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戰火下的沉思-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這首協奏曲是艾爾加在1918年一戰結束後的作品。全曲共四個樂章,樂曲的陰沈感頗能令人聯想到它的時代背景—戰後斷垣殘壁、滿目瘡痍,人們心中的創傷及修復的過程。 第一樂章的導奏首先由大提琴獨奏出五小節深沈且強烈的旋律,並由管樂器回應。接著進入第一主題,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節奏型為主軸,不斷重複進行著,彷彿內心有話,卻不斷的欲言又止。第二主題則是運用「八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節奏型的排列變化,並且透過弓法及較明顯的強弱變化表現出比第一主題更豐富的「動能」。接著,則是第一主題的再現。 第二樂章不同於第一樂章的深沉,而是較為生動活潑的旋律。此樂章的結構大致為導奏、ABABABA。兩小節簡短的序奏為大提琴獨奏以撥弦奏出。A段以十六分音符製造出急促感,B段則是精神抖擻並且如歌的(cantabile)簡短樂句。 第三樂章如同悲嘆一般,是最具有「內心戲」的樂章。雖然篇幅不長,也沒有太過困難的技巧,但卻考驗著演奏者如何把情緒張力表現出來。此樂章結束在半終止和弦(這樣的終止可以製造出缺乏安定感的效果)。 第四樂章第一主題為一段淘氣的旋律,運用「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以及樂團大量的「後半拍」製造出一種「俏皮」的感覺。第二主題則是一段溫柔優美的旋律,後續兩主題不斷以各種繁複的變化出現。尾奏重現了第一樂章導奏,首尾呼應,並結合第四樂章的第一主題為全曲畫上強而有力的句點。 這首曲子最具權威性的詮釋,應該非英國大提琴家杜普雷 (Jaqueline Du Pre) 莫屬了。我們甚至可以說,杜普雷已經是這首曲子的同義詞。杜普雷對於此曲的強弱變化有著細膩的掌握,並運用弓與弦間接觸力道的變化賦予樂句深刻的表情。例如她在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中所表現出的—游移不定的心境,或是在有如悲嘆的第三樂章中,表現出每個音符個別的情緒變化。

演奏連結:

https://youtu.be/Zr4hleq5dmg?si=mrsWf5_D6OFkgLd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