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其實,我們恐懼的真正源頭不在杏仁核,而在雲端?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52 字、6 則留言,僅發佈於吳九箴的覺修講堂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657會員
    215內容數
    人人都可以離苦,可以自在喜樂,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就能度一切苦厄...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這個講堂的文章,都是我個人親證的覺修體悟,希望對於有緣人的覺醒和修持,有所助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九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人生是無邊苦海,那是因為,儘管我們睜著眼睛,但我們的靈魂,大部分時間,或是一直以來,都是不省人事的。 因此,有人即使眼睜眼,仍會做出違背良心, 人神共憤的歹事。 因此,有人即使為人夫為人父,仍會做出侵害或騷擾弱勢女性的惡業。 因此,有人即使發了毒誓,不再碰煙酒賭毒,最後仍淪為無可救
    如果你曾凌虐身邊的低階眾生,那麼,你要有心理準備,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轉生為人,被殺生者來索命,被凌虐者來找麻煩,不管你逃到天涯海角,或是能逃過今生,終究要償還業報。 我在這裡所說的低階眾生,不只是指困在畜牲色身的狗貓牛羊魚蝦,也指那些剛剛從畜牲道,轉生為人的弱勢族群。
    我們從無量光的狀態,投生到這肉身凡胎,本來就是為了要體驗人生的。 這個體驗,有人說是受苦,有人說是還債,有人說是歷劫,但我說,不管你下什麼註解,只要能保持清醒,保持覺知,不迷不執,在這場人生大夢中,所有覺受感觸都是有意義的。 相對的,如果執迷不悟,以假為真,所有覺受感觸,日後都會變成你的業障
    有位單親媽媽,為了栽培自己的獨生子,什麼苦,什麼委屈都願意吞,什麼低階工作也都願意做,為的只是讓孩子有吃有住,有書讀。 孩子也爭氣,同時也孝順,畢竟,母親二十幾年來的苦和淚水,他都看在眼裡。 然而,當孩子事業有成,也娶了有錢老婆後,她的媳婦竟然要求分開住。 孩子雖然孝順,卻也拗不過老婆的哭
    未覺醒前的某日,我在大白天昏睡時,突然聽到有人大力敲家裡大門的聲音,迫於敲門聲不斷,我拖著病痛的身子,開了大門,卻發現門外根本沒有人。 如此來回三次,都是在我再次臥床時,敲門聲再度出現,但前去應門,卻看不到人影。 此時,我內心感到不安。 儘管門外沒有人,但我似乎知道自己應該無路可逃,因為債
    近日有讀者問,為何我每逢問答,文末經常留阿彌陀佛的名號? 此外,他也常在電線桿或舊衣回收箱,或其他地方都看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呢? 答案是,阿彌陀佛名號,除了可以提醒覺修者,眾生本來是佛,本來面目都是無量光,無量壽佛,也可以讓未覺修眾生,在這「減劫」的末法惡世,「少受五濁」之苦。
    如果人生是無邊苦海,那是因為,儘管我們睜著眼睛,但我們的靈魂,大部分時間,或是一直以來,都是不省人事的。 因此,有人即使眼睜眼,仍會做出違背良心, 人神共憤的歹事。 因此,有人即使為人夫為人父,仍會做出侵害或騷擾弱勢女性的惡業。 因此,有人即使發了毒誓,不再碰煙酒賭毒,最後仍淪為無可救
    如果你曾凌虐身邊的低階眾生,那麼,你要有心理準備,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轉生為人,被殺生者來索命,被凌虐者來找麻煩,不管你逃到天涯海角,或是能逃過今生,終究要償還業報。 我在這裡所說的低階眾生,不只是指困在畜牲色身的狗貓牛羊魚蝦,也指那些剛剛從畜牲道,轉生為人的弱勢族群。
    我們從無量光的狀態,投生到這肉身凡胎,本來就是為了要體驗人生的。 這個體驗,有人說是受苦,有人說是還債,有人說是歷劫,但我說,不管你下什麼註解,只要能保持清醒,保持覺知,不迷不執,在這場人生大夢中,所有覺受感觸都是有意義的。 相對的,如果執迷不悟,以假為真,所有覺受感觸,日後都會變成你的業障
    有位單親媽媽,為了栽培自己的獨生子,什麼苦,什麼委屈都願意吞,什麼低階工作也都願意做,為的只是讓孩子有吃有住,有書讀。 孩子也爭氣,同時也孝順,畢竟,母親二十幾年來的苦和淚水,他都看在眼裡。 然而,當孩子事業有成,也娶了有錢老婆後,她的媳婦竟然要求分開住。 孩子雖然孝順,卻也拗不過老婆的哭
    未覺醒前的某日,我在大白天昏睡時,突然聽到有人大力敲家裡大門的聲音,迫於敲門聲不斷,我拖著病痛的身子,開了大門,卻發現門外根本沒有人。 如此來回三次,都是在我再次臥床時,敲門聲再度出現,但前去應門,卻看不到人影。 此時,我內心感到不安。 儘管門外沒有人,但我似乎知道自己應該無路可逃,因為債
    近日有讀者問,為何我每逢問答,文末經常留阿彌陀佛的名號? 此外,他也常在電線桿或舊衣回收箱,或其他地方都看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呢? 答案是,阿彌陀佛名號,除了可以提醒覺修者,眾生本來是佛,本來面目都是無量光,無量壽佛,也可以讓未覺修眾生,在這「減劫」的末法惡世,「少受五濁」之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大腦的杏仁核掌管情緒,當它發現潛在的危險時,會引發情緒反應。
    Thumbnail
