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橋故事站邀請你以文字做橋,從身處的臺灣走向充滿故事的鯤島,看見更多屬於我們的故事。
一個發展良好的聚落,會有一個甚至以上的主街,此外,也會有依附這些主街的附屬街區,這些區域常被稱為:後街。
上篇文章提到,富田芳郎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寫下了:
由於河道北遷,導致過去曾發展至淡水河河心的南部街區已消失。有人因此認為新莊一開始並非是街村,是因為河向北移動,導致村町南部潰滅。但如圖所示,河中喪失的其實僅有後街仔的一角,大致上與當初新莊發展的街村型聚落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河中喪失的其實僅有後街仔的一角。
後街仔?這是什麼地方?
其實後街仔這個稱呼,是有流傳到現在的,在新莊市志中有這樣的敘述:
後街仔是指新莊聚落東側的沿河道路的居住區,西起媽祖宮碼頭,東到思明街為止。後街仔地區是新莊路商業街的「服務區」,是為了因應新莊路貨品的進出口、工業產品的生產和街上人潮交通的便利而形成的地區。
這地區依機能分佈,可分為三部份:西邊是「九八船行」(九八指的是值百抽一,屬於小資本的貨物代理商),沿河而建;中段工業發達,製飴業和米業尤其盛行;思明街與坤元巷之間,有渡船頭及商店和倉庫,除此以外是貧民住家,居民主要的收入是渡船頭的擺渡,其間的建築雜亂分置,許多住屋為數家同住,生活空間擁擠不堪。
後街仔是因新莊街區的商業活動而誕生的「服務區」,由西至東存在著九八船行、製飴業、米業、渡船頭、商店、倉庫、貧民住家等等,這些場所基本上都是依附著新莊街上的商業活動,才有辦法生存,並不是獨立發展出來的行業。而上述這些是1998年出版的新莊市志所記錄下的後街。
然而,在小說家鄭清文的筆下,後街仔有著不太一樣的樣貌:
臭香姨家就在公會堂後面的後街,就是石世文以前住家的後面。
後街不長,整條街面對大水河,聽說很久以前,後街是兩排屋子相對,對面的一排被大水河的洪流刮走了。港坪就是為了防止洪水的沖刷建造的。
後街沒有商店,都是住家。
這是在新莊度過童年的鄭清文,所寫下的故鄉記憶,那大約是1940、1950年代的後街,當時的後街沒有店家。
隨著時代的改變,後街所扮演的角色也會隨之變化。
也許你會好奇,過去還是橫後街的時候,這裡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還是有些紀錄能讓我們窺見,橫後街曾經的模樣。
新莊市志中有這樣的紀錄:
細姨街
新莊有條人人皆知的細姨街,但是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早在清朝時代,新莊後街就已有一條細姨街。那是一條名符其實的細姨街,街上住著有錢人家的小姨太太。此細姨街印象的形成,據說是從清代開始,新莊後街便存在著有藝旦間,即今日所謂的風化區,細姨街就位於此區。當時一些有錢人家來到後街做交際應酬,遇有喜歡的藝妓,又怕家中太太不准其入門的,便在藝旦間附近租下房子供姨太太居住,如此一來,慢慢地愈聚愈多,就形成了人們口中的細姨街。但是,大約在距今一百年前的一場颱風,引漲溪水,將新莊後街淹沒,藝旦間與細姨街也隨之沒入大漢溪中,現在只能從老人家的記憶裡想像往日光景。
摸乳巷
台灣的一些鄉下會有些小巷子叫摸乳巷,因為早期的街巷本來就不像現代一般寬,但是只要稱作摸乳巷的巷子,一定比一般巷子更為窄小,據說如果當兩個人在巷子相遇,要錯身而過時,一不小心便容易碰觸到胸部,因此人們才會戲稱該巷是摸乳巷。新莊從前也有一條摸乳巷,是一條在新莊發展時,早已存在的巷子,它和細姨街一樣,也是位在新莊後街上,就在藝旦間的後面。很可惜的是,此摸乳巷也隨颱風大水沒入大漢溪中,今人們已無法親自走一趟,體驗一下摸乳巷到底是多麼窄。
新莊後街上曾有藝旦間,也就是風化區;藝旦間後側有許多房子,是有錢人家租給姨太太居住的,這些房子多到被人戲稱為細姨街;同樣位於藝旦間後方的,還有一條狹窄的巷弄,被戲稱為摸乳巷。以上這些地點,都在一場大颱風影響下,成為了被大水帶走的新莊。新莊市志出版於1998年,往前推算一百年正好就是1898年那場將橫後街街屋整排沖走的大水災,也就是說,當年被沖走的部分很有可能就是藝旦間等風化區場所。
大水不斷侵蝕之後,「橫後街」便逐漸成為「後街仔」,「橫」消失了。
或許過去後街曾發展到更南側的地方,變成南北向,垂直於東西向新莊街的街區聚落。然而新莊作為侵蝕坡,會不斷遭到河水刮走土地,終於有一天,大水刮到了橫後街的聚落,「橫」的後街就這樣逐漸減少,最後只剩下了「後街」。
現在的後街有一個新名字:碧江街。碧江街從新莊文昌祠附近的思明街開始,經過新海橋下,延伸到新莊第一公有市場,中斷一小段之後,再從環漢路的一旁接續下去,直到武前街為止。一般正常的道路,中間不會中斷,而是完整的、順暢的通道,然而碧江街卻中斷了一、二百公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兩條不同的路吧,怎麼會當成同一條呢?還是說,它曾經是一條完整的街,因為種種因素,中段消失了,才會變成中斷的街道呢?也許,這是一條古老街道的殘跡,存留至今也說不定。
回到新莊最一開始的起點:乾隆年間。當時繁華的新莊街旁,可能就有一個附屬的街區,負責為主街提供服務。那時候的交通要道是大河,大多數的人都從港口往來,靠河的附隨街區也許會被稱為「前街」或「橫前街」;後來港口