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1/1):《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

2024/01/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林玎珉 | 大田出版

閱讀時間:12/27-1/1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往往會因角度或角色不同而產生摩擦。無論是對朋友、親人,甚至是主管與下屬,都必須面臨溝通場合;《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帶領讀者從「認識自己」出發,有意識地認知自己的溝通模式,並進一步說明對話中的五種個性,讓我們能在了解五種個性之後,學會相對應的溝通技巧。

 

  • 世界上沒有人的想法會完全一致

經常與朋友因觀點不同而吵架嗎?你必須知道,最大的問題並不在差異,反而是針對差異的溝通方式使我們經常摩擦、爭吵,所以我們不能輕易認定「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 從理解他人為出發點

在高速化發展的網路時代裡,人們更容易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就像Netflix的推薦系統一樣,一昧只看特定種類的電影,就會失去了欣賞其他類別電影的機會;只與自己相似的人建立關係,便會對其他不同類型的人產生抗拒感或不適感,對話時會遭遇許多困難,人會越來越難以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意見。

當人們因他人見解與自己不同而感到不適、心生警戒或發生衝突時,便會產生名叫憤怒的副作用。所以無論面對什麼事,都要有意識地關心、理解,這樣的態度才是有意積極與對方溝通的表現。

 

  • 發生衝突時,第一時間的批判,只會讓關係更糟

吵架時常常說氣話,後面才後悔莫及嗎?一句話能夠成為衝突的火種,也能夠將一段關係燃燒殆盡,比起話說出口後再回頭道歉,不如改變自己說話的習慣,避免用言語傷人不是比較好嗎?衝突源自於差異,不同的人匯聚在一塊,自然會有摩擦,因此處理衝突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衝突時,試著不要想改變對方、征服對方的想法,或是想較輸贏,改用「為保護關係」為核心,在彼此的立場與見解差異中,透過健康的對話找出共同點吧!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並不存在完美的解決,只有圓滿的妥協而已。這時最重要的,就是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溝通。

 

  • PAC自我狀態模型

溝通分析將人的內心分為三種自我狀態,稱為「PAC自我狀態模型」,PAC中的P是「Parent」的縮寫,代表「父母自我狀態」;A是「Adult」,代表「成人自我狀態」;C是「Child」,代表「兒童自我狀態」,三種自我狀態各有各的說話模式與狀態,透過深入了解這三種自我狀態,可以讓我們理解自己的主要性格與溝通方式,用同樣的方法關注朋友、家人、同事或上司等身邊的人,觀察他們的自我狀態,找到更深入理解他人的線索(圖片取自《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


raw-image


  • 理解我和你的五種個性

在PAC三種心理結構下,可以衍生出五種個性的「功能」,了解這五種個性,可以讓我們更認識自己在對話中所呈現的狀態,也能在辨別他人當下個性的同時,予以相對應的回覆,讓溝通更順暢(圖片取自《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的說話練習》)。

raw-image
  • 三種對話類型
  1. 溝通對話(互補溝通)

溝通對話指的是話者發出刺激,並且收到符合期待、符合預期的回應,是一種能夠延續對話的愉快交流。關鍵在於聽者的反應如話者所預期時,就能夠達到順暢的溝通。

 

  1. 痛苦對話(交錯溝通)

當聽者的反應沒有符合話者的預期,就會產生出痛苦對話,舉例而言,上司對連續遲到三天的員工訓話,期望員工以「順應」的態度表示知錯,但員工卻以「兒童自我」抗議老闆說話又大聲又兇,就會讓老闆覺得員工在頂嘴(訓斥員工的老闆此時是「P父母自我狀態」),反而更生氣了。

偏離話者期待的溝通,對雙方來說都會是種痛苦。為了恢復扭曲的關係,其中一人或兩人都必須調整自我狀態,這也是為什麼,了解對話中的性格與溝通方式如此重要的原因。


  1. 祕密對話(隱藏溝通)

隱藏溝通是指說出來的話跟內心反應不一致的對話方式,可以想成是在內心藏有祕密的狀態下對話的情況。雖然話說出口了,說者卻將真實心聲隱藏在非語言中,所以在祕密對話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透過非語言找出答案。

 

  • 幫助關係改變的實戰溝通法
  1. 同樣的話也要說得好聽:「好聽」的話,表示「會顧慮到聽者的心情」。這樣的人不會一股腦兒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傾訴自己的情緒,而是會把重點擺在與對方交流。
  2. 讓人愉快接受請求:請求並不是強迫,必須讓對方「欣然」而非「無奈」地接受,這樣的彈性溝通方式才能使我們的關係更有彈性。
  3. 牢記對話的目的:就像我們在煮東西時,只要稍微把鍋蓋掀開,就能夠讓即將溢出鍋子的內容物消退下去一樣,我們也要養成習慣,在怒火中燒的衝突情況下先深呼吸,想想「對話的目的」與「關係的結束」。
  4. 不能讓自己一直停留在不愉快的狀態下,別讓心情影響自己的態度。那些從嘴裡吐出的難聽話,會先進到自己耳裡,然後再從耳朵進到身體裡,大大影響我們的狀態。
  5. 「能用不同方式說話」的人,就能夠「用不同的角度」接受狀況與事件。我們能做的反應有兩種,一是「下意識的反應」,另外一種則是「有意識的反應」。你的選擇左右了對話的方向,也決定了彼此的關係。



貓貓蟲
貓貓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