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結局藏巧思:在被世界定義之前,先好好認識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電影《芭比》(Barbie,2023)上映前撲天蓋地的網路行銷、迷因宣傳,沒想到實際觀賞過後,發現這竟然遠「超過」商業噱頭,精準地和電影內容本身「迷因式」的嘲諷台詞相互呼應,可見《芭比》完全是網路時代下的產物。芭比娃娃在上世紀50年代末誕生,如今跨越了一甲子的光陰,成了真人版(甚至可說是「網路社群」版)芭比,之於當代社會而言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與意義呢?

raw-image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也就是無論性別、性傾向、外貌、國籍、種族與膚色,皆會碰到的困挫——我們生下來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的價值又是什麼?是美貌、身材,還是有車、有房、有錢、有權?

raw-image

隨著Billie Eilish的低聲輕吟"What was I made for?"(我生來是為了什麼?),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幽微的困惑與茫然被化成音符釋放,時間暫時凝止,我們接著看見芭比站在「玩具」與「人」的交叉點,試圖感受「身而為人」的種種感動、痛苦與不再完美。那一刻,我便明瞭《芭比》不只是一部女性主義經典教科書,更溫柔地探觸「人何以為人」,這看似嚴肅實則與所有人切身相關的命題。

當芭比成為現代女性焦慮來源

raw-image

作為一部承載諸多社會議題的商業娛樂片,《芭比》的敘事毫不拖泥帶水,開場即透過芭比的日常起居定調Barbieland的世界觀,諸如:所有芭比腳底板都「內建」高跟鞋形狀、無論刷牙洗澡乃至吃喝都不倚賴實物、移動從不需要樓梯或電梯,直接從屋頂飄下至車內,這些細節反映的皆是人們扮家家酒般把玩芭比的習慣。

直至某天當芭比的身心出現異常:無法保持踮起腳尖的姿態、頻繁地想到死亡、大腿出現橘皮,她才赫然發覺自己在真實世界的主人,似乎有些不對勁,把她怪異、詭譎和陰暗的思想投射至自己身上。於是,芭比展開了一場人類世界探險之旅,決心拯救失去了童年赤子之心的莎夏。然而,令芭比感到詫異與失望的是,自己所展演的夢幻形象反而讓所有女性陷入求之不得、相形見絀的自卑心理,甚至將其貶為胸大無腦的法西斯(fascism)份子。

raw-image

之所以會使用「法西斯(fascism)」這般激烈的詞彙,莎夏想表示的是「芭比」金髮尤物、前凸後翹的典型形象,不僅體現的是「女性的身體必須在男性凝視下才獲得意義」,更多的是當「芭比」被人們不斷地消費、推崇過後,她的身體本身即成了一種審美上的獨裁與專橫,所有溢出這套模板的身體都不符合美的定義。

宛如柏拉圖洞穴裡的囚犯終於瞥見洞外世界的真實面貌,芭比從自己所居住的烏托邦中猛然驚醒,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存在,在現實世界裡只是過於遙遠、完美的形象投射,女孩們望塵莫及卻趨之若鶩,最終因不可得而心生厭惡,將「芭比」永恆地封存在五歲的童年光陰裡,不再提起或憶起,便不會有隨之而來的容貌焦慮。

從Barbieland與現實世界,洞見父權運作痕跡

值得玩味的是,《芭比》這部電影幾乎將「後設」這個元素玩到極致,除了體現在致敬庫柏力克、柯波拉到發行商華納自家的查克.史奈德 DC 宇宙以外,更直接讓芭比闖入製造自己的總公司美泰爾(Mettal)裡,使她意外發現整座公司裡面的高層竟然清一色都是男性,甚至還要求她回到供人觀賞、採購的「箱子」裡頭。

raw-image

此一情節設置精妙之處在於,徹底戳破芭比的粉紅泡泡,同時讓觀眾明白Barbieland的「虛構」本質,而這份「虛構」恰是長在現實的匱乏上。也就是說,正因為現實世界中的女性時常處於邊緣與弱勢,我們才會需要去虛構出另一座「女權社會」。這便是導演Greta Gerwig的功力,創造出一座不存在的世界,透過「後設」去顛覆它虛幻的假象。

在Barbieland裡,所有女性都能住進夢想的房子裡,坐擁豐裕的物質享受,就連男性都需要仰賴著「女性凝視」才能夠肯認自己的價值;然而,現實世界則完全相反,女性被擺在一個「動輒得咎」的位置上,如莎夏母親字字見血所點出的:「要瘦又不能太瘦,而且不能說想變瘦,要說想要變健康」;「要有錢但不能愛錢,不然就是俗氣」;「要有好姊妹,但不能被比下去」;「要熱愛當媽媽,但不能總是把小孩掛在嘴邊」,每一句都指向當代女性在身體、金錢、母職、人際和性等不同領域的困境。

raw-image

由此,我們便能看見兩座世界的鮮明對比:現實世界是一個「不只男人恨女人,女人本身也恨女人」的厭女社會;而Barbieland則完全相反,不僅天天都是「淑女之夜」,「女人」還可以勝任任何過往男人稱霸的職業如醫生、議員甚至是總統。這些都是現實裡的未竟之事,所有虛構出來的對比,都犀利地點出我們的世界離真實的「性別平權」還有一段距離。

