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芭比(Barbie)》電影中的性別與自我定位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上篇:性別


暑假總是電影荒,當我第一次看到芭比的預告時,怎麼想得到我會進影院甚至二刷。想看芭比的原因除了好奇,關鍵還有Chacha推薦文的一句:「如果你是女性主義者,會愛爆這部電影。」


我的童年當然也少不了芭比,雖然我的印象只剩被我不肯拆封的肯尼(He just Ken),還有後期日本推出的莉卡公主。


怪芭比嘛...我家似乎也有這樣的存在。


總之進了戲院,從爽快到不爽到爽快到感動。(???


芭比的聲音很多,見解不盡相同,有人說是狠批父權,有人說嘲諷女權,有人說是老掉牙的覺醒劇情。


但我認為這是芭比最不凡的地方,用輕鬆易讀的劇情包裝性別與存在等相對哲學的議題。在芭比上映之前,誰又想得到它想說什麼?以為只是真實世界冒險?奇幻喜劇?帶著最輕鬆的心情進戲院,擦著眼淚與覺醒離開戲院。每部喜劇片、爽片都多少藏著不同議題,而芭比運用自身的意義巧妙的談平權與存在,從前我可能更愛莉卡,但如今我狠狠愛上芭比。


從前對芭比的刻板印象確實是,她塑造了不真實的身材比例讓女人自卑。然而芭比的真正意義是“Barbie can be everything,girls can be everything.”


很喜歡電影的開頭,畫風突兀到我以為還在播預告,在芭比等換裝娃娃問世之前,娃娃總是小嬰兒的形象,而女孩的目的是扮演母親。


就好像女人生來就是為了當母親一樣,從小學習。


芭比的誕生讓小女生擺脫照顧的角色,為芭比換裝,為自己打扮。


女孩們摔娃娃的那刻,很殘忍,但很爽。老實說女生看芭比真的很爽。


終於可以看到一部片,女主角不再為愛癡狂,芭比很獨立,自己與閨蜜的芭比樂園是一切。肯尼?Who cares?


壓抑過久的人會做出最可怕的反撲,當然很慶幸我從小沒有被父權壓得喘不過氣,但我一直活在裡頭,空氣中無處不是男人主宰的味道。


激進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中最極端的派別,唯有脫離男人,女人才能拿回自己的主導權。所以老實說,人都是自私的動物,看到女性至上的世界,怎麼可能不爽快。


但其實芭比的女權至上與現實的父權主義都告訴我們,只有一方勝利的世界,沒有永久的和平。強迫二分的競爭,也會有不知該往何方去的艾倫。


女權運動當然看見了父權體制外的男人與其他性別,女性主義想要的是平等,而不是女性至上。


一時的反撲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不會持久的,像是肯尼的魔力四射道館之家。


這部電影值得玩味的是,芭比與真實世界相反,現實的女性是芭比世界的肯尼,只有在男性溫柔的注視下,才會存在。


所以為什麼李小姐結婚後會變成王太太?為什麼女生非是老闆娘?為什麼是里長與里長夫人?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為他付出青春的女人。


「妳可以當女強人,但不能比丈夫有能力,因為那會傷及他的自尊。」


「女生要讀多一點書才能找到更好的另一半,但學歷過高又會嫁不出去。」


(不是電影台詞)


男強女弱的世界,究竟何時才會完全崩解。


我們又何嘗不是來過真實世界的肯尼,去過芭比樂園的女生,會不會也想振興女權?把偉人雕像砍掉,全部給我換成西蒙波娃。


但我想說一個關鍵的是,為什麼父權的相反不是母權?


