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7|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如何在森林裏躺平



raw-image


何謂躺平主義


  一種因人口高度密集,人與人之間變得十分冷漠的社會氛圍,人將自己嵌入極度保護圈養的宅文化之中。盡量降低個人慾望,不再過分追求個人成就,僅求維持生活的最低標準即可,而導致不願意生養下一代、不願奮鬥事業的新族群,高喊著「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的口號,強調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在家躺平就好了。


  在日本便出現了宅男宅女的次文化,近年來在台灣啃老族也有激增的現象。


  這種社會現象,似乎有全球化的趨勢!


  在此,並不是想要否認這種族群的存在,透過網路化、全球化,或許所有的國家正亦步亦趨逐步朝往這個方向前進,全球各地新生代,心中都存有一個共識——躺平主義。


  年輕人共同持有一個新的價值觀︰不婚不生、不求賺大錢,能活下去便好,生活好辛苦,好有壓力,躺平就不會跌倒。


  並不盡然,本文提出另一種躺平模式。


何謂黑森林躺平主義


  便是以結婚、生娃、消費、買房、買車——躺平。


  來到黑森林谷地快滿四年了,觀察到河谷裏的人們以截然相反的方向躺平,是另一個極端的生活型態。


  因城市化、全球化、經濟風暴、悲觀主義、新冠疫情、烏俄戰爭⋯⋯反而使得部分人群十分嚮往傳統家庭式與田園式生活。


  高學位、高職位、高所得、高成就全變得不值得追求,谷民大多追求另一種生活方式,只要有房子、車子、妻子、孩子、銀子、休閑渡假⋯⋯但,不一定要有個人成就,在家躺平就行了。


  他們以另一種方式來得到銀子。


  以躺平來取得銀子。


  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有好幾對夫妻生了七個以上的小孩。曾經核算過,在這裏生五個只能算是中間值,而我只生一個,生產力更是低到不行,便是取不到銀子了。


  其中有一家人,也就是房東太太的妹妹,生了九個孩子,收養了五個孩子,她家還收留了一對阿富汗難民,一個來自烏克蘭寄養的德裔少年,一個意識不清的獨居老人,一棟房子一共住了將近二十口人。


  能擠下這麽多人是要有本錢的——


  一切講求大規模。


  他們家的鍋子都非常的大,大到讓你不知道如何煮飯的那種大,就如他們的房子非常大,大到一進門,你不知道要坐那裏的——大。父親只是在養老院兼職當看護,母親在家煮飯帶小孩,在高稅制之下,任何的領薪進項都會變成不值得,因爲政府自動扣稅扣險,薪水直接進入國庫裏。而父親的那一份半職薪水(或許工作時數連半職都不到)只不過是爲了一個目的︰讓全家人進入保險體系。


  在德國,一份微薄的薪水無論收入多寡,全家人無論人數,便都受保了。德國健保以百分比計算,不以人頭計算,賺得越多,月付保金越高。


  他們的大房子就蓋在我們這裏的山巔上,花園、果園、牧場、森林⋯⋯大豪宅的一隅出租為幼稚園,大兒子便是幼稚園園長。往山下一望便是我們這裏的小鎮,跨年時,在山巔觀賞跨年煙火則是一大享受。他們經常送我們香菜、蔬果、牛肉,每天喝的是自己出產的牛乳,吃自己出產的蜂蜜。


  然而,如此田園式與東方式的家庭結構,其背後是有政治體系與社會福利在支持的。


生得越多領得越多


  首先,德國政府付給的育兒津貼相當多,而寄養兒童的撫育津貼則乘以四,一個寄養兒童政府每月所支付的養育金,相當於台灣一般人的月薪,比22K還要多,而他們家卻寄養了五個孩子,其中一人業已成年[1] 。


  一個寄養兒童的撫育金等於台灣人的一份月薪,四個孩子寄養在他們家,這個父親還需要出去賺錢嗎?更何況他們自己還有九個親生的孩子,也是一大筆收入。德國政府規定,無論父母收入多寡,每個親生孩子名下都能領取固定的育兒津貼,領取到小孩年滿二十六歲爲止。


