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讀艾莉絲 ‧ 孟若(Alice Munro)在十年前。我喜歡的旅美作家張讓,時常寫些讀書筆記,有時也兼事翻譯,孟若是她的心頭好,她一連翻譯兩本作品:《感情遊戲》(Hateship,Friendship,Courtship,Loveship,Marriage)、《出走》(Runaway),是台灣讀者認識孟若的初始。
孟若是堅守寫實主義的小說家,小說背景多聚焦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鄉下,像她這樣以短篇小說見長,且專寫一地的作者,還有如寫美國懷俄明州的安妮 ‧ 普露(E. Annie Proulx),以及寫美國南方小鎮的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安妮‧普露筆下窮山惡水中的游牧生活,身處地獄但求杯水,從殘酷中提煉詩意。承繼南方頹廢文風的奧康納,則擅寫各式畸零邊緣人,下筆鋒利如刀。
相較這兩位女作家,孟若的題材顯得平易多了,正如不太有種族藩籬、戰爭離散經驗,景色單調的加拿大本身。孟若的題材反覆複沓,多寫家庭以及結檎多年,激不出一絲火花的夫妻。她的語言如家常叨絮,沒有過多的形容詞,也不用艱澀難字。技法限縮在寫實,背景限縮在安大略,題材限縮在家庭,語言樸素淺白,減之又減,簡直沒有多少招式。然而孟若的小說卻是公認的難讀,讀完後經常只是留下稀微的印象,望之如霧中風景。孟若的難在於其「看似」平易,實則大巧若拙,迂迴隱晦,將小說的果核埋得極深,大水之下還藏著十分之九的冰山,正如張讓所說,「她的故事其實沒有故事,沒有結局,沒有宗旨,除了『不盡像你以為的那樣。』」
孟若的小說大致不脫此種原型:單調保守,令人窒息的小鎮裡一再想出逃的女子(可能是妻子、母親或女兒)。《感情遊戲》有一篇自傳性質濃厚的〈家傳家具〉,裏頭的靈魂人物,是舉止離經叛道的艾芙瑞妲阿姨,艾芙瑞妲在報社寫專欄,能和男人談政治,住在「公寓」裡,穿細肩帶洋裝、鮮豔涼鞋,教十五歲的敘事者「我」抽菸。阿姨是城裡時髦的職業婦女,代表著「自由」、「文明」,過著「我」所欽羨的生活。聰明有主見的女子,在鄉村小鎮裡常被貶抑,和阿姨一樣出走是唯一的路,「我」因為得了獎學金,所以能上大學,但獎學金只有兩年,讀完大二就要離校,唯一的出路,是馬上投入一段婚姻。
孟若自身的經歷與小說雷同,她讀完大二就因結婚輟學,生了四個女兒(其中之一夭折),家務纏身,只有趁女兒午睡時才能稍事寫作。家鄉的女孩幾乎沒有上過大學的,孟若來自她反覆摹寫的安大略省鄉下,居民多為蘇格蘭移民,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因土地貧瘠而極能吃苦,女人又比男人更能吃苦,男尊女卑,女人如牲畜低伏著終日勞動。
女人的處境,如〈機遇〉中女人流下的經血,較之於屍體噴出的血水更為不潔。〈葵妮〉裡,「我」到多倫多投奔同父異母的姊姊葵妮,葵妮多年前和鄰居斯坦私奔,初來乍到的「我」剛巧月經來潮,孟若有一段精準的描寫:
「我手上拿了衛生紙包住的帶血棉墊。她給我拿來隻紙袋,指引我丟到外面的垃圾桶。『每一包,』她說:『就立刻丟到那裡去。你不會忘記吧你?別把你的盒子放在任何他看得見的地方。』」
棉墊經過層層包覆,還要大費周章地丟到門外,孟若不直接寫姊夫史坦如何大男人,但惶惶的威脅無所不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隨時將碎裂的薄冰底下,埋伏著不懷好意的惡寒。葵妮從小鎮奔向城市,奔向婚姻,自以為奔向新生活,出走的結果是進入另一個輪迴:同樣窒息的婚姻生活。
在孟若的小說中,脫逃常是無疾而終,就像〈出走〉中接受鄰居援助的少婦卡拉,逃亡中途自行喊停,不爭氣地折返。〈浮橋〉中小規模的出走,僅僅只是在自私的丈夫和狐群狗黨廝混時,妻子一個人離家到大街上的候車亭坐著,偏遠小鎮一天只來兩班巴士,但錯過了也無所謂,妻子沒想到要走,她只是坐在那裏讀遍牆上雜亂的刻字塗鴉,坐滿兩小時就回去,短暫地,最小規模的無聲抗議。
孟若擅長寫女性,但她曾說自己並非一個女性主義者,她筆下的人物總不做積極的掙扎,不敢偏離正路。唯一的歧出是偶然的機運,像在黑暗中擦亮火柴,火光霎那即逝,黑幕再度垂下,但帶著微溫的餘燼,便足以成為漫長餘生裡的唯一慰藉。〈機運〉、〈弄人〉中火車上、劇院裡邂逅的陌生人,〈熊過山來了〉同住安養院裡的癡呆老人,〈激情〉未婚夫的同母異父兄長,〈蕁麻〉多年後重逢的兒時玩伴……,一趟錯身,一脈心跳,一瓣吻,一次獻身,一種啟示,屬於前現代的神祕主義,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只是當時已惘然。
孟若小說通常有個全知,後見之明的開頭,一槌定音,多年以後回望,一切早已塵埃落定,波瀾不驚,寫定的命運不曾稍移。她像鄉間老婦以一種悠緩、叨絮的語調,娓娓道來。安大略湖是五大湖之一,因此安大略省也多湖泊、河流,孟若小說裡常出現的象徵,多為潛藏於地下的伏流,「不冒任何危險而卻像一條甜蜜細流保持生命,一座地下的泉源。」孟若的迂迴曲繞、無法明確捕捉,正如隱匿的伏流,地表上看似乾枯死絕,地表下猶是涓滴灌注,靜水深流,不曾斷絕。
註:本文寫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