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臺文所/文跨所上榜經驗分享
2
陰性書寫:新世代詩人關鍵詞
3
對未來的召喚:讀章楷治《黃沙》
4
新現代詩的起點?—讀羅青詩集《吃西瓜的方法》
5
散文詩的異境—讀簡玲詩集《雨中跳舞的斑馬》
1
臺文所/文跨所上榜經驗分享
2
陰性書寫:新世代詩人關鍵詞
3
對未來的召喚:讀章楷治《黃沙》
4
新現代詩的起點?—讀羅青詩集《吃西瓜的方法》
5
散文詩的異境—讀簡玲詩集《雨中跳舞的斑馬》
《文學小屋》
新書講座|《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
隨著訪談集的出版,本計畫也即將告一段落,感謝所有關注「文學小屋」計畫的追蹤者。在9月16日(六),永樂座將舉辦這本訪談集的新書講座,有幸邀請前陣子剛出版詩集《隱於詩》、《台灣新詩史》的共同作者楊宗翰教授主持和與談。相信席間將會有精彩的觀點對話,邀請所有關注「文學小屋」的讀者一同參與。
2023/09/01
5
試論當代詩與千禧世代詩人──《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後記
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這也是這本書取名「『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2023/07/14
6
1
跨過空白的那個過程,才是文學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2023/05/27
7
涉世,懷抱一顆通透的心—專訪李蘋芬
「我會期望散文應該要介於不同的文類之間,要有那種流動性;但就是因為懷有這個期望,所以會更加審視自己的作品──怎麼講,年過30會變得有點刁鑽(笑),不像21到25歲那個階段的爆發。」
2021/10/31
9
敲打自己的身分與記憶—專訪馬翊航
「我回到鄉下老家的時候,房間抽屜裡面還是會有很多國中、高中丟不掉的情書,那些東西不可能丟掉嘛。它絕對沒有用處,但是『它必須在那裡』,如果有人要丟掉它,我會跟他拼命。」
2021/10/30
9
遁隱於社群的敘述者—專訪ㄩㄐ
「詩是可以被評價好壞的,只要講出能說服人的理由,它就可以被評價好壞。當然,這個好壞不會是絕對客觀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方式。」
2021/10/29
7
身體是認識世界的原點—專訪栩栩
「當你被認為在一個相對『典雅』或者是說『傳統』的情境,那個承繼的東西可以是養分,那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包袱。我覺得『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它必須是不斷成形的,不能夠因為站穩位子之後,就覺得可以不斷重複。重複自己就是一種怠惰。」
2021/10/28
7
2
把詩分行的意義就在「這裡」—專訪喵球
「當你在一個匿名的地方,你講的話就會特別勍(khiang)、特別蠢、特別呆。推特的匿名性,照理來說會讓人更不真實,可是事實上卻讓人更想講真話;臉書很強調說它是一個實名平臺,但是大家都在上面表演,做出一些大家想要得到的形象。」
2021/10/27
6
用直覺傾聽字詞的音樂—專訪楊智傑
「世界只會帶給我們『經驗』,而『因果』推動世界去產生狀態的變化;但『詩』的語言有自己推進的方式,那就不是『因果』的──你當然可以用『因果』來寫詩,但那樣就是對世界很無聊的一種模擬。」
2021/10/26
9
非虛構寫作的誠懇宇宙—專訪陳少
「我想把劇情引導到A,可是他想要把劇情引導到B,你收到的時候發現那不是你想要的,又把它寫回A,他又寫回B。最後我們的東西不是A也不是B。」
