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創作是怎樣產生的?歷史上有過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的英雄人物應運而生,亦有過太多的感人事跡,戰事結束不久,很多「名」戰役場景被撰文成書,這裡面看到另一種「文學寫作」,字裡行間包含了「官階」、「武器型號」、「地域名稱」.......單單這些內容,就已經構成了「專業」的錯覺,例如「一架雙引擎的 Bf 110 戰鬥機在頭上呼嘯而過........」。「他向戰壕內投了一枚 Mk 2手榴彈........」。
就是因為這些好像很「專業」的「名詞」壓制了讀者的「反抗懷疑」情緒,提升了作家本身的權威,造成一種博學多才的錯覺。至於這些作家,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是女生。
好萊塢(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美國一家電影製作公司的英國子公司)看中了英國前皇家空軍軍官「弗雷德里克·E·史密斯」1956 年的小說 「633 中隊」,1964年 製作了同名電影,故事全屬虛構,只是借鑒於類同的戰役歷史,內容當然充斥著「官階」、「武器型號」、「地域名稱」.......
兩個世紀以前的古典樂章,是西方音樂文化的重要基石,近代電影是一項涉及龐大金額的投資,一但電影賣座,其盈利亦是豐厚得難以估計,為了達到最完美,以及符合一絲不苟,電影中的配樂便佔有很重要地位,片商不惜重金禮聘高手去完成使命,就是這種關係,近代電影配樂的作品,絕對不比兩個世紀前的古典樂遜色。
Ron Goodwin (1925-2003)亦是電影的配樂巨匠,先後曾作 Royal / Royal Liverpool / City of Birmingham 及 Detroit 等管弦樂 / 交響樂團的指揮,亦三度奪得英國 Ivor Novello 獎項,他就為該電影配樂。
在全球公映後,電影與主題配樂同樣有名,評價極高,其影響力甚至到今天仍看得見,因為仍有電台因著樂曲的氣勢,採用為節目序曲。
很多管弦樂團都喜愛演繹此曲,大體上都忠於原著。英國人甚為熟悉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