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2|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家,是一個有愛的地方,愛人與被愛,是最核心的渴望

    昨天,突然間明白了,對家的渴望緣自愛,一個團體就像一個家,我們往往被人事紛爭,被意見不合,被利益衝突所困擾,總是陷在其中,異常煩惱。

    但是,當我意識到愛人與被愛,才是家的主要核心所在,我對團體裡的每一個人,都充滿關愛,不再落入那些表面的反應而感到無所適從,也不再對他們善變的心思,而痛苦不堪。


    拍攝



    當愛人與被愛,以愛,以真心的方式對待所有的人,就能和諧相處。在我的感受裡,每個人需要的就是愛,一個人存在的本身,渴求的就是愛,那是最重要的元素,缺少這個元素,一切就變得複雜。

    有了愛,看待所有發生在周遭的一切事物,就更簡單了。

    不管他人怎麼反應,怎麼表達,怎麼做事,什麼樣的意見,什麼樣的立場,什麼樣的想法,所有的外在表現,都是內在愛的展現。想要愛人與被愛的最單純的需求。

    而當我意識到這個部分,跟任何人的互動,再也沒有任何隔閡,就算別人的情緒,別人的語言,別人的態度,都不是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我也能不受其影響,就是付出我的真心,我的愛,感受到每個人最真實的渴望,就是愛人與被愛。

    所以,當一個人有任何強烈的情緒和作法、態度時,都是緣自愛的感受,沒有被自己或他人所接受。

    當人與人之間,在事理上,不斷爭辯的時候,意見交換的時候,若沒有讓他人感受到愛人與被愛的情感交流,就容易感受到溝通的挫敗。


    父女溝通

    昨天,和一家三口利用春節假期都來做義工的朋友,聚在一起吃飯,相互交換學佛的心得。談到溝通,女兒說,父親都說在溝通,都是一直在表達自己,陳述自己,聽不見她的話。譬如說,女兒正在說她怎麼樣,父親卻說他過去的經歷怎麼樣,覺得沒問題啊!女兒總覺得父親都ok,女兒覺得父親看女兒的做事方法都不ok,也就是什麼事情對父親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女兒自己就是做不到。這樣的相處模式,讓女兒感到父親在身邊,就有壓力,就做不好事情。

    做父親的從來沒有意識到他的表達方式,讓女兒沒有被接納,而更加沒有信心。

    我說,佛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自由意識的,就算是家人,也要學會放手,允許他人做自己。

    雖然做父親的非常愛自己的家人,但這樣的愛,卻給家人帶來壓力,自己卻覺得對這個家盡心盡力,凡事都想到家人,忘記了自己,而家人卻覺得跟他在一起有壓力。

    所以,女兒就告訴父親,當父親生了病,住進了醫院時,她是多麼擔心,她必須照顧父親,可是父親口口聲聲都說在照顧家人,不斷為家人付出,卻不照顧自己,最後讓家人來照顧他,讓她備感壓力。

    她覺得做父親的,要先把身體照顧好,不要緊張,家人也能減輕壓力。

    因為父親都是為了他們好,他們不是不領情,而是很有壓力,反而感受不到父親對她的付出,而彼此產生衝突和爭吵。

    她說,這些話一直都說不出口,昨天,終於可以把心裡的話,說出來了。父親一直覺得他有給家人溝通的機會,就是不斷交談,但忽略了感受,而只是用大腦在思維,在陳述事實,尤其一直在說我,而沒有聽到女兒正在說的話,她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記得,一個月前,這位父親來這裡當義工,我一開始跟他互動的時候,我就跟他說,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緊張,我要他放鬆,不然就失去做義工的意義,不如再回去職場上班。他說從小就一直在工作,沒有放鬆過。

    其實,從一開始跟這位父親說話,我就知道他的問題所在,只是需要時間慢慢去轉化他的觀念,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很ok,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內在的問題,他把自己變成機械人,但大腦卻吸收很多佛學知識,可以侃侃而談,好像他都能理解與體悟。

    所以,我不斷破解他對佛法的執著,不希望他一直跟我討論佛法,而是在日常生活裡實踐,談做事,談生活,不要都在談道理。

    很多人困在道理裡,說的是一套,覺得自己很ok,卻不知道真正需要關心的是人的心。


    施予者成為控制者

    在家裡,作為一個施予者,就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對家人的施予,並不是愛,美其名是給予安全感,卻牢牢控制家人的一切,為家人安排一切,完全不了解家人真正的需要,不斷地干涉家人的自主決定權,會讓家人失去了生活的動力,變成保護下的控制。

    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父親來到這裡,我不斷提醒他去感受植物的自然,不要機械化工作,要學會放鬆,不要忙著完成工作,要享受跟植物的對話。

    事實上,這些植物就一直跟我說,它們不喜歡他,太有壓力了,被他照顧得完全沒有彈性。

    我知道這位父親一直盡力在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跟人分享,希望家人跟他一樣,可以享受這樣平穩的生活方式,安於平凡。

    但是,他是很緊張的,並不是真正享受平淡的生活,而是一直在工作,努力為家人安排一切,煩惱家人的一切,就是想要家人過著跟他一樣平淡的生活。

    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我也享受過豪華大餐,穿過華麗的衣服,享用物質的豐美,但最終認清了物質的世界是短暫的享樂,無法為自己帶來心靈的富足。

    人生,唯有經歷過,那才是自己的,強加被灌輸的想法,還是要靠自己去走過,才會真正明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對家人要學會放手,允許他們跟自己不一樣。

    每一個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道路,不能強迫子女去遵循父母的意願,子女同樣不能違反父母的心願,那都是從自己的內心所覺察來的,而不是受制於外在世界的約束,這樣的生命歷程,才能走得安然自得,無拘無束。

    親子溝通,溝而未通,就是父母都是想要子女平平安安過一生,然而,生命若沒有經歷一番的挫折打擊,是很難真正平平安安過一生。


    父母放手,子女才會感恩

    我的母親就是為了我可以過一個平安的人生,為我安排一切,結果,我反而不知道母親的用心,想要反叛,而經歷坎坷的一生。

    所以,我更能理解生命是需要去鍛鍊的,只有經歷過的人生,那才是自己的,否則,說的都是空話,都是拾人牙慧,都是別人的經驗之談,對自己的幫助不大。

    做父母的必須放手,相信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不要去安排一切,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孩子做了選擇,她就會去承擔,路是她自己選擇的,她就會心甘情願,再辛苦都能接受考驗。

    家,是一個避風港,衝突是溝通不良,是有被控制的感覺,做父親的認為我都有在溝通,卻只是語言上的灌輸,希望子女可以體會父親的用心良苦,卻聽不到子女內心的吶喊,彼此的心裡沒有交流。

    只有願意改變自己,把對家人的付出,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而是學會放手,照顧好自己,子女就能放心走自己的道路,不必為了父母而操心。

    放手吧!

    家,是愛人與被愛的地方,只要有愛,有真心,感情是斷不開的,放鬆心情,好好愛自己,做自己,給每一個家人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他們就會願意回家跟父母溝通,子女也想要知道父母的想法,他們想要父母的支持,父母的鼓勵,而不是父母的安排與控制。

    我終於感受到了家,是一個有愛的地方,愛人與被愛,是最核心的渴望,只要滿足了,什麼都好談,什麼都好說,什麼紛爭都沒有了。

    因為,那些外在的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卻誤以為那些外在的事物,才是最重要的,而傷害了彼此的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