2021/10/25
9
查看更多
新書講座|《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
隨著訪談集的出版,本計畫也即將告一段落,感謝所有關注「文學小屋」計畫的追蹤者。在9月16日(六),永樂座將舉辦這本訪談集的新書講座,有幸邀請前陣子剛出版詩集《隱於詩》、《台灣新詩史》的共同作者楊宗翰教授主持和與談。相信席間將會有精彩的觀點對話,邀請所有關注「文學小屋」的讀者一同參與。
2023/09/01
5
試論當代詩與千禧世代詩人──《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後記
如同白萩《現代詩散論》所說:「藝術所以能偉大的呈顯在我們眼裡,正是由於技巧的偉大。」只有理解、尊重當代文學場域中「詩意」的多元性,同時觀照其中的「藝術層次」,才能顯現當代詩超越時間的價值;而在這個所有文字加上「像極了愛情」就能成詩的時代,「詩藝」便更顯難能,這也是這本書取名「『詩藝』的復興」的原因。
2023/07/14
6
1
跨過空白的那個過程,才是文學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2023/05/27
7
涉世,懷抱一顆通透的心—專訪李蘋芬
「我會期望散文應該要介於不同的文類之間,要有那種流動性;但就是因為懷有這個期望,所以會更加審視自己的作品──怎麼講,年過30會變得有點刁鑽(笑),不像21到25歲那個階段的爆發。」
2021/10/31
9
敲打自己的身分與記憶—專訪馬翊航
「我回到鄉下老家的時候,房間抽屜裡面還是會有很多國中、高中丟不掉的情書,那些東西不可能丟掉嘛。它絕對沒有用處,但是『它必須在那裡』,如果有人要丟掉它,我會跟他拼命。」
2021/10/30
9
遁隱於社群的敘述者—專訪ㄩㄐ
「詩是可以被評價好壞的,只要講出能說服人的理由,它就可以被評價好壞。當然,這個好壞不會是絕對客觀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方式。」
2021/10/29
7
身體是認識世界的原點—專訪栩栩
「當你被認為在一個相對『典雅』或者是說『傳統』的情境,那個承繼的東西可以是養分,那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包袱。我覺得『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它必須是不斷成形的,不能夠因為站穩位子之後,就覺得可以不斷重複。重複自己就是一種怠惰。」
2021/10/28
7
2
把詩分行的意義就在「這裡」—專訪喵球
「當你在一個匿名的地方,你講的話就會特別勍(khiang)、特別蠢、特別呆。推特的匿名性,照理來說會讓人更不真實,可是事實上卻讓人更想講真話;臉書很強調說它是一個實名平臺,但是大家都在上面表演,做出一些大家想要得到的形象。」
2021/10/27
6
用直覺傾聽字詞的音樂—專訪楊智傑
「世界只會帶給我們『經驗』,而『因果』推動世界去產生狀態的變化;但『詩』的語言有自己推進的方式,那就不是『因果』的──你當然可以用『因果』來寫詩,但那樣就是對世界很無聊的一種模擬。」
2021/10/26
9
非虛構寫作的誠懇宇宙—專訪陳少
「我想把劇情引導到A,可是他想要把劇情引導到B,你收到的時候發現那不是你想要的,又把它寫回A,他又寫回B。最後我們的東西不是A也不是B。」
2021/10/25
9
查看更多
臺灣詩集出版導覽
傑出詩人的典律再造:爾雅「新世紀詩選」發表會側記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2024/08/03
3
生活的靈光:讀漫漁詩集《夢的截圖》
