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場景分為兩半段,前半段描述一個5歲的小男孩─傑克(雅各布•特蘭姆雷飾),從出生便生活在一方4坪大小的房間內,睡覺、吃飯、看電視、洗澡、田徑運動、看書、做蛋蛇、甚至養了一隻幻想的狗。對於傑克而言;在他的認知中,這個房間就是他的世界。這讓我想到有名的哲學實驗「黑白瑪莉」,瑪莉從出生到成年都在一間只有黑色和白色的房間生活,瑪莉學習了各種關於顏色的知識,知道這世上除黑白,還有彩色。知道顏色是如何經由物體反射,投射在人的視網膜上。瑪莉習得一切關於顏色的知識,直到有一天,瑪莉踏出了黑白的房間,看到了房間外一顆蘋果樹上紅色的蘋果,此時,瑪莉畢生第一次親眼看見了「紅色」。請問,瑪莉會有「新的」關於紅色的知識嗎?
在5歲的生日過後,母親─喬伊(布麗•拉爾森飾)開始試圖告訴傑克,真實的世界是什麼;電視機上的人之所以會動,不是因為魔法。樹葉並不是全都是綠色的,樹葉是從樹上飄落下來的,只是我們看不到樹。老鼠是從牆外的庭院進來的,這個世界是有另外一面的。傑克從一開始的否認、憤怒、到最後的接受,當一直以來相信的東西,到頭來發現一切是謊言時,我想那個感覺就像,有一天,我發現我並沒有自由意志,這個世界不是像我所認知到的那樣運轉,純粹就只是,我的大腦在某處被瘋狂科學家電擊而產生了這一切的感知,讓我以為我是屬於我的,其實都已經被設定了,之類的感覺吧。
全片最讓我感動的是傑克逃離了房間,第一眼看見藍天的時候,我感動的不只是,「瑪莉」終於得到了新的知識,而是,即便我們是自由的、是生活在無限大的世界之中,我們也很少抬頭看看天空;看看這個世界遙遠的、包容的、充滿生機的天空。再對比我們現代人忙碌的、短淺的、資訊爆炸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很像都成了這個資本主義下追求效益、獲利、快速的「黑白瑪莉」,在資本主的「知識」之下,看不見「數字」之外的獲利。
後半段,傑克與母親喬依回到房間外的世界,原本家裡只有兩個人的世界,頓時間多出了外公、外婆,甚至結交新朋友等關係的介入。起初對於傑克而言,這裡不是他的家,他的家是在那4坪的房間內。但是最後,傑克和母親再度回到那個房間時,那個房間已經不是「家」了。我想,物質終究會被物質所取代,但是親情卻不會被取代的原因是,那才是家的所在,在「我們和家人之間生活的關係」。
如果和家人的親情關係決裂,那麼我們心中的家在哪?如果不管關係是否決裂,家永遠都只有一個嗎?一個係於血源的家。我想問的是,什麼是家?少了一張沙發是不是家、少了一台電是是不是家、少了一台冰箱是不是家,少了親情是不是家?一個人是不是家?如果親朋好友都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的家在哪?
我認為家是可以被創造的,我能夠在社會的網絡中找尋到我的「位置」,經由我與社會互動的關係,經由一種「新」的關係。家,是呈現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又因為我們很難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社會,所以人跟人之間一定有關係,那麼什麼是「親密的」關係呢?一個人跟環境或非人的物質,有沒有可能產生「親密的」關係呢?也許是養一隻狗或某個對你很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家的感覺如果是建立在物質之上或者是某種關係上,那麼家的感覺,在一生之中是能夠在某些情境下「消失」的,當家消失時,我們問自己這一生的「那個家」在哪裡的時候,我們還是能夠說,家的「關係」過去有、現在沒有、未來也許會被建立。
回頭看傑克重回房間向房間內的馬桶、衣櫥、椅子等物品道別,他其實是在對過去的一段「關係」道別、一段「記憶」道別,然後走出房間,和新世界建立新的關係與創造新的記憶,當「家」是一種感覺的時候,我們能夠接受家的改變,但是我們也永遠有建立新的家的感覺的能力。
我認為這是一部「家的傑克」的實驗,透過傑克的認知轉變,我們得到了房間之外,新的「家」的知識。
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