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修心法:藏式智慧菩提心入門精要|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若要追溯《修心七義》的直接來源,在一篇十三世紀的作品中,有一段值得紀念的描寫,敘述兩位噶當大師,也就是《修心七義》的造者切喀瓦,與他的老師霞惹瓦之間的簡短對話。當切喀瓦深為朗日.塘巴《修心八偈》中「一切損害攝歸自己,一切利樂獻諸有情」這句話的強大利他情懷所感動之餘,他問霞惹瓦這個教導可有經論的依據。老師遂引用龍樹菩薩《寶鬘論》的偈子,並且問是否有人能不接受龍樹的權威性。這段故事經常於後期文獻中重覆出現。根據切喀瓦,修心教導的主要法源,明顯出自於幾部佛經和早期的印度論著,但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龍樹菩薩的《寶靈論》,以及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
原註③:大體而言,格魯派的作者會採用嵌在霍敦.南喀巴《日之光》中的根本文。其文符順桑傑.岡波的傳承。非格魯派的作者則會採用嵌在通昧.桑波註釋中的根本文。後者的文本裡,勝義菩提心的修持放在較前面。
①修勝義菩提心
觀視諸法皆如夢。
檢視覺性之無生。
對治亦於其處解。
自心置於含藏處,此為真實修道途。
座間成為幻術士。
②修世俗菩提心
取捨二事交替修。
彼二乘於汝風息。
三境三毒三善根。
諸行盡持教言義。
情器世間惡濁滿,當轉逆緣為道用。
諸過歸驅於一源。
於眾思惟其大恩。
三見地與空性藏,此護瑜伽為最勝。
修幻境如佛四身,空性是為無上怙。
四重修持勝方便,當下遇緣即修習。
1.正式座上修
■ 禪修所觀之境空無本自存在:
觀視諸法皆如夢。
整個世界,包括外在的環境以及居住其中的眾生,其性質僅為顯相,不外乎自己染污之心的幻相。因而,就連一粒原子也不存在於此心以外的現實中,當你如此檢視,便會體認,即使在世俗層面,你所認知的一切,都無法成立為真實存在。當如是思惟。
■ 禪修能觀主體的空無本自存在:
檢視覺性之無生。
如是思惟:類似先前的禪修,這個否定所觀之境本自存在的能觀之心,其過去已逝,其未來未至,其現在則由三部份構成。它無色、無形、無所在;它不能說是在身體的哪個地方;經過分析,它也不具任何能指認的特性。因此,能觀之心同樣地以本初無生狀態而住。
■ 禪修對治心的空無自性:
對治亦於其處解。
那個觀一切現象皆空,包括你的身與心在內,而為對治的心,其本身亦不成立。大體上,一切所知的對象,非物即心。此外,由於我們已經檢視此心,依其一般的相狀,是為無自性,你應當想:「的確沒有任何東西能成立為本初實有。」依此方式解脫分別心,令其於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皆不執取自性之有,而得到釋放。令心保持安適、明晰、靈動而專注,不許其受昏沈或掉舉的影響。
自心置於含藏處,此為真實修道途。
認出平常心,置其在離於破斥或立論的狀態之中。既然七識都是概念分別,當棄捨之。關鍵在於要避免受主客能所二元的概念所染污。因此,一旦概念生起,以覺性觀察覺性,讓它們自在地安住於實相中。
2.座下修
座間成為幻術士。
下座之後仍須持續修習以使定境不散失。因此,無論於自或於他,於外在環境與居住其中的眾生等等的認知,縱然生起,皆是因迷妄心而使並不存在的事物顯現。思惟此等皆如幻相之馬、幻相之象而沒有區別,並放棄攀執實有。雖然你對自己的感知乃依五蘊而來,事實上,你不過是一堆緣起相依之蘊集體的顯現。在此之外,自我並不具備永恆且單一的自性。如是思惟,視自己如同幻相之人,來來往往地與對境互動。腦筋不要一片空白,不思一物;而是應當保持覺照(觀照)力,一旦有什麼感受現起,立即思惟,「此亦是幻相;如夢境一般。」如是這般,任你入於何種對境,皆依此諺為本。
1.依修世俗菩提心,取逆緣為道用
如是思惟,宣示:「喜歡肉的請噬我的肉!喜歡血的請飲我的血!喜歡骨的請嚼我的骨!喜歡皮的請剝下我的皮來穿!若趕時間就生噉我,不然則請煮熟了吃!」博多瓦據說曾如是表白:我於四方施食子,供養六道諸眾生,多麼憧憬當其日,昆蟲啃噬抬走我!
2.依修勝義菩提心,取逆緣為道用
三見地與空性藏,此護瑜伽為最勝。
修幻境如佛四身,空性是為無上怙。
總結兩種菩提心的修持,或者說隱含於其中的觀修,即是修習以下見地,以助於截斷希望與恐懼:「由於此加害者引導我來修習二種菩提心,於是把證悟放到我掌中。對我的確至極仁慈。」
■ 修心八偈(原始版)
第五偈
當彼出於嫉妒心,非理辱罵毀謗我,
我將修心取挫敗,奉獻勝利予他人。
■ 修心八偈(修訂版)
第五偈
當彼出於嫉妒心,非理辱罵毀謗我,
願取挫敗由我受,奉獻勝利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