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異位性皮膚炎診間常見大哉問

1.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

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最常見的成因,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很複雜,遺傳、免疫、環境都佔有重要角色。它是一種皮膚免疫反覆發炎的問題,並沒有傳染性。特定體質患者在受到內因或是外生性刺激下,會引發過於活躍的免疫反應,造成惡性循環。急性期的發炎會啟動第二型發炎反應(Type 2 immunity),這些發炎細胞激素進一步會降解表皮保濕蛋白(Loricrin, involucrin等),破壞表皮屏障,讓外界過敏原更容易進去。皮膚會以紅腫脫屑發炎表現,急性期甚至會流湯流水,皮膚久而久之會變得粗糙苔蘚化。最令患者困擾的是劇烈的癢感,不僅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專心工作。

 

2.     誰會得異位性皮膚炎

儘管大部分患者是在學齡前嬰幼兒出現,各個年齡層都可能出現。在已開發國家,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有的病友會共病其他過敏性問題諸如過敏性鼻炎、氣喘、花粉熱以及食物過敏等。家庭成員裡有過敏體質者,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會略高。流行病學上,台大皮膚科團隊先前用健保資料庫一年盛行率為1.28% [註1],日本歐洲各國歧異度較大盛行率有從2%~8%。[註2]美國的盛行率約7%。[註3]

 

3.     異位性皮膚炎會好嗎?

異位性皮膚炎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型(phenotype)。一般來說嬰幼兒的病灶大多在頭頸部、四肢伸側,成人後大部分在曲側關節處。雖然幸運是超過一半以上患者是輕症,有三至四成中重度患者會受到疾病很大的困擾。幾年前擺台北榮總團隊用健保資料庫數據分析,接近七成患者長大會緩解。[註4]小朋友診斷異位性皮膚炎,家長不用太驚慌,但醫師診斷後建議要積極治療加速改善。

 

4.     什麼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驗過敏原嗎?

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反覆性發作,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因素很多,各式各樣過敏原從塵滿、空汙、花粉、毛屑、肥皂等都可能引發急性發作,而內因性壓力也可能引發。食物過敏不等於異位性皮膚炎,可以很多不同表現。但急性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確是其中一種,因此建議病友可以詳細記錄發作時間與飲食日記。現行健保規範在初次檢驗IgE抗體有超過標準值下,可以話續再抽血檢測細項,但過敏原太多,就算是細項沒有檢驗到,患者還是可以耐心尋找。而在一些嚴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可能整排紅字,不代表只能生活在無菌泡泡中,暸解自己狀況加上認真配合治療才是更好的。

 

5.     要怎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這幾年新藥林立。各國也紛紛訂立治療標準共識,但萬變不離其中,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基底是皮膚保養、衛教以及避免接觸過敏原。台灣的皮膚科醫學會共識於2020年發表。[註5]預計今年會再更新最新版本。

輕症患者大部分在醫師指導下認真使用外用藥物(類固醇以及非類固醇)可以得到很好緩解,就算有用新藥物,也不忘好好使用乳液。

中重度患者傳統上有口服免疫調劑及紫外光照射治療。傳統口服免疫調劑使用有一定成效,但需要定期抽血檢測。

台灣健保2019年開始,6-12歲中重度皮膚炎患者經過三個月傳統治療無效及12歲以上中重度皮膚炎患者經過半年傳統治療無效後(EASI分數16以上)可申請給付新型精準治療生物製劑以或口服小分子藥物一年。

目前有給付的生物製劑為針對第二型免疫發炎IL-4/13抑制劑Dupilumab(杜避炎),選擇性JAK1抑制劑口服小分子藥物Upadacitinib (鋭虎)以及Abrocitinib(喜繽果)。大部分患者在治療後可以得到7-9成改善,不啻為一大福音。另外選擇性JAK1/2抑制劑目前雖沒有納入健保,但今年有拿到2歲以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適應症。

異位性皮膚炎藥物推陳出新,未來有機會慢慢介紹,讓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更好治療。

 

 

註釋

1.     JAAD Int. 2020 Jun 12;1(1):50-58.

2.     Dermatol Pract Concept. 2021 Oct; 11(4): e2021146.

3.     J Invest Dermatol. 2019 Mar;139(3):583-590

4.     Br J Dermatol. 2014 Jan;170(1):130-5.

5.     J Formos Med Assoc. 2021 Jan;120(1 Pt 2):429-44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