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首發文,腦海裡思緒的選擇困難

對於首次的文章發表,我一直在猶豫著應該說些什麼,腦中有很多的思緒;譬如聊聊剛從鬼門關被救回的那個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航海家1號是如何為我帶來一個小小的興奮的想像;或是說說最近的股市觀察;又或者是談談,從與親戚聊天得知的典型情緒勒索的故事;又或是說說ai領域已經出現了可以針對人的表情或聲音,來評判情緒的人工智慧系統。

思緒太多,反而造成了自己的選擇困難。

最後我決定來說說這個情緒勒索的小故事;因為除了聊聊故事之外,這恐怕是最具普遍性的一個現象(或許聊股票也可以來競爭'普遍性'),直到今天我的身邊仍然能夠看到類似的情況發生,甚至是我自己,還會或多或少的遭遇到。

事件的主角是一位中年婦女,可能已經接近退休的年齡,或者是已經退休,實況有些不復記憶。當他的兒子因為結婚,而與妻子搬到另外的住所之後所發生的故事。在此,我先簡稱這位婦女為A。

自從A的兒子不再與她同住在相同的屋子裡, A就開始常常會自己煮一些東西或者買一些食物,三不五時的送到兒子家,並且為了方便而向兒子要求了兒子家的房屋鑰匙。兒子一直不停的明示暗示,自己就可以滿足這些物品或食物的需求,但是A又開始以幫忙打掃住家為由,常常出入兒子的家裡,可能還是一聲不響、毫無預期的出現,三不五時的碎念一下為什麼家裡都沒有打掃乾淨。兒子在經過多次的溝通無效之後,直接辭掉台中的工作並且賣掉房子,夫妻兩人一起搬到台北。

事後, A向親戚哭訴,為什麼她辛辛苦苦為兒子做牛做馬,最後卻得到這個下場。

我猜測這樣的場景,在華人社會裡可能時常見到。

先來說說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事情的一開始, A 以送食物為由,頻繁的進出兒子的家中;這個行為的動機,是因為A 認為兒子需要自己的幫助,但是這個需求很顯然的是A自己設定的(從事件的發展可以看出);兒子一開始或許是因為不想壞了母親的好意,所以想說順水推舟,自己多了一些免費食物。但是當母親進出家中頻率已經過高,而可能已經影響了兩人生活的時候,就開始向母親委婉提出異議。於是A又自己解釋是兒子不好意思讓母親破費、麻煩,而拒絕好意,於是A繼續一意孤行。誤會的螺旋持續上升,終至最後的結局。

因此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想為對方好,首先得非常確定自己認知的需求,是否真的是對方想要的?

確定之後,還得要再確認對方是否真的想要我的幫助?而且幫助的時間點是否合適?方式是否合適?這是一個一連串的邏輯鏈,只要中間出現任何一個否定,這一個鏈條就會斷裂;更不要說如果一開始的需求其實並不是要滿足對方,而是要滿足自己做這件事的需求。以A這件事來說,可能是生活太無聊沒事好做,於是就自作主張幫對方設定一個需求,讓自己有理由找到事情做。

那就像是,如果幫助他人的行為變成助人的重點,而不是放在受助者的身上,受助者得到幫助,反而變成是一個副作用而已。這樣的矛盾現象,變成扭曲的動機,也就不會產生預期的良好結果。

為對方好的背後意義,其實是為自己好。對方被迫接受了自己的不需要,還因此承受道德責任,也就難免心中不快了。

只有時刻要求,並且注意自己的精神與情緒需求不受制於外在,自然以上的情緒勒索也就無從產生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