經長久,卻少有理解今昔的變化。三獻清醮,顯現埔里鎮民信仰和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性。從日治時代,四柱在廣場上一字排開一起祭祀,到現在分布於不同廣場,更加壯觀。文化多元與追求各柱特色也印記在埔里建醮上。
Thumbnail
南投埔里建醮傳承兩甲子,今年的三獻清醮,鎮民們緊鑼密鼓的佈置醮典場地,整個醮場壯盛華麗,然龐大的醮典歷經長久,卻少有理解今昔的變化。三獻清醮,顯現埔里鎮民信仰和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性。從日治時代,四柱在廣場上一字排開一起祭祀,到現在分布於不同廣場,更加壯觀。文化多元與追求各柱特色也印記在埔里建醮上。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在雙溪的牡丹老街中段,有一座「祈安紀念亭」。「祈安」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祈求平安」,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最常見的應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祈安」清醮。筆者在初次見到該亭時也以為該亭與祈安清醮有關(畢竟不遠處就是牡丹里的信仰中心慶雲宮),走上一旁的樓梯到二層後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亭上方有一座祠,
Thumbnail
在雙溪的牡丹老街中段,有一座「祈安紀念亭」。「祈安」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祈求平安」,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最常見的應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祈安」清醮。筆者在初次見到該亭時也以為該亭與祈安清醮有關(畢竟不遠處就是牡丹里的信仰中心慶雲宮),走上一旁的樓梯到二層後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亭上方有一座祠,
Thumbnail
趁著春末,早上的太陽還不凶,用腳步複習府城巷弄角落,從民權路走起,穿過國華街尋覓早餐後,想尋個坐處歇腳。 我喜歡廟口,那裡往往有乾淨舒爽的長椅,座位空間絕對夠,不擠不碰,而神祇總是寬大為懷地海納常民,誰來,祂都擁抱、庇佑。 普濟殿在近十年裡,憑著民間己力的籌辦,已經躍升為春節期間必看燈會,往往在年底
Thumbnail
趁著春末,早上的太陽還不凶,用腳步複習府城巷弄角落,從民權路走起,穿過國華街尋覓早餐後,想尋個坐處歇腳。 我喜歡廟口,那裡往往有乾淨舒爽的長椅,座位空間絕對夠,不擠不碰,而神祇總是寬大為懷地海納常民,誰來,祂都擁抱、庇佑。 普濟殿在近十年裡,憑著民間己力的籌辦,已經躍升為春節期間必看燈會,往往在年底
Thumbnail
大家兔年大吉🧨新春有到廟裡走走,招財祈福嗎?推薦你一本很應景的作品,複習一下那些廟裡大拜拜祈福、熱鬧的景象吧!
Thumbnail
大家兔年大吉🧨新春有到廟裡走走,招財祈福嗎?推薦你一本很應景的作品,複習一下那些廟裡大拜拜祈福、熱鬧的景象吧!
Thumbnail
農曆新年開春正月初一,全家開車前往桃園大溪和平老街的「福仁宮」走春,祈求國泰民安瘟疫退散,部桃事件告一段落,大年初一的和平老街人潮湧入....
Thumbnail
農曆新年開春正月初一,全家開車前往桃園大溪和平老街的「福仁宮」走春,祈求國泰民安瘟疫退散,部桃事件告一段落,大年初一的和平老街人潮湧入....
Thumbnail
2020/12/04埔里庚子年大埔城祈安護國清醮文化節
Thumbnail
2020/12/04埔里庚子年大埔城祈安護國清醮文化節
Thumbnail
靜謐莊嚴的持法媽祖廟在一年之中,只有農曆過年四天對外開放而已,這是一場在新春期間所綻放的,藝術與宗教並存的美。
Thumbnail
靜謐莊嚴的持法媽祖廟在一年之中,只有農曆過年四天對外開放而已,這是一場在新春期間所綻放的,藝術與宗教並存的美。
Thumbnail
農曆七月,各地都會舉辦中元祭。除了讓好兄弟們飽餐一頓的澎湃供品,許多人也對「賽神豬」感到嘖嘖稱奇、覺得「放水燈」十分神祕。各地的風俗略有不同,今年見域工作室全程採訪、記錄,新竹縣芎林鄉廣福宮祭典區輪值的新鳳村,總爐主帶領著鄉親們一同籌辦中元祭的點點滴滴。客家人的農曆七月都在忙些什麼?又有什麼不一樣?
Thumbnail
農曆七月,各地都會舉辦中元祭。除了讓好兄弟們飽餐一頓的澎湃供品,許多人也對「賽神豬」感到嘖嘖稱奇、覺得「放水燈」十分神祕。各地的風俗略有不同,今年見域工作室全程採訪、記錄,新竹縣芎林鄉廣福宮祭典區輪值的新鳳村,總爐主帶領著鄉親們一同籌辦中元祭的點點滴滴。客家人的農曆七月都在忙些什麼?又有什麼不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