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化

含有「親職化」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如玉作為家庭中的長女,承擔著養育弟妹的重擔,始終把家庭視為首位。然而,責任的重壓使她的生活充滿焦慮和失落。這篇文章探討了長女症候群與親職化孩子的心理影響,並鼓勵人們重視自我需求,建立健康的邊界,以便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能善待自己。
Thumbnail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以輔導老師的角度探討親子關係,指出父母焦慮、委屈及教養負擔導致孩子受傷。書籍從觀點、改變和學習角度探討如何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發展獨立自主。文章觸及家長內在需求,呼籲放手信任孩子。對於教養挑戰,提出思考與改變之路。
Thumbnail
「你們真的都是很好的孩子,但這不是讚美喔。」 面對童年逆境生存的方法,有時不適用於長大之後的環境,讓人背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有時甚至讓人誤以為「我想要的就是這個」,卻無法看見內心真正的渴望。
Thumbnail
這週聽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聽完第三堂課了!重點摘錄與心得將分成兩篇文章來撰寫,分別是你現在正在讀的本篇文章,以及下週的文章。     (小提醒:這系列文章分享的筆記都以列點的形式,以斜體字列出我上課的筆記,每篇文章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4/02/18
友人在第二胎後感慨:第一胎照書養 第二胎照豬養記憶中幼年只有和胞妹和家犬在狹隘的鄉下儍坐在教堂和郵局前階梯曬太陽大人做生意無暇搭理我們 還是這樣長大成人了。
§詹惠文§ 諮商獅-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27
1
彼得潘 有些人生歷練後,更知平凡的無聊的可貴~~
1
每年也會在這個時候寫一些文字來想念家父,像早些年的之前寫成功的父親、祭.繫.繼。今年其實本來沒有要發,但前些日子靜靜地讀著夏的字,時隔多日,心底還是縈繞著這些年來的回憶,最後還是決定回來,寫下來。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近年台北及不少縣市都有大量的心理諮商所/治療所新開業,許多心理師想要成為單靠接演講和自由接諮商個案來賺取生活的(行動)心理師;在更基層的,即針對考上諮商所(以及畢業後的心理師國考)的補習班開班不斷,都讓心理諮商(治療)迅速以一個光鮮亮麗的新型職業選項的方式來到一般民眾眼前。
Thumbnail
Thomas Tang-avatar-img
2023/07/18
覺得心理諮商師很偉大,要接受好多好多的負面情緒。
1
Thomas Tang 抱歉晚了回覆! 其實在心理師眼中,看著大家努力生活的樣子,也覺得大家都很偉大呢!
1
付費限定
起因於不良生活的惡性循環,下班後累得半死,晚餐也就隨便將就,有時是中午沒吃完的便當、有時則是隨便煮碗清湯掛麵,自己一個吃也吃不了太多。雖是不餓,但總會饞,媽很愛吃醃漬物,泡菜、牛肉乾或豆干,面對工作壓力、上了一天班後,消退的咖啡因連帶返還暫時賒帳的疲憊感,甜食與澱粉就成為止渴的鴆,有時還需要搭配熬夜
Thumbnail
JC Talks-avatar-img
2023/06/26
1
煩惱也沒有用。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1
星子-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7/05
JC Talks 嘿,謝謝你看完~生而為人,煩惱也仍是我的一部份嘛。我們都期待著生命能有更妥善地出入,我想那是每一個故事裡共有的盼望。
這是我最近從同業那裡聽到的一則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輕女性。案主曾經跟他說過:「我的家人需要我,我需要賺錢;希望在渡過這些難關之後,我能夠去我經常光顧的麵攤,讓老闆多加一顆滷蛋給我。」   這位案主非常年輕,她還是一位大學生,正處在無憂無慮、花樣年華的時光。 然而,她的故事並沒有完美的結局。
Thumbnail
幸好這個孩子即時遇到了你,謝謝你!
1
烹飪睡覺泡茶喝 其實,她的老師也是貴人,很佩服老師的敏感度。我相信,只要心存善念,每個人都能成為那些正在困苦、難受中的人的貴人:)
1
「只能靠自己」,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長出的信念。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都自己一肩扛下。不信任任何人,更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直到身心都出了狀況,他們都還是會責怪自己,怪自己沒能力、不夠好。當我問她:「你心疼你自己嗎?」她回答說:「我不知道怎麼心疼自己?」從來都沒有人心疼過她,怎麼能夠要求她學會心疼
Thumbnail
蔡惠萍-avatar-img
2023/04/18
辛苦了,不要太勞累,這兩家都需要你,該休息就要休息,機器要懂得休息了,更何況是人呢,人不是鐵打,加油喔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步驟幫助我們探索與覺察: 狀態:追蹤身心狀態。關注此刻情緒與身體感覺..... 看見:看見感受(覺)。看見情緒感受與身體感覺,並表達出來,再回頭看看感覺。 改變:情緒或身體感覺出現變化。變化的發生是自由釋放,能被自己允許的過程。給予自己多一點耐心與等待,觀察身體或情緒的變化。
Thumbnail
但對於孩子,承擔親職化的角色轉換,需要關注他們是否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不要讓孩子犧牲太多。喜歡:)
聽心理-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4/12
羽昊/ 日日文青總編 謝謝你的喜歡。同樣地,長大的我們,也要照顧自己是否忽略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