《夢的截圖》充分擷取生活的靈光,由淺入深、不避口語的詩行平實而易讀。漫漁在這本詩集更得宜地發揮敘事的長處,慣用的括號與空格在結構中顯得靈活。我特別注意到「待機」一輯的詩作:盒子裡的自由、水果與性別、報紙的虛實等發想都顯得有趣;而「長鏡頭」一輯的散文詩也呈現出更幽遠的詩意,體現詩人在分行之外的技藝。
2024/02/28
5
是這些詩帶著我去理解更多:顏嘉琪談《日子伸出利爪我用隕石磨牙》
「養貓這件事情,真的是顛覆了我本來的生活型態。」身為一位有點怕狗的貓派,顏嘉琪說自己養貓「不算早」,二十五、六歲時才因為流浪貓而開啟另外一個宇宙──「貓咪就是宇宙奧義的集合。」顏嘉琪認真說道,貓作為「神奇的動物」,不只不太能控制,有時甚至會主導家裡的一切。
2024/02/27
3
隱於詩之後:評楊宗翰詩集《隱於詩》
以詩學研究與評論為人所知的楊宗翰, 2023年在聯合文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個人詩集。早在學者的身分之前,楊宗翰就已經開始寫詩,甚至在世紀之交參與了當時重要文學社團「植物園詩社」的運作。《隱於詩》作為楊宗翰的第一本詩集,看似「隱藏」了自我,實際上卻「顯露」了他對創作的抱負與胸懷。
2023/12/31
5
酸與麻的背後:評吳添楷《閃電檸檬》
葉莎在推薦序指出吳添楷有悲憫的情懷,陳謙則認為詩集融合了生活觀察與哲思想像。相較於閃電的麻和檸檬帶來感官的酸,私以為其作為植物的「根源」與「培育」意涵,在這本詩集中更被強調。閱讀「吹鼓吹詩人叢書」之一的《閃電檸檬》,期待吳添楷能繼續書寫,走出更具有個人風格的道路。
2023/12/21
6
詩藝的證詞:讀施勁超《行走的姿態》及其詩三首
《行走的姿態》是語言的多聲道、視域的萬花筒,在當代日常的平凡中追索不凡。身處於紛雜的現實世界,施勁超並未放棄文學的本質,詩中不見漫天說教的控訴與過度渲染的情緒,反而適度調控口語、拿捏距離,這點在新生代詩人群中尤為難得。除了找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施勁超的詩善用括號轉換視角,在單純的文意補充、提醒吐槽之餘
2023/12/21
2
2023年6月底-7月初:聽見詩傳回來的聲響
2023年6月底至7月初,共有四本詩集出版,包含去年因〈一袋米要扛幾樓〉而受矚目的洪萬達(1997-)、中國青年詩人王徹之(1994-)、已有多本詩集的龍青,以及活躍於各詩社的靈歌(1951-)。
2023/06/30
4
2023年5月中-6月中:一種文學典範的成形
除了年度詩選,爾雅出版社在過往的「世紀詩選」之後,為五位詩人出版「新世紀詩選」也值得關注,分別是收錄了向陽(1955-)被譜曲成歌之詩作的《弦上歌詩》、陳義芝(1953-)的《蜂巢》、白靈(1951-)的《流動的臉》、蘇紹連(1949-)的《慢車道》,以及蕭蕭(1947-)的《心的印拓》。
2023/06/18
6
2023年4月底-5月初: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詩
曾與孟樊合著《台灣新詩史》的學者楊宗翰(1976-)以第一本詩集《隱於詩》為身分證,「晉升」為「學者型詩人」。新書有羅智成、白靈、余欣捐的推薦語,可說是累積已久的一次詩藝展示;白靈稱擅寫評論的楊宗翰「人早識其論,卻少觸其詩」、羅智成所言「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樂手」均可謂非常貼切。
2023/05/07
4
2023年3月底-4月中:如何朝向文學的核心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2023/04/26
3
查看更多
傑出詩人的典律再造:爾雅「新世紀詩選」發表會側記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2024/08/03
3
生活的靈光:讀漫漁詩集《夢的截圖》