   換言之,有生就有進項,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裏,加上疫情,讓很多人無法工作,於是便產生了一種新的生活模式︰以結婚、生娃、消費、買房、買車——躺平。


   生得越多,領得越多。


  這種福利制度導致,親友中有太多人計劃早早結婚生子,像是在拼生育業績。畢竟生得越多,領得越多,金錢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房東太太的大女兒在二十五歲就達到了這個目標,親友合力幫忙蓋了一棟大豪宅,等將來全部完工之後,預計會有二十多間房間。蓋房子買房子可以按照小孩數目多寡領取置產補助金,孩子越多,政府補助越多。目前她生了四個孩子,收養兩個孩子,她自己說了,她的收入比她上班的老公還要多。


  甚至有人認爲,最好十六歲就開始生小孩,也就是義務教育一結束,即直接進入家庭,生小孩!


  孩子多的家庭,父母幾乎不必出外工作,父親只要做兼職半薪就夠了,專心蓋大房子、專心牧牛牧羊、專心種花種菜,如此維持生計就行了。


  以生兒育女來支付家用與蓋房子的貸款。


  而牛羊與蔬果則大多是自用,並非爲了銷售營利,因爲只要任何一種商業行爲,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裏,唯有大規模的生產模式才合算,而他們全無往大規模經營的雄心壯志。


  自給自足即可躺平。


  這些人的房子之大,花園之濶,林地之廣,人人蓋豪宅[2] ,大到有二十幾間房間耶!地下室、車庫、倉庫、工作室與牛舍,還不算在内。台灣人一輩子拼命賺錢,可能只買得起一間三房兩廳的小公寓。而德國人蓋房子貸款時,每個孩子都得到極豐厚的補助,生得越多,補助越多,而且生一個孩子可以抵兩年的退休金,他們把生育當成國民生產毛額來處理。


不努力便是努力


  於是,黑森林裏出現了一種族群,不再追求個人事業、學業、任何個人成就,行有餘力,則以音樂、藝術與園藝來調劑身心。從不苛求天賦資質,不渴望掌聲,也不願努力晉身藝術或是學術殿堂。台灣父母最在意的課業成績,對他們來説,簡直無法想像,因爲學歷根本影響不到將來的出路與所得。


  文學嘛!不少人對我寫文章的壯舉,嗤之以鼻!


  這種將個人的雄心與企圖心降到最低點,專攻帶孩子與蓋房子的,以極低的個人成就,透過半職零工與生小孩來維持生活的「自由」的狀態,試圖從社會福利制度中索取最大個人利益的心態。


  不就是另一種躺平主義嗎?


  然而,在這種政策之下,德國還是個生育率極低的社會,爲什麽?因爲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是往另一個極端去躺平了。會選擇犧牲自己的雄心壯志,專心生小孩帶小孩的人,畢竟是少數。


  於是,在金錢至上的原則之下,逐漸形成兩種極端的生活方式,德國人不是沒有孩子,就是孩子多到不行,任何在中間層的,現代社會最主要的家庭模式︰兩個孩子恰恰好與或是獨生子女,似乎已經不具任何存在的意義。


  懷抱理想,懷抱希望,渴望幸福,渴望成就,便是牽絆,另一種意義的不自由,隱居山林便是最好的自我實現。絕處便能逢生,絕境便是自由,以失業為職業,無爲而無不爲。唯有在囚禁在絕境裏,方有自我實現的可能性,方能得到自由。


  山居生活哲學,箇中滋味,品嘗起來,甚是微妙。


  山民竟把老子的境界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


  松濤盈耳,松影無痕。


  恍然驚覺,自己是過客亦是歸人。



[1]​寄養不等於收養,寄養只是幫國家、幫親生父母照養孩子,寄養父母等於向國家領薪,並無監護權,寄養的孩子也無財產繼承權,寄養兒童的撫育津貼也只能領取到小孩年滿十八歲。[2]​本地人蓋房子皆是親友協力蓋成,以現金支付,變成非帳面免稅收入,即所謂的黑工。德國是高稅國家,單身者有一半的月薪必須繳納所得稅與社會保險,自動從薪水中被扣除。黑工説得不必繳稅,因此得以以較低廉的工資來蓋房子,蓋出來的房子相對便宜很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