肯尼奪權失敗的啟示:父權對男女來說都不是好東西

試想,如果《芭比》只揭露了女性的困境與父權的可憎,藉此分割出兩座迥異的世界,從而塑造一場分別以男女為首、相互進佔奪權的性別大戰,那未免太過膚淺、刻板,流於窠臼。事實上,當我看見在造訪人類世界後習得父權建制的肯尼,開始在Barbieland大舉宣揚父權榮耀,以「陽剛」、「堅毅」等男子氣概形象令所有女性崇拜、折服時,心中確實憂心接下來的情節走向,將深化兩性之間的對立、矛盾,然後將衝突升溫成一觸即發的戰爭。

raw-image

確實,緊接著我們便看見以典型芭比、怪芭比以及莎夏母女為首的「清醒女子」們,對此感到萬分不滿,她們開始集思廣益,以女性主義教化被父權洗腦的芭比,挑起男性之間的好勝心與自尊心,趁他們反目成仇時,重新奪回權位。觀影至此,我心中的疑惑是,那之後呢?女性在Barbieland重新取得權力與地位後,就是皆大歡喜的溫馨大結局嗎?

猶記當時我座位旁的男性不斷嘆氣,我想若電影真的就在此處結尾,一定會惹來不少罵名,撻伐者肯定會說這根本扭曲了女性主義的本意。儘管女性主義運動歷史源遠流長,且其中的分支細碎繁瑣,不過我們最常聽到的「女性主義」談的其實都是「性別平權」,而非「女性霸權」,不少男性一聽見人們談「女權」,就會攻擊「女權自助餐」還有身為女性的「性別紅利」,擔心當社會開始重視「女權」,過往男性所擁有的權力皆會被沒收。

raw-image

然而事實上,《芭比》裡的肯尼最終無法在Barbieland中篡位成功,究其根本也是因為被「父權體制的意識型態」所誤。身為男人,就應該要有車、有房、有女人,彰顯自己的權利與地位,更應該要藉著激烈的、無止盡的和同類競爭,去證明自己的優勢地位,否則就不夠格成為一個「男人」。因此,這是為什麼Greta Gerwig會設計讓肯尼的自尊心被芭比踐踏,進而激起他們心中的對彼此的仇恨,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

結語:我們都不該被符號輕易定義

「推崇父權反被父權誤」是Greta傑出的一手,不過更發人深省的,是電影後段,對於兩性戰爭的收尾,以及芭比的最終結局。當肯尼發現原來芭比從來沒愛過自己,他感到自慚形穢,因為一直以來,他都是仰賴著芭比的崇拜與愛慕在前進,如今這道容許自己「自戀的鏡子」被粉碎了,他不知道該如何肯認自己的價值,於是他問芭比,我到底是什麼?是大海還是沙灘?還是只是不會後空翻的肯尼?

raw-image

我們活在一個充斥著「符號」的世界裡,每天不斷搪塞各種「符號」到自己黑洞般的靈魂裡,戀人、跑車、豪宅、職銜、名牌包和社群軟體上的hashtag,無論男女,我們的「存在焦慮」夜以繼日地切換各種形貌,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日常生活裡。於是,芭比誠懇地對肯尼說:「也許你以為成就你的一切,都不能真正定義你」這句話揭示的不僅是肯尼個人的內在困境,更是一道所有人都值得細細咀嚼的叩問,去反思自己究竟將「自我價值」奠基在什麼之上。

「那麼芭比呢?芭比的結局是什麼?」

「芭比的結局就是愛上肯尼。」

芭比堅定地說:「我沒有愛上肯尼。」

raw-image

電影的最後,芭比知曉原來當時在Mettal拯救自己的老婦人,便是芭比的創造者。老婦人看著芭比詫異的神情說:「你以為創造芭比的人,就會跟芭比長的一樣嗎?」芭比瞬間了悟,原來自己被太多的刻板印象所桎梏,她想起位居Barbieland邊陲的怪芭比,想起真實世界裡各種「非典型」的男男女女,於是她對老婦人說,她想成為人類,她不想再被所謂「典型」給拘束。