《夢的截圖》充分擷取生活的靈光,由淺入深、不避口語的詩行平實而易讀。漫漁在這本詩集更得宜地發揮敘事的長處,慣用的括號與空格在結構中顯得靈活。我特別注意到「待機」一輯的詩作:盒子裡的自由、水果與性別、報紙的虛實等發想都顯得有趣;而「長鏡頭」一輯的散文詩也呈現出更幽遠的詩意,體現詩人在分行之外的技藝。
2024/02/28
5
是這些詩帶著我去理解更多:顏嘉琪談《日子伸出利爪我用隕石磨牙》
「養貓這件事情,真的是顛覆了我本來的生活型態。」身為一位有點怕狗的貓派,顏嘉琪說自己養貓「不算早」,二十五、六歲時才因為流浪貓而開啟另外一個宇宙──「貓咪就是宇宙奧義的集合。」顏嘉琪認真說道,貓作為「神奇的動物」,不只不太能控制,有時甚至會主導家裡的一切。
2024/02/27
3
隱於詩之後:評楊宗翰詩集《隱於詩》
以詩學研究與評論為人所知的楊宗翰, 2023年在聯合文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個人詩集。早在學者的身分之前,楊宗翰就已經開始寫詩,甚至在世紀之交參與了當時重要文學社團「植物園詩社」的運作。《隱於詩》作為楊宗翰的第一本詩集,看似「隱藏」了自我,實際上卻「顯露」了他對創作的抱負與胸懷。
2023/12/31
5
酸與麻的背後:評吳添楷《閃電檸檬》
葉莎在推薦序指出吳添楷有悲憫的情懷,陳謙則認為詩集融合了生活觀察與哲思想像。相較於閃電的麻和檸檬帶來感官的酸,私以為其作為植物的「根源」與「培育」意涵,在這本詩集中更被強調。閱讀「吹鼓吹詩人叢書」之一的《閃電檸檬》,期待吳添楷能繼續書寫,走出更具有個人風格的道路。
2023/12/21
6
詩藝的證詞:讀施勁超《行走的姿態》及其詩三首
《行走的姿態》是語言的多聲道、視域的萬花筒,在當代日常的平凡中追索不凡。身處於紛雜的現實世界,施勁超並未放棄文學的本質,詩中不見漫天說教的控訴與過度渲染的情緒,反而適度調控口語、拿捏距離,這點在新生代詩人群中尤為難得。除了找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施勁超的詩善用括號轉換視角,在單純的文意補充、提醒吐槽之餘
2023/12/21
2
2023年6月底-7月初:聽見詩傳回來的聲響
2023年6月底至7月初,共有四本詩集出版,包含去年因〈一袋米要扛幾樓〉而受矚目的洪萬達(1997-)、中國青年詩人王徹之(1994-)、已有多本詩集的龍青,以及活躍於各詩社的靈歌(1951-)。
2023/06/30
4
2023年5月中-6月中:一種文學典範的成形
除了年度詩選,爾雅出版社在過往的「世紀詩選」之後,為五位詩人出版「新世紀詩選」也值得關注,分別是收錄了向陽(1955-)被譜曲成歌之詩作的《弦上歌詩》、陳義芝(1953-)的《蜂巢》、白靈(1951-)的《流動的臉》、蘇紹連(1949-)的《慢車道》,以及蕭蕭(1947-)的《心的印拓》。
2023/06/18
6
2023年4月底-5月初: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詩
曾與孟樊合著《台灣新詩史》的學者楊宗翰(1976-)以第一本詩集《隱於詩》為身分證,「晉升」為「學者型詩人」。新書有羅智成、白靈、余欣捐的推薦語,可說是累積已久的一次詩藝展示;白靈稱擅寫評論的楊宗翰「人早識其論,卻少觸其詩」、羅智成所言「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樂手」均可謂非常貼切。
2023/05/07
4
2023年3月底-4月中:如何朝向文學的核心
近期最值得注意的詩集,非謝旭昇(1987-)的《詩人手記》莫屬──雖然稱其為「詩集」似乎有些突兀,畢竟在國藝會的創作補助中,《詩人手記》的名稱是「小說創作計畫」,作品也是「非分行」的敘事為主。若按作者的說法來理解,《詩人手記》「既是真實,亦是虛擬」、「既是小說,亦是詩歌」、「既是社會之所需,亦是社會