就像芭比的世界沒有孩子(還在米琪的肚子裡),只有一個媽媽。女人全是過著自己的人生,沒有家庭,沒有育兒生活,這聽起來怎麼比父親是家庭權威還要酷。


父與母的觀念就像把結婚生子看作是人生必經過程,但女性要的不是統治家庭與社會,而是自由。


我承認就像一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至我看到戀愛、結婚、家庭就怕,好像這是一種束縛的來源。當然從前如此,而今有很多種樣貌。但我認為在種種霸權解毒之前,好像一牽手就會被壓制,一戴上戒指就要去洗碗,一懷孕就要把一生奉獻給小孩。


愛是美好的事物,但我要的不是誰對誰服從,不是愛能讓一切心甘情願。


我一直覺得,結局的芭比世界與素人芭比沒有想像中美好。


要肯尼和芭比平起平坐,進入法院,必須從零開始,就像女性想要達成和男性一樣的地位,也必須做出更多的努力,當然我為什麼要跟芭比樂園認真。


總統拒絕了肯尼想一步登天,是明白成功不能一蹴而成,還是對平等有所保留?


同等美泰兒的教主本人就更不會說話了,他是劇中心思最神秘的角色,一下子說要給小女生希望,卻又生氣芭比疑惑沒有女性負責人,拒絕「文案妹」與其平起平坐。


真實世界哪有那麼容易完美,同志仍需努力,不要再說什麼已經給你們夠多讓步,性少數要的是與多數人一樣的待遇,可是這世界的既定模板,卻要我們一點一滴的打破與重建。


結局真的雙贏嗎?就像當今社會真的雙贏嗎?那又為什麼公司高層要對肯尼諷刺女性可以努力的更少?


希望每個人是真心和芭比一樣意識到自己傷害了肯尼,而不是被設定必須「政治正確」才不會被討厭。


很喜歡艾倫的設定,劇情結合芭比人物設定真的太太太神,一開始以為艾倫可能是肯尼塑造的男子氣概以外的性少數,所以選擇加入芭比戰隊,但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因為艾倫不是芭比也不是肯尼,在女性主導的社會當個不一樣的男人還行,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當個不一樣的男人,很痛苦。我認為這也顯示現實社會中的,為什麼非傳統陽剛氣質的生理男性往往比非傳統陰柔氣質的生理女性更來的倍受歧視。


但這裡我想分享個大概是我最愛的笑點,「當他們發現牆不只可以蓋直的也能橫著蓋就慘了。」


還有我很愛的一個劇情,就是肯尼對馬的執著。

「當我發現父權和馬沒有關係時,我就失去了興趣。」(全影廳可能只有我在笑)

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可能不是事物本身,就像我認為肯尼也是父權的操控者,就像拿著糖果誘惑被欺負的小朋友,肯尼想要的只是被尊重,只是這根糖果太誘人,看似可以得到一切,他是真心崇拜父權的嗎?我是覺得他對馬是真愛。


第一次看芭比的時候,真的會覺得女主角「典型芭比」沒有其他芭比來得優秀?她不是醫生、總統、作家,沒有得諾貝爾獎,她是最初、最經典的芭比。但二刷時才發現芭比本身的睿智,她並非胸大無腦,而是有內涵、聰明的芭比。在被莎夏訓話後,芭比很清楚自己與法西斯主義的不同,她能馬上感受對方不懷好意,給出犀利的回應,與故作鎮定的逃跑。不愧是我的芭比!她是獨立的女性,但也多虧了另一女主角葛洛莉(莎夏媽媽)和怪芭比的鼓舞,才從絕望中振作起來。



下篇:𝙒𝙝𝙖𝙩 𝙬𝙖𝙨 𝙄 𝙢𝙖𝙙𝙚 𝙛𝙤𝙧?


芭比的另一個主軸是“𝙒𝙝𝙖𝙩 𝙬𝙖𝙨 𝙄 𝙢𝙖𝙙𝙚 𝙛𝙤𝙧?”