至於,該如何成為人呢?《芭比》一貫給出了既詼諧又幽默的答案——安排芭比去看婦產科。不少男性友人看完的第一個困惑是,怎麼會?莫非芭比懷孕了嗎?筆者猜測這或許也是Greta慧黠的詭計,為的是要顛覆眾人對於「婦產科」與「懷孕」的刻板連結。「去性化」的芭比在成為真人之後,終究需要好好的「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的第一步驟,便是從真實的「身體」開始探索。

raw-image

如今芭比成為真正的「人」,不是小女孩的玩物或女人的崇拜偶像,亦不是男人的附屬、某個人的女朋友,芭比的結局不再是和王子攜手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毫不畏懼地走進婦產科,預約掛號,打算在被世界的種種符號定義之前,先好好地認識自己、定義自己。

avatar-img
24會員
42內容數
在碎片化的資訊時代裡,電影和戲劇只是人們短暫的消遣娛樂。然而,每部用心的影視作品背後都有諸多可以探討審視的面向,此專題聚焦於市面上各類型的電影和戲劇影集,期望以之作為面向個人內心、外在社會和世界的載體,獻給每一個不只把電影戲劇當作倏忽即逝的享樂的你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陌熙儲藏室 的其他內容
總結來說,我認為《怪物》實不應該以單純的同志片角度去理解,透過多重視角的呈現,它成功囊括了無數當代社會議題,如單親家庭、校園霸凌、家庭暴力、男同志成長困境乃至於日本社會本身存在已久的文明病(偽善的禮貌、沙文主義、性別刻板印象、他人背後閒話等等),同時也在畫面與音樂的巧妙配合下,讓人毫無節制地墜入男孩
社群媒體大舉進佔我們的生活,限時動態成了一列又一列精美華麗的展示窗,講究擺盤的美食照、套上柔膚濾鏡的自拍照、人聲鼎沸的酒局、KTV包廂又或者愜意陶醉的海外度假旅行照,種種艷麗的、炫目的皆是當代文明下人類集體的夢想碎片,儘管嚴重與現實斷裂,卻讓人深深著迷,浸淫於其中無法自拔。
近期在美國掀起討論熱潮、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的Netflix影集《怒嗆人生》便是以「憤怒」作為影集母題,透過一場狂暴的路怒(Road rage)事件揭開序幕,講述兩位對各自生活怨恨不滿的亞裔移民故事。
本文期望藉由釐清角色困境,梳理角色摸索、認清與肯定自我的過程,以及辯證「性」的多重稜角與面向,引領觀眾從不同層次深度閱讀《高潮速成班》,並以此作為借鏡反思推展至己身,從中得到一些可能的調適方法與態度。 (筆者也有撰寫一篇與「性的迷思與多重面向」有關的文章,參見:https://womany.net/
台灣神劇《想見你》2019年播出後佳評如潮,李子維和黃雨萱橫跨時空的刻骨虐戀惹哭不少劇迷,接著《想見你》也翻譯成日文與韓文打進東北亞市場。2021年韓國NPIO娛樂與Lian Contents宣布將拍攝《想見你》韓國版電視劇並獲得翻拍版權,由此可知,《想見你》不僅贏得台灣觀眾的青睞,在東北亞國家也同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可作為闡釋何謂「有毒的男子氣概」的最佳模板,該片有別於市面上傳統的同志電影將敘事主軸放在「同志身分的探索」與「同志性慾和既有社會秩序的衝突」,更聚焦在同志的「生命成長歷程」
總結來說,我認為《怪物》實不應該以單純的同志片角度去理解,透過多重視角的呈現,它成功囊括了無數當代社會議題,如單親家庭、校園霸凌、家庭暴力、男同志成長困境乃至於日本社會本身存在已久的文明病(偽善的禮貌、沙文主義、性別刻板印象、他人背後閒話等等),同時也在畫面與音樂的巧妙配合下,讓人毫無節制地墜入男孩
社群媒體大舉進佔我們的生活,限時動態成了一列又一列精美華麗的展示窗,講究擺盤的美食照、套上柔膚濾鏡的自拍照、人聲鼎沸的酒局、KTV包廂又或者愜意陶醉的海外度假旅行照,種種艷麗的、炫目的皆是當代文明下人類集體的夢想碎片,儘管嚴重與現實斷裂,卻讓人深深著迷,浸淫於其中無法自拔。
近期在美國掀起討論熱潮、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的Netflix影集《怒嗆人生》便是以「憤怒」作為影集母題,透過一場狂暴的路怒(Road rage)事件揭開序幕,講述兩位對各自生活怨恨不滿的亞裔移民故事。
本文期望藉由釐清角色困境,梳理角色摸索、認清與肯定自我的過程,以及辯證「性」的多重稜角與面向,引領觀眾從不同層次深度閱讀《高潮速成班》,並以此作為借鏡反思推展至己身,從中得到一些可能的調適方法與態度。 (筆者也有撰寫一篇與「性的迷思與多重面向」有關的文章,參見:https://womany.net/