2023/04/26
3
查看更多
風格與天氣
對未來的召喚:讀章楷治《黃沙》
章楷治將《黃沙》視為「給活著更年輕的世代」的作品,在張錦忠的序〈詩與匱乏〉也點出了當中值得深思之處:章楷治理當是「年輕世代」,如何又為何是寫給「更年輕的世代」?我以為,這並非僅僅是理想讀者的設定,而是有意識地透過「詩」對未來進行一種理想式的預言與召喚。
2025/09/07
1
一日比一日閣較媠的島嶼:讀呂美親《方言歌2070》
《方言歌2070》是一本富含「翻轉」概念的詩集,除了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也有不同藝術形式的「轉譯」。在卷四「戥花」當中,有幾首改編自賴和的作品的詩作,其實是收錄於鬥鬧熱走唱隊音樂專輯《自由花》的歌詞。
2025/06/06
1
你來到大型派對現場:讀湖南蟲《奶油事變》
湖南蟲在第一本詩集《一起移動》的專訪表示自己喜歡「不刻意用太多隱晦艱澀的字句」的詩作,如此偏好也延續至第二本詩集的風格,以直白抒情口吻寫成的《最靠近黑洞的星星》。睽違六年,湖南蟲以獨立出版的方式推出了他的第三本詩集《奶油事變》,當中收錄了22首詩作,當中有眾多藝術文本的轉譯和對話。
2025/03/13
3
我需要發明一種語言:讀曹疏影詩集《石榴海難》
曹疏影問道:「時代的深刻裂變確定無疑發生之後,再提起筆來的時刻,是變得艱難,抑或容易了呢?」作為被留下的人,也許只有繼續書寫才能不再離開,才能超越「能否書寫」的大哉問,同時解決更深一層「如何書寫」的論題。對於這些精神層次的撞擊,曹疏影發揮其擅長的技藝,用這本語言上具有挑釁意味的詩集來回答。
2025/02/12
3
作為朋友的藝術:讀扈嘉仁《食言犬》
更精確的說,我以為扈嘉仁最擅長的並非敘事,而是從一閃的意象聯想所延伸闡發的畫面。又如〈言之鑿鑿〉的「我聽見蛋殼破裂,而殼中/安排好了什麼」,可以和蕭宇翔「倒地的神木在我眼中,船已成型」以及曹馭博「一名石頭裡沉默的巨僧」對讀,這些實則都包納於楊牧「『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的意向之中。
2024/12/05
12
台文詩集考察:黃明峯《所在》佮杜信龍《苦慼》對讀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2024/09/06
18
1
翻開敘事的新頁:讀鄭琬融詩集《醒來,奶油般地》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2024/06/15
10
詩學的正義:讀蘇家立散文詩集《前程》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2024/03/17
2
文體即身體,閱讀即主奴:讀陳柏煜《決鬥那天》
文體即身體,陳柏煜正對著讀者把玩自己的器官──揉捏中心化的「行句關係」、綑綁被寫爛的「敘事視角」,試圖在麻木的體感之外變出一些新東西。在愛與死的間隙,也許正如馬翊航在詩集附錄的精彩詮釋:愛的藝術是不舉、是男男片,是主奴等待連體。翻開《決鬥那天》,裡頭迎接讀者的是一個只能觀看和苦思、只能屏息忍住蹂躪慾
2023/12/01
5
早知道我們會壞掉:讀吳浩瑋《魔法攻擊造成的物理傷害》
這個「整體性」除了來自書籍藝術品般的物質感官體驗,更揭櫫於詩作的文字表現。書中的調性統一、安排亦有承續性,甚至有些詩題就潛藏了敘事,自帶引人入勝的氛圍(如〈陽台的一半〉、〈飛行的猶豫〉、〈後視鏡死了一隻貓〉、〈你快樂得叮叮噹噹〉等);位於書中前半部的〈我沒答應過你要一起抽菸〉與後半部的〈你沒答應過我
2023/09/29
11
查看更多
對未來的召喚:讀章楷治《黃沙》
章楷治將《黃沙》視為「給活著更年輕的世代」的作品,在張錦忠的序〈詩與匱乏〉也點出了當中值得深思之處:章楷治理當是「年輕世代」,如何又為何是寫給「更年輕的世代」?我以為,這並非僅僅是理想讀者的設定,而是有意識地透過「詩」對未來進行一種理想式的預言與召喚。
