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宛如星辰的你》:不僅僅是「活下來」的人生

「你們真的都是很好的孩子,但這不是讚美喔。」

讀完之後我看著書腰上面寫著「屬於大人的戀愛成長故事」心想,啊,不論是大人還是戀愛跟成長,我跟作者的定義一定差很多。不要誤會,我喜歡這本書也非常欣賞作者細膩的描繪,但這跟我毫無準備被書封介紹騙進來殺是兩件事,讓我本來打算要悠閒度過的咖啡廳下午直接眉頭深鎖臉都皺在一起。(如果你們有看咒術第二季的話,大概就是懷玉玉折的OP還有內容物的反差程度。)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當初在唸阿德勒的時候,老師問我們的話:「從孩子的耳朵聽,從孩子眼睛看,他會怎麼看待這個家?他怎麼決定自己該怎麼做?」、「那個決定是孩子讓自己生存下來的方式,但他可能會緊緊抓住那個方式,即使已經不適用了。」面對童年逆境生存的方法,有時不適用於長大之後的環境,讓人背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有時甚至讓人誤以為「我想要的就是這個」,卻無法看見內心真正的渴望。

劇透分隔線


曉海和櫂便是這樣長大的兩個孩子。一個堅信自己是母親唯一的依靠,卻在沈重又束手束腳的壓力下變成自己當初最害怕的、母親曾經的模樣;一個麻木自己的內心抵禦一次次的心碎,不敢期待能被接住於是讓自己掉頭就走,卻與真正渴望的歸屬背道而馳。

為什麼明明這麼努力了,卻還是活得如此痛苦?為什麼明明是那麼重要的關係,我卻還是搞砸了?他們反覆質問著自己,從17歲(甚至更早?)到30幾歲。老師說曉海是未成年照顧者,曉海苦笑回應我都要30歲了,老師看著她回答,從17歲你就扛起母親到現在,不是嗎?

親職化的孩子們成熟懂事,但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人生」,不論做的再多當家長狀況不穩定時都會愧疚和自責,永遠先檢討自己能力跟努力不夠,比起討厭讓他們的人生比別人更加沈重的家長,他們通常看起來,更痛恨自己。

以上這些部分真的是讓心理師我看得胃很痛,但我非常欣賞作者對於孩子們心境的細膩描繪,舉其中兩段我特別喜歡的部分來說:寫故事是櫂逃離現實的方式,他也以經歷過真實苦難的經驗,展現了在寫作上的獨特與才華。然後話鋒一轉,他說,他是不會感謝母親的,因為即使擁有才華,絕對還是不懂得食物腐敗滋味的童年更加幸福吧。後續隨著櫂的年紀增長,延續了寫作的主題,安排了編輯直指櫂總是會刻意模糊故事中關於童年與成長的過程,像是想要快轉或跳過某個階段,但這樣是不行的。

於是櫂忽然明白,寫作從逃避現實,變成了不得不面對自我的鏡子。

而當時他的人生,已經找不到足以讓他忍受痛苦刨開自我的理由了。於是他再次沈醉於酒精和麻木,這曾是讓他在痛苦的童年生存下來的方法,如今成為了他最熟悉的逃避方式。

關於劇情的部分就劇透到這邊,剩下的歡迎大家親自閱讀小說。我覺得整本書窒息感很重,而這份窒息感來自於作者細膩又不留情的描繪,並推倒了所有搖搖欲墜的骨牌,如同櫂從小告誡自己的預感,不要相信好事會發生,壞事總是接踵而來。然而這代表是我們活得不夠努力、做了錯誤的選擇嗎?沒有辦法度過苦難抵達幸福的另一端,是我們不夠好,還是現實就是如此?

萬難之後,又有萬難。

而面對萬難,過往我們會想要變得更強,不論是能力上的強大或心智上的堅強,希望自己捨去所有看似妨礙咬牙苦撐的脆弱,但也因此強硬的把他人排除在外。但或許還有一種選擇是,同樣擁有真實軟弱的我們互相扶持吧。明明曾經從對方身上得到渡過艱難的力量,卻在見過對方的脆弱後,感到心疼不捨而不允許自己再次依賴。

因為親職化的孩子非常容易看輕自己的付出,所以需要反覆提醒和確認,你已經做得很好,你已經是支持著我的力量了,他們才能夠試著安心的,繼續留在彼此支持互相依賴的關係裡。

我不知道你們看完故事之後的感想會是什麼啦,但這是我在這個令人窒息的故事裡,所找到的某種相信。希望每個曾經非常努力、或現在仍在努力的好孩子們能知道,你已經是個好孩子了,我們已經活下來了,所以長大之後,希望你也能允許自己,去追求你想要過的、不僅僅是活下來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