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開始「每日書寫」,是我希望陪伴自己三十歲的方式

去年的自己,開展了一趟認識自我的奇幻旅程,從心理諮商、歐洲流浪到現在充滿藝術創作的 Gap Year。每每有些感觸想要提筆寫下,卻總被自己的完美主義和拖延症綁架,一拖再拖。

今天本來也要這麼過去了,卻在要出門吃晚餐的前 5 分鐘,套上襪子剎那,覺得「就是現在了」!打開 Word 文件,寫下了 Day 1 的前言。

---

就像物理學的「靜摩擦力」總大於「動摩擦力」- 任何開了頭的事情,接續都簡單多了。好比現在剛吃飽喝足回來,深夜的十一點,我依然興奮地回到座位上,敲打著鍵盤。

小時候,總會想像著「三十歲」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高中的時候,我想像的是一個踩著高跟鞋的職場女強人,踏著自信的步伐,手抱一疊文件,推開會議室大門。「啪!」把東西一股腦放在桌上,走到台前開始領導這場會議。

大學的時候,我想像未來我的名片有好多頭銜。某個基金會的顧問、哪個組織的外部聯絡人,自己也身兼、發起很多專案。每當遞出名片,腦袋總瘋狂運轉著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交流。

出社會工作幾年後,老實說,這樣的清晰幻想反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團白色的雲霧,裡頭盤旋著無盡的擔心與焦慮。我開始不知道三十歲的自己長什麼樣子了,只能大口喘氣的先好好撐起當下的自己。

時光滴答,27 歲、28 歲、29 歲...終究也迎來了三十歲生日。

現在的我,是什麼模樣呢?


去年七月離開了職場,開啟了一年的 Gap Year。去了趟兩個月的歐洲旅行,十月回到台灣後也半年了。雖然持續的在接觸瑜伽、烘焙、繪畫、音樂等右腦快樂運動,嘗試讓自己放下一切好好休息。卻時不時有「自己好像有點廢」、「是不是該回去工作了」、「我覺得我只是一坨會呼吸的肉」的想法冒出。

我們需要一個不在意我是什麼模樣、在哪裡做什麼,都會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那個人不會是父母、也不是配偶,而應該是你自己 —- 摘自《 活得那麼認真,為何還是傷痕累累?》

三十歲的現在,不同於過去飛黃騰達的想像,反而是在沈潛休養,也認真練習「支持並守護 - 就算不努力奮發的自己」


我的母親在生日前夕寫了則短訊給我。內文中提到印度思想家吉度·克里希之納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的一段話:

「如果喜歡花,就去當園丁。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有恐懼,沒有比較,也沒有野心,只有愛。」

好像想通了什麼,卻又似懂非懂。

希望接續的每天,可以透過不斷的書寫,成為一個更真實而自由的人。


荷蘭 Leiden 小鎮 - 河畔旁的水彩速寫 Credit: Bea Lin



*書寫之路漫漫長,若文字有帶給你些些感觸,歡迎多留言跟我互動呦💛

*延伸閱讀:好奇我的諮商奇幻旅程? ▶▶▶ 諮商心得分享:一間讓我慢慢愛上自己的「沙遊室」- Part.1

#用書寫陪伴自己的三十歲 No.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