2025/09/07
1
一日比一日閣較媠的島嶼:讀呂美親《方言歌2070》
《方言歌2070》是一本富含「翻轉」概念的詩集,除了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也有不同藝術形式的「轉譯」。在卷四「戥花」當中,有幾首改編自賴和的作品的詩作,其實是收錄於鬥鬧熱走唱隊音樂專輯《自由花》的歌詞。
2025/06/06
1
你來到大型派對現場:讀湖南蟲《奶油事變》
湖南蟲在第一本詩集《一起移動》的專訪表示自己喜歡「不刻意用太多隱晦艱澀的字句」的詩作,如此偏好也延續至第二本詩集的風格,以直白抒情口吻寫成的《最靠近黑洞的星星》。睽違六年,湖南蟲以獨立出版的方式推出了他的第三本詩集《奶油事變》,當中收錄了22首詩作,當中有眾多藝術文本的轉譯和對話。
2025/03/13
3
我需要發明一種語言:讀曹疏影詩集《石榴海難》
曹疏影問道:「時代的深刻裂變確定無疑發生之後,再提起筆來的時刻,是變得艱難,抑或容易了呢?」作為被留下的人,也許只有繼續書寫才能不再離開,才能超越「能否書寫」的大哉問,同時解決更深一層「如何書寫」的論題。對於這些精神層次的撞擊,曹疏影發揮其擅長的技藝,用這本語言上具有挑釁意味的詩集來回答。
2025/02/12
3
作為朋友的藝術:讀扈嘉仁《食言犬》
更精確的說,我以為扈嘉仁最擅長的並非敘事,而是從一閃的意象聯想所延伸闡發的畫面。又如〈言之鑿鑿〉的「我聽見蛋殼破裂,而殼中/安排好了什麼」,可以和蕭宇翔「倒地的神木在我眼中,船已成型」以及曹馭博「一名石頭裡沉默的巨僧」對讀,這些實則都包納於楊牧「『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的意向之中。
2024/12/05
12
台文詩集考察:黃明峯《所在》佮杜信龍《苦慼》對讀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2024/09/06
18
1
翻開敘事的新頁:讀鄭琬融詩集《醒來,奶油般地》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2024/06/15
10
詩學的正義:讀蘇家立散文詩集《前程》
綜覽蘇家立的散文詩,會發現其句法連貫且敘事流暢,適合以不分行的散文流式呈現,形式與內容緊密扣合。我特別喜歡某些聯想的精巧運用,如:將「我」寫為「獨存的遺孤」、將「淹水」寫為「飢渴的流寇」等,在散文的句式中不偏廢個別字詞的內在質地。
2024/03/17
2
文體即身體,閱讀即主奴:讀陳柏煜《決鬥那天》
文體即身體,陳柏煜正對著讀者把玩自己的器官──揉捏中心化的「行句關係」、綑綁被寫爛的「敘事視角」,試圖在麻木的體感之外變出一些新東西。在愛與死的間隙,也許正如馬翊航在詩集附錄的精彩詮釋:愛的藝術是不舉、是男男片,是主奴等待連體。翻開《決鬥那天》,裡頭迎接讀者的是一個只能觀看和苦思、只能屏息忍住蹂躪慾
2023/12/01
5
早知道我們會壞掉:讀吳浩瑋《魔法攻擊造成的物理傷害》
這個「整體性」除了來自書籍藝術品般的物質感官體驗,更揭櫫於詩作的文字表現。書中的調性統一、安排亦有承續性,甚至有些詩題就潛藏了敘事,自帶引人入勝的氛圍(如〈陽台的一半〉、〈飛行的猶豫〉、〈後視鏡死了一隻貓〉、〈你快樂得叮叮噹噹〉等);位於書中前半部的〈我沒答應過你要一起抽菸〉與後半部的〈你沒答應過我
2023/09/29
11
查看更多
文學院手記
電燈球交換所
「電燈球」是什麼?是指電燈泡嗎?為什麼需要「交換」?憑藉著「電燈球交換所」這六個字,一幅科幻的圖景就浮現我腦中:在總督府的安排之下,黑夜裡的眾人手捧不同型號的電燈泡,有秩序地在新設的「電燈球交換所」外頭相互交談、點頭置換各自胸懷的電燈泡,然後像星星點燈一樣逐步照亮整個街區。
2024/10/24