    本文介紹杏仁核的功能,以及透過標籤情緒和情緒練習來緩解恐懼感。科學研究發現,針對恐懼症患者的標籤情緒訓練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控制恐懼感,增加自我控制能力。這項練習也被證明有助於維持長期效果,並且能夠提高個人對情緒的自我意識。透過本文,讀者可以瞭解到情緒標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它來解救杏仁核,緩解情緒。
    Thumbnail
    在別人看來只是一件日常生活 對我來說卻像面臨什麼人生生死關卡 沒體會的人請別說 想太多 如果餘生都要這樣緊張兮兮 那 就真的活在當下 狀況好時 隨心所欲 盡情享受 管它的 狀況不好時 請給我個痛快吧 還能有多少力氣折磨呢
    Thumbnail
    今天我想要記錄兩件事。一件事完成藥師經100遍挑戰,另一件事是如何平復杏仁核焦慮恐懼的方法。
    Thumbnail
    地球日才剛發了「它」的文,誰料傍晚、深夜到凌晨一直響不停的地震警報,的確擾動了一些小小的恐慌。驚魂稍定後,又燃起凡事問科學的精神,查找了一下人類大腦的「警報中心」科學進展,又有了新發現。過去研究表明,大腦通路就像一個中央警報系統,收集威脅線索並將其轉化為恐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杏仁核。。。
    Thumbnail
    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恐懼,可以讓我們看見內心的真誠和感恩的品質。由愛的角度出發,去深入直指核心,觀察自己的心思變化和行為方式。持著愛的主軸去看,別人的恐懼和行為就不再讓我們感到不耐、厭煩或抱怨。愛上自己,便是今生最大的創造力。
    Thumbnail
    某種層級的身心症狀,並不是有些人想像中: 『只是心情不好的加重版、全日全時版』。
    Thumbnail
    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個體的杏仁核反應過於敏感時,可能會導致過度焦慮。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特質及過去經驗也對焦慮產生影響。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可幫助找到焦慮的源頭。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
    大腦的杏仁核掌管情緒,當它發現潛在的危險時,會引發情緒反應。
    Thumbnail
    本文介紹杏仁核的功能,以及透過標籤情緒和情緒練習來緩解恐懼感。科學研究發現,針對恐懼症患者的標籤情緒訓練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控制恐懼感,增加自我控制能力。這項練習也被證明有助於維持長期效果,並且能夠提高個人對情緒的自我意識。透過本文,讀者可以瞭解到情緒標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它來解救杏仁核,緩解情緒。
    Thumbnail
    在別人看來只是一件日常生活 對我來說卻像面臨什麼人生生死關卡 沒體會的人請別說 想太多 如果餘生都要這樣緊張兮兮 那 就真的活在當下 狀況好時 隨心所欲 盡情享受 管它的 狀況不好時 請給我個痛快吧 還能有多少力氣折磨呢
    Thumbnail
    今天我想要記錄兩件事。一件事完成藥師經100遍挑戰,另一件事是如何平復杏仁核焦慮恐懼的方法。
    Thumbnail
    地球日才剛發了「它」的文,誰料傍晚、深夜到凌晨一直響不停的地震警報,的確擾動了一些小小的恐慌。驚魂稍定後,又燃起凡事問科學的精神,查找了一下人類大腦的「警報中心」科學進展,又有了新發現。過去研究表明,大腦通路就像一個中央警報系統,收集威脅線索並將其轉化為恐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杏仁核。。。
    Thumbnail
    透過深入探索自己的恐懼,可以讓我們看見內心的真誠和感恩的品質。由愛的角度出發,去深入直指核心,觀察自己的心思變化和行為方式。持著愛的主軸去看,別人的恐懼和行為就不再讓我們感到不耐、厭煩或抱怨。愛上自己,便是今生最大的創造力。
    Thumbnail
    某種層級的身心症狀,並不是有些人想像中: 『只是心情不好的加重版、全日全時版』。
    Thumbnail
    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個體的杏仁核反應過於敏感時,可能會導致過度焦慮。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特質及過去經驗也對焦慮產生影響。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可幫助找到焦慮的源頭。
    Thumbnail
    人的恐懼很多是來自於對事情的無知,如果我們可以辨識事物的全貌,消弭未知,其實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這個原理讓我想起不只是當事人談感情的議題,當社會大眾還不了解精神疾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懷抱著恐懼,一心只想遠遠避開患者,但是如果可以試著理解這個疾病,可能會發現很多恐懼都是來自於未知或是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