肯尼不知道沒有芭比的他是誰,芭比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典型芭比成為人類是最大的挑戰,雖然我很喜歡葛洛莉狠批父權的犀利,但其實在電影中每度讓我落淚的都是芭比與人類的互動。


在對她不友好的現實世界,她得到的第一個溫暖是看報紙的老奶奶。那一句「妳好美。」那刻顛覆芭比對於美的定義,我想也是她註定成為人類的前兆。


電影最後露絲牽著芭比的手,畫面閃過的是女性的成長畫面,搭配What was I made for,真的太好哭。


我越來越想駁斥,這世上本來就沒有非誰不可。因為沒有這些人,也會有那些人。


當露絲試著告訴芭比她的成就,然後芭比認為每件事都不是她的功勞,這也是事實。若論改變,我認為關鍵是怪芭比和葛洛莉與莎夏。


我也想說,這世界也本就沒有非誰不可,當有人說「我不能沒有誰」,只是你剛好遇見誰,如果沒有他,你也會遇見另一個同樣適合你、陪著你、幫助你的人。


暑假在家是一個極大的存在挑戰,我不禁想我的存在到底為這個家帶來了什麼?


好像總是麻煩與折磨。


雖然我弟看似比我叛逆,但其實他能做的比我多了,未來也想選一條符合主流的路。


而我,沒有貢獻,也大概不會帶男朋友回來孝敬父母,更別提生孫子。我大概註定一輩子讓他們為我操心,最失敗的子女。


明明看完兩次芭比,明明讀了一堆前衛的思想,然而我還是覺得自己根本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


椅子可以坐,歌曲可以唱。從清道夫到總統,每個人都在崗位上努力的工作,他們對世界有益,因為世上不能沒有這些職位。每個人的辛苦的工作與貢獻家庭、貢獻社會,我已經習以為常我弟的調侃,一點也沒錯,我是個幫不上家庭與社會任何忙,甚至只會搞出麻煩的傢伙。


𝙒𝙝𝙖𝙩 𝙬𝙖𝙨 𝙄 𝙢𝙖𝙙𝙚 𝙛𝙤𝙧? 我到底生來幹嘛?


這不是一時的自暴自棄,而是二十年的體悟。


如果父母能生出更有用的女兒就好了,他們一定會比現在過得更好。我到底幹嘛那麼衝著來到這世上?


我曾有很多夢想,直到發現自己沒有任何能耐。看著每個人都比我更好,我拿什麼被看見?


我當然明白這不是芭比要帶給我的困惑,只是我的所有情緒就要爆發了。


我不想被任何人說服,在我自己覺醒與變好之前,我就是個爛咖。


因為Ocean eyes認識怪奇比莉,Ocean eyes已經是超級大愛歌,What was I made for更是新神作。老在看電影前不小心看到MV片段,就感到深深的觸動。


What was made for的歌詞簡單卻意義深遠,感覺為芭比量身打造,卻又是每個凡人的寫照。


曾經自信,如今墮落。


曾經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如今迷惘。


曾經有理想,如今全是空。


雖然芭比根本不愛肯尼,但我非常喜歡那句


“𝑰'𝒎 𝒔𝒂𝒅 𝒂𝒈𝒂𝒊𝒏, 𝒅𝒐𝒏'𝒕 𝒕𝒆𝒍𝒍 𝒎𝒚 𝒃𝒐𝒚𝒇𝒓𝒊𝒆𝒏𝒅.

𝑰𝒕'𝒔 𝒏𝒐𝒕 𝒘𝒉𝒂𝒕 𝒉𝒆'𝒔 𝒎𝒂𝒅𝒆 𝒇𝒐𝒓.”


就像芭比的獨立,不只是(不存在的)男朋友,其實我明白任何人都不為任何人而活。沒有人有義務接住我的情緒,沒有人需要無時無刻關心我的狀況。


安撫我的悲傷不是他存在的理由。


當然芭比不能讓人們的夢想幻滅,怪奇比莉還是一次次的 I wanna try......


就像我墮落至極也還是要希望自己變好,否則,我能放棄好好活著嗎?


如上篇文說的,我認為芭比是一部女生看會很爽的電影,芭比樂園根本是天堂,諷刺父權的荒謬,說出女人的心聲。同時還有露絲與芭比,葛洛莉與莎夏勾勒出母親與女兒之間的牽絆。


這也是我為什麼想帶Mom去看電影,雖然我覺得她沒有很喜歡。我們也完全沒有討論。


當然,我也認為男生會感到被冒犯,這部片毫不留情的指出父權的醜陋與直男的弱點,但我還是想說,為什麼你的人生要有這麼多的佔有慾和勝負慾?