3
人一出世就先哭:黑眼睛跨劇團《走跳人生》舞作演出觀後
從此起彼落的「你聽我講」開始,四位表演者輪流話聲,形成一種有序的銜接感。在開場之後,一條與麻繩類近的「織帶」隨即出現,並貫穿了整部舞作。織帶的原料是紡織纖維,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這樣的性質和語言有著幾分相似──語言作為繩子般的存在,一方面帶有危險而可以傷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
2024/06/14
10
怪獸來了!所有的人都在奔跑
訪談結束後,訪談的文章才真正開始:如何將訪綱的問題與訪談的回應統整為結構完整、容易閱讀的文章?一切端看冒險者的能耐。儘管辛苦,但訪談可以親臨現場與心儀的受訪者對話,在這第一手的對話之中,有時還會獲得如「魔導書」般不易獲得的秘辛。
2024/04/19
4
一萬本典籍投下的影翳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2024/02/23
1
回望創作的靈性言說:羅智成《預言又止》與蔡素芬《森林詠嘆調》對讀
有「詩壇教皇」之稱的羅智成與現任林榮三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的作家蔡素芬,都在近日推出了各自的新詩集。兩本詩集關懷方向雖然不大相同,但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後設的角度與近於長詩的書寫方式,在創作意識與完整度上都值得矚目。
2024/01/18
7
雖然日子總趕在我們不及措手的目光之前——簡記新加坡七日行
寶貴的知識大多在學院之外。十一月中,我與詩人蕭宇翔獲北藝大文跨所提供的流浪雲遊獎學金,前往新加坡進行七日的人文踏查。事先「計畫」日程的「流浪」,此次出行儼然是悖論修辭的身體實踐。
2023/12/03
10
留下一枚悲傷的徽章
今年三月,「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公布第二十七屆得獎者為泰雅族作家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綜覽過往的獲獎者:巫永福、葉石濤、鍾肇政、林亨泰、王昶雄、陳千武、吳晟……無一不是文學史極為重要的作家,而今年的Walis是繼田雅各之後第二位獲獎的原住民作家,對「牛津獎」來說意義非凡。
2023/11/07
4
當我選擇站在怨念這一邊
在「還原歷史」的寫作策略與「創作倫理」的社會責任之間,我們是否只能選擇後者、只能呈現當代的立場而必須全然否決歷史的立場?也許在「倫理」之餘,我們可以留給「創作」更多說話的空間。
2023/10/22
9
研討會之必要,論文之必要
研討會結束後,由建州老師帶領眾人走讀,在金門的各個文史景點進行踏查。除了前往有「小金門」之稱的烈嶼遙望對岸的廈門,還參訪了睿友文學館、陳景蘭洋樓、喊泉以及楊牧筆下的料羅灣。在文本之外親身感受空間的氛圍是重要的──看著漁舟靜定在海岸邊,彷彿可以稍稍體會詩人的同情與智慧。
2023/10/06
7
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詩──趨勢詩劇場《海鷗詩學》觀後
舞台中央的書桌是詩的基地,獨角以麥克風現場即時錄製,而後透過人聲效果器的循環播放,關於詩的種種聲響便在相同的時長內反覆疊加。這場獨角戲是詩人與時間的辯證,原先單一的聲響在循環樂句中,成為富有特色的樂段;而在樂段越來越豐富、終於進入高潮時,一切聲響卻戛然而止,被陳育虹的詩朗誦所取代。
2023/09/22
6
查看更多
電燈球交換所
「電燈球」是什麼?是指電燈泡嗎?為什麼需要「交換」?憑藉著「電燈球交換所」這六個字,一幅科幻的圖景就浮現我腦中:在總督府的安排之下,黑夜裡的眾人手捧不同型號的電燈泡,有秩序地在新設的「電燈球交換所」外頭相互交談、點頭置換各自胸懷的電燈泡,然後像星星點燈一樣逐步照亮整個街區。
