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1/2-1/3
「對於命運設置的磨難,弱者的應對是退讓與憎恨,強者的應對是妥協與抗衡,更強者的應對是堅韌與抗爭,最強者的應對是自強與超越。」
「這是一個你怎麼定義自己,世界就怎麼定義你的世界。當你以一個受害者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你就已經變成了生活的受害者;當你以犧牲的姿態去面對世界,你會真的被世界犧牲。」
「我們要善於做一隻溫良、但有武器的刺蝟,適當地為自己爭辯。在該強硬的時候強硬,該溫和的時候溫和。」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在我印象中非常火紅,2019年也出了第二集,有機會再來拜讀拜讀。書中剖析人性,許多困境都是生活中常遭遇的狀況,因此很容易帶入自身經驗;內容觀點精要,用犀利直接的語言切入人際相處的問題,藉由案例分析,引導讀者學會將重點放在自身身上,傳達「先己後人」的觀點。以下是我對本書的摘要統整:
當你越常選擇明哲保身,就不要怪你在別人的眼中漸漸地喪失了立場。「明哲保身」不是過度忍讓、該怒吼時不怒吼、該出手時不出手的藉口,否則那只不過是拿來掩飾懦弱的擋箭牌罷了。
本性善良、但個性鮮明又會發脾氣的人,往往過得比較好。待人處事若一直將自己定位成「好好先生」、「好好小姐」,遇見不合理的要求也全盤接受,那就別怪人利用你,還視你的付出為理所當然,因為說好聽一點,那是性格好、沒脾氣,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沒主見。
人際相處上,你不敢說「不」,不好意思說「不」,不會恰當地說「不」,你被所謂的本性善良裹挾前行,你變得看不清事情,沒主見,因此我們應該在擁有心胸的同時,設立自己的原則底線,若希望用順從別人的方式來彰顯自我價值,透過別人來肯定自己,就會活在別人的眼裡和嘴裡。
在你能力範圍之內,你可以伸手幫忙;超出能力範圍的,要果斷拒絕。這是一種對風險和責任的確認,沒有人應該為了成全別人的慾望而委曲求全,尊重自己的感受根本不需要理由,表達真實的想法,不依賴、不取悅,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從別人的眼中回到自己的手中。
許多人一邊扮演著自以為是的付出者角色,一邊期望他人對自己的付出感恩戴德,若別人沒照自己的劇本走,自我的強烈付出感和得不到想要的回應的失落感,就會委曲憤怒,隨之,不被理解的傷心和無從表達的失望,化成了沒完沒了的審判、指責和抱怨。
道德式綁架的強迫是一種極大的惡。有時候,我們自以為的付出,自以為的善意,投射到別人身上的時候,其實並不是我們自以為的那樣。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將自己的好意強加給另一個人,或者實施自以為是的道德綁架。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不是為了按照別人的方式過一生。用「我都是為了你好」、「我怕你受傷」來限制他人或不尊重他人的選擇,其實達成的只有他的野心,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順心如意。
愛一個人,就應該尊重這個人的選擇,讓這個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何況有時候,哪怕是選擇受苦,也是一個人的權利。以愛的名義最容易造成的傷害是,剝奪了別人選擇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選擇最好的成長方式,無論吃苦還是享福。
通常在愛情和婚姻關係裡,一點犧牲都沒有的狀況是不存在的,但更合理的方式應該是,不管哪一方做了多少犧牲,都是建立在雙方互相認可和接受的基礎上。
在愛情,或在任何人際關係裡,很多人會為了對方而做出100%的、所謂的犧牲奉獻,倘若犧牲奉獻之後,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倒還好,如若不然,人們往往會以道德與情感來向對方綁架、斥責對方良心是否被狗咬去了。
這一點上,我的看法是,我們都是成年人了,能夠決定一段關係裡我們想付出什麼、付出多少,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若我們給了別人100分,留給自己0分,當別人沒有依照自己的期望給予100分的回饋時,我們往往會認為是別人虧欠了自己,而這種行為事實上就是在虧待自己——與其想著怎麼美好的犧牲,倒不如想著怎麼漂亮地活。
「別人對你好是因為別人喜歡,你對別人好是因為自己甘願。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需要回報。」
「一切的一切,只要不是別人脅迫你這麼做的,那麼在那個當下,你就完成了情感的平等交換。你不能將你的這種善行,當作像錢存進了銀行,別人必須在某天根據你所期望的利率還清本息。」
那一段關係中,我們不該付出任何一毛嗎?我的想法是,我們可以為別人付出,但付出的同時:1.我們要留給自己後路。2.我們不該用自己的付出去勒索別人給予正向回饋。3.當我們把人生的需求完全交給別人去滿足時,就不要怪別人會讓你收穫失望。
這句話是我參加張曼娟講座的時候,聽到的一句話,個人認為放在這裡十分合適。你是否總是在想別人是否喜歡你,每天在猜測中渡過?人一旦因為這種內心的不安而感到迷茫,便可能一昧地軟弱下去,最後在眾人的目光中倒下。很多美好,就是這樣斷送在無謂的不安與軟弱當中。
沒有人有資格打擊你,除了你自己。很多時候,有一些傷害,我們可以不迎接,因為我們沒必要將自己的人生寄託在他人的批判之上,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激勵,是我們最大的權利。
我們也要明白,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老天爺的事你管不了,別人的事與我們無關。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就連雙胞胎的性格喜好都會不同了,世界各地的人都會因受的教育不同,童年的經歷不同,讀的書、接觸的人不同,自然信念體系就會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千差萬別。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體系與信念。我們不應該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一個人、指責一個人,或不成熟地希望別人按照自己想法做事,而是應該尊重這些不同,就像對待各國家的文化差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