台灣神劇《想見你》2019年播出後佳評如潮,李子維和黃雨萱橫跨時空的刻骨虐戀惹哭不少劇迷,接著《想見你》也翻譯成日文與韓文打進東北亞市場。2021年韓國NPIO娛樂與Lian Contents宣布將拍攝《想見你》韓國版電視劇並獲得翻拍版權,由此可知,《想見你》不僅贏得台灣觀眾的青睞,在東北亞國家也同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可作為闡釋何謂「有毒的男子氣概」的最佳模板,該片有別於市面上傳統的同志電影將敘事主軸放在「同志身分的探索」與「同志性慾和既有社會秩序的衝突」,更聚焦在同志的「生命成長歷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暑假總是電影荒,當我第一次看到芭比的預告時,怎麼想得到我會進影院甚至二刷。想看芭比的原因除了好奇,關鍵還有Chacha推薦文的一句:「如果你是女性主義者,會愛爆這部電影。」 我的童年當然也少不了芭比,雖然我的印象只剩被我不肯拆封的肯尼(He just Ken),還有後期日本推出的莉卡公主。
Thumbnail
在電影中,芭比過著每天都是「幸福快樂美好的生活」生活中我們也像芭比一樣,每一天我們都想要維持自己的完美,做了很多事情來符合自己心中定義的完美,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會流逝的,我們開始會焦慮未來或是活在過去,我們忘了自己與生俱來就是完美的,我們一直追逐世俗濾鏡下的完美,卻忘記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上一篇的【時寐】演唱會,提到安溥獻唱【女人花】給陪伴她從女孩蛻變到女人的妹妹和歌迷們。本篇來聊聊或許曾經是部份女孩夢想的芭比娃娃,如何巧妙連結舞台劇【完美咪咪】的靈感,一起認識更多美好的戲劇作品。 下一篇,我們將會從芭比的 Mattel 公司興衰史,來探討 IP 的經營之道。 綠獅去年接獲劇組【完
老實說《Babie》剛開始對我沒什麼吸引力,直到網路梗圖與《奧本海默》的結合,開始留意到Babie真人版電影的影響力(票房破10億的實際影響力~) 近日,工作上遇到一位英文嚇嚇叫(流利到讓我以為是ABC)的同事推薦,我終於明白這電影的價值在哪。 芭比,由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飾
Thumbnail
這部片最隱微的一個焦慮:喜歡的玩具過時的哀傷。這個哀傷在整部片就分裂成為母女和解劇碼。正是把這種「過時」設計成是人格化的「世代差距」,而「世代和解」的成長課題,更延伸到芭比和創辦人之間近乎母女情懷的互動。《芭比》更可以說是一個拍給成人的卡通片:我們總是要不斷重新長大,不斷面對內心還未長大的部分。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暑假總是電影荒,當我第一次看到芭比的預告時,怎麼想得到我會進影院甚至二刷。想看芭比的原因除了好奇,關鍵還有Chacha推薦文的一句:「如果你是女性主義者,會愛爆這部電影。」 我的童年當然也少不了芭比,雖然我的印象只剩被我不肯拆封的肯尼(He just Ken),還有後期日本推出的莉卡公主。
Thumbnail
在電影中,芭比過著每天都是「幸福快樂美好的生活」生活中我們也像芭比一樣,每一天我們都想要維持自己的完美,做了很多事情來符合自己心中定義的完美,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會流逝的,我們開始會焦慮未來或是活在過去,我們忘了自己與生俱來就是完美的,我們一直追逐世俗濾鏡下的完美,卻忘記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上一篇的【時寐】演唱會,提到安溥獻唱【女人花】給陪伴她從女孩蛻變到女人的妹妹和歌迷們。本篇來聊聊或許曾經是部份女孩夢想的芭比娃娃,如何巧妙連結舞台劇【完美咪咪】的靈感,一起認識更多美好的戲劇作品。 下一篇,我們將會從芭比的 Mattel 公司興衰史,來探討 IP 的經營之道。 綠獅去年接獲劇組【完
老實說《Babie》剛開始對我沒什麼吸引力,直到網路梗圖與《奧本海默》的結合,開始留意到Babie真人版電影的影響力(票房破10億的實際影響力~) 近日,工作上遇到一位英文嚇嚇叫(流利到讓我以為是ABC)的同事推薦,我終於明白這電影的價值在哪。 芭比,由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飾
Thumbnail
這部片最隱微的一個焦慮:喜歡的玩具過時的哀傷。這個哀傷在整部片就分裂成為母女和解劇碼。正是把這種「過時」設計成是人格化的「世代差距」,而「世代和解」的成長課題,更延伸到芭比和創辦人之間近乎母女情懷的互動。《芭比》更可以說是一個拍給成人的卡通片:我們總是要不斷重新長大,不斷面對內心還未長大的部分。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