就像女性主義不厭男,我們厭惡的是父權。能不能攜手,打破「討厭女性是兩性唯一的共識」,然後打造一個沒有人需要汲汲營營的維持形象,每個人都能被尊重的社會?


當然我看的電影少,但我認為芭比是今年最驚喜的電影,也是給大眾最好的禮物。


我一定是看不懂又愛看文藝片的那種假文青,芭比是繼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後,我心滿意足也沒有懷疑人生的走出影廳的電影。(換句話說,親密和塔爾都讓我好矇,感覺看完電影靈魂都被抽走了。)


話說走出影廳的感覺真的很像從芭比樂園走到現實世界QQ


「人類只有一種結局,但思想永存。」



raw-image


raw-image

2023年8月22日、23日寫於Instagram。

電影:《芭比(Barbie)》(2023)

觀影日期:2023年7月25日、8月20日(二刷)


avatar-img
4會員
4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夢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是千尋》是很難得看完解說會久久難以忘懷,找正片來看的電影。 今天沒有要當性平推廣大使,對《我是千尋》的好奇心和被大做文章的前性工作者沒有關係,單純很喜歡色調還有痴迷於千尋心中的孤獨。 我沒有看過《轉學來的女生》,但大概知道女主角的目的? 如果說娜諾是為了教訓惡人而去到每一間學校,我想千尋在
在上次參加的跨性別座談會拿到關於BDSM(禁羈)的研討會徵稿單,讓我回想起了小玄的這部《解禁男女》。 誰敢相信,這是我第一次看徐玄的作品,甚至好像是第一次看少時成員的戲劇作品,真的比起演員更愛歌手嗚嗚嗚(ಥ_ಥ) 同時,這是我時隔三年第一部主動看的BG片/劇,在看的時候才猛然發現,我為了BDSM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經過各頻道的電影解說、分析和二刷,我想有更明白劇情和電影內涵。 首先我想說,當然以「同志電影」定義《俘虜》是完全不夠的。我自己也認為《俘虜》的核心在於中西方的文化衝突,而同志情感只是呈現的手法。 《俘虜》寫的愛情是壓抑的,全片最震撼的畫面僅僅在預告片的那一吻(實際上是兩吻)。 電影雖然有意告訴觀眾
上學期的畢製發表會,一位學姐提到了袁瓊瓊<自己的天空>是啟發他投入女性研究的作品,從那時候就很期待<自己的天空>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 其實情節沒有太多的驚豔與震撼(在看完歐陽子以後),像是將秋葉、燭芯等情節融合,談年齡差、伴侶位置的轉變以及女性的自主。我很喜歡結尾的安排,讓我想起了《家有喜事》。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我是千尋》是很難得看完解說會久久難以忘懷,找正片來看的電影。 今天沒有要當性平推廣大使,對《我是千尋》的好奇心和被大做文章的前性工作者沒有關係,單純很喜歡色調還有痴迷於千尋心中的孤獨。 我沒有看過《轉學來的女生》,但大概知道女主角的目的? 如果說娜諾是為了教訓惡人而去到每一間學校,我想千尋在
在上次參加的跨性別座談會拿到關於BDSM(禁羈)的研討會徵稿單,讓我回想起了小玄的這部《解禁男女》。 誰敢相信,這是我第一次看徐玄的作品,甚至好像是第一次看少時成員的戲劇作品,真的比起演員更愛歌手嗚嗚嗚(ಥ_ಥ) 同時,這是我時隔三年第一部主動看的BG片/劇,在看的時候才猛然發現,我為了BDSM
「不要死,我在這裡等你。」 台灣的同志電影走得比社會認同還要快,也難怪說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台灣和「同志」密不可分的綁束在一起,我們都在一波波浪潮中找尋自己的認同,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事,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就是造反。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同志電影,尤其在後同志時代,在BL劇成為大宗以後。於是
經過各頻道的電影解說、分析和二刷,我想有更明白劇情和電影內涵。 首先我想說,當然以「同志電影」定義《俘虜》是完全不夠的。我自己也認為《俘虜》的核心在於中西方的文化衝突,而同志情感只是呈現的手法。 《俘虜》寫的愛情是壓抑的,全片最震撼的畫面僅僅在預告片的那一吻(實際上是兩吻)。 電影雖然有意告訴觀眾
