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是怎麼形成的? 自然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想買的價格vs 你想賣的價格,我們達成共識一致時,股價就出現了。
交易巿場上隨時都存在二股力量在溝通,想買的人只要遷就想賣的價格,即可成交,反之亦然。
在這個專欄裡,我們有介紹過筆者執行的股價計算方法,如下連結(股價計算的邏輯,可參閱附件)
然而面對不同類型的產業,可能會有營運特性及財報結構的差異,我們需要在上述的公式基礎上作不同方面的調整和考量。
在使用上述公式計算股價時,對某幾類個股的計算結果很可能會極為貼近巿價,但是對不同產業別個股,又可能出現與巿場偏離過大的情況。這種狀況即是未對不同產業特性作配套調整所產生的情況。
~想了解本人貼近盤面的投資建議,請到小股東的大投資。
~閱讀我的投資歷程和經驗分享,請到致富手冊。
~參考追蹤的個股:資源池個股名單。更多財經短評:小股東粉專
金融股通常是資產龐大的事業體,儲戶們存放在銀行的『存款』,是儲戶的錢。儲戶的權益,是可以隨時取回的,換言之,這些存款也是銀行的『負債』。而銀行或保險公司拿著客戶的錢去購買的金融性資產,也可能因為客戶的提款而需要快速的出售資產。
有一派不偏好投資金融股的投資人認為金融業就是拿著儲戶的錢去賺利差的投資客,金融產業的資產是建立在對儲戶的負債上,金融業具有實質性自有資產的比率並不高,銀行可能會因為資產價值波動而造成資產急遽減損,甚至資不抵債的風險。這派人士認為持有銀行資產,只是紙上富貴罷了!
看了這個觀點,朋友們應該也能明白,為何金管會對金融業會有【最低資本適足率】的規定了。(目前金管會的法規要求銀行資本適足率之普通股權益不得少於7%,此亦即普通股資本不得低於風險資產的7%)。
只要7億的股本就可以撬動100億的風險性資產了。
看了這個數字,朋友們應該也能明白為何大家會說銀行是遊走在槓桿兩端的玩家了。
上段談到銀行乃是拿儲戶的錢來買進投資性資產或放貸出去,賺取利差。那麼銀行『運用資產的效率』即可作為觀察銀行運營效能的重要指標了。
RoA即是資產報酬率,其公式:資產報酬率(ROA) =稅後淨利÷總資產× 100%
如上即可清楚明白,RoA這個指標反應出來的是:企業使用資產來獲取利益的效率。如此有別於RoE%:企業使用股東權益(自有資本)來獲取利益的效率。
那麼,我們在計算股價上應該以RoA來替換RoE嗎? 此為不然。
我們對RoA的描述重點在於投資人應該明白,銀行的獲利機制是運用資產獲取投資效益的成果。投資人可藉由觀察金融業RoA%的長期趨勢或者與同業RoA%對比,來評價該金融企業的營運效率是否具有優勢。
「合理價和投資價不同」! 我這麼說,有可能部份讀者會不明白或者不同意這個說法。
但回到我們投資獲取長期穩定收益的相標來看金融股,金融股可能因為資產價格高漲,而有了更高的淨值及所謂的【合理股價】,因為它確實有那個價值,但是對投資人而言,合理的股價未必是適合介入的價格,因為在合理股價的條件下,你所獲取的實質收益率未必符合投資人的期待。
最適合作為例證的當屬壽險類的金控公司,以國泰金為例,自2008金融海嘯結束後至2018疫情前的這十年間,國泰金的平均股價為45元,平均殖利率僅3.8%,為何國泰金殖利率如此低,是否股價太貴了呢? 國泰金的淨值逐年增長,期間平均淨值來到37元,45元的價格自然就不應該被評價為太昂貴了。
但投資人若以長期投資國泰金以期收取配息收益的角度觀之,3.8%的殖利率將不具備投資吸引力。
我們認為:
金融股的合理價格: 本益比 x (每股淨值x RoE%)
金融股的投資價格: 預估股息 ÷你願意接受的股息殖利率 (例如預估股息1元÷你願意殖利5%=20元,即為適合你的投資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