2024/10/24
3
人一出世就先哭:黑眼睛跨劇團《走跳人生》舞作演出觀後
從此起彼落的「你聽我講」開始,四位表演者輪流話聲,形成一種有序的銜接感。在開場之後,一條與麻繩類近的「織帶」隨即出現,並貫穿了整部舞作。織帶的原料是紡織纖維,可以是天然也可以是人工的,這樣的性質和語言有著幾分相似──語言作為繩子般的存在,一方面帶有危險而可以傷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
2024/06/14
10
怪獸來了!所有的人都在奔跑
訪談結束後,訪談的文章才真正開始:如何將訪綱的問題與訪談的回應統整為結構完整、容易閱讀的文章?一切端看冒險者的能耐。儘管辛苦,但訪談可以親臨現場與心儀的受訪者對話,在這第一手的對話之中,有時還會獲得如「魔導書」般不易獲得的秘辛。
2024/04/19
4
一萬本典籍投下的影翳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2024/02/23
1
回望創作的靈性言說:羅智成《預言又止》與蔡素芬《森林詠嘆調》對讀
有「詩壇教皇」之稱的羅智成與現任林榮三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的作家蔡素芬,都在近日推出了各自的新詩集。兩本詩集關懷方向雖然不大相同,但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後設的角度與近於長詩的書寫方式,在創作意識與完整度上都值得矚目。
2024/01/18
7
雖然日子總趕在我們不及措手的目光之前——簡記新加坡七日行
寶貴的知識大多在學院之外。十一月中,我與詩人蕭宇翔獲北藝大文跨所提供的流浪雲遊獎學金,前往新加坡進行七日的人文踏查。事先「計畫」日程的「流浪」,此次出行儼然是悖論修辭的身體實踐。
2023/12/03
10
留下一枚悲傷的徽章
今年三月,「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公布第二十七屆得獎者為泰雅族作家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綜覽過往的獲獎者:巫永福、葉石濤、鍾肇政、林亨泰、王昶雄、陳千武、吳晟……無一不是文學史極為重要的作家,而今年的Walis是繼田雅各之後第二位獲獎的原住民作家,對「牛津獎」來說意義非凡。
2023/11/07
4
當我選擇站在怨念這一邊
在「還原歷史」的寫作策略與「創作倫理」的社會責任之間,我們是否只能選擇後者、只能呈現當代的立場而必須全然否決歷史的立場?也許在「倫理」之餘,我們可以留給「創作」更多說話的空間。
2023/10/22
9
研討會之必要,論文之必要
研討會結束後,由建州老師帶領眾人走讀,在金門的各個文史景點進行踏查。除了前往有「小金門」之稱的烈嶼遙望對岸的廈門,還參訪了睿友文學館、陳景蘭洋樓、喊泉以及楊牧筆下的料羅灣。在文本之外親身感受空間的氛圍是重要的──看著漁舟靜定在海岸邊,彷彿可以稍稍體會詩人的同情與智慧。
2023/10/06
7
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詩──趨勢詩劇場《海鷗詩學》觀後
舞台中央的書桌是詩的基地,獨角以麥克風現場即時錄製,而後透過人聲效果器的循環播放,關於詩的種種聲響便在相同的時長內反覆疊加。這場獨角戲是詩人與時間的辯證,原先單一的聲響在循環樂句中,成為富有特色的樂段;而在樂段越來越豐富、終於進入高潮時,一切聲響卻戛然而止,被陳育虹的詩朗誦所取代。
2023/09/22
6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