上學期的畢製發表會,一位學姐提到了袁瓊瓊<自己的天空>是啟發他投入女性研究的作品,從那時候就很期待<自己的天空>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 其實情節沒有太多的驚豔與震撼(在看完歐陽子以後),像是將秋葉、燭芯等情節融合,談年齡差、伴侶位置的轉變以及女性的自主。我很喜歡結尾的安排,讓我想起了《家有喜事》。
從上學期的紀錄片就一直期待的一天,第一次看《九槍》時我還沒有太多關於紀錄片的知識,雖然上學期的紀錄片被我搞得很慘很慘,但觀點和道德還是或多或少有吸收進去。 第二次,在校園放映《九槍》,才發現這部片也只有一小時半,我忘記的是那些新聞畫面,還有更多更多移工的故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Barbie芭比》是由葛莉塔潔薇執導,2023年上映的美國喜劇歌舞片。由瑪格羅比和雷恩葛斯林領銜主演。本片打破典型芭比在世界及她自己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各種典型成見,並讓她及世界上的小女孩(應該也包括其他大小男女孩)了解,成見只是枷鎖,人生要自己開拓,即使會死掉也沒關係。本片獲得金球獎最佳喜劇電影。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Barbie芭比(Barbie, 2023)劇透心得 【她是全世界,而他只是肯尼】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部超現實科幻片, 卻原來是部女性成長電影, 但整體風格仍舊大膽精彩。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老實說《Babie》剛開始對我沒什麼吸引力,直到網路梗圖與《奧本海默》的結合,開始留意到Babie真人版電影的影響力(票房破10億的實際影響力~) 近日,工作上遇到一位英文嚇嚇叫(流利到讓我以為是ABC)的同事推薦,我終於明白這電影的價值在哪。 芭比,由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飾
Thumbnail
這部片最隱微的一個焦慮:喜歡的玩具過時的哀傷。這個哀傷在整部片就分裂成為母女和解劇碼。正是把這種「過時」設計成是人格化的「世代差距」,而「世代和解」的成長課題,更延伸到芭比和創辦人之間近乎母女情懷的互動。《芭比》更可以說是一個拍給成人的卡通片:我們總是要不斷重新長大,不斷面對內心還未長大的部分。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Barbie芭比》是由葛莉塔潔薇執導,2023年上映的美國喜劇歌舞片。由瑪格羅比和雷恩葛斯林領銜主演。本片打破典型芭比在世界及她自己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各種典型成見,並讓她及世界上的小女孩(應該也包括其他大小男女孩)了解,成見只是枷鎖,人生要自己開拓,即使會死掉也沒關係。本片獲得金球獎最佳喜劇電影。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Barbie芭比(Barbie, 2023)劇透心得 【她是全世界,而他只是肯尼】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部超現實科幻片, 卻原來是部女性成長電影, 但整體風格仍舊大膽精彩。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老實說《Babie》剛開始對我沒什麼吸引力,直到網路梗圖與《奧本海默》的結合,開始留意到Babie真人版電影的影響力(票房破10億的實際影響力~) 近日,工作上遇到一位英文嚇嚇叫(流利到讓我以為是ABC)的同事推薦,我終於明白這電影的價值在哪。 芭比,由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飾
Thumbnail
這部片最隱微的一個焦慮:喜歡的玩具過時的哀傷。這個哀傷在整部片就分裂成為母女和解劇碼。正是把這種「過時」設計成是人格化的「世代差距」,而「世代和解」的成長課題,更延伸到芭比和創辦人之間近乎母女情懷的互動。《芭比》更可以說是一個拍給成人的卡通片:我們總是要不斷重新長大,不斷面對內心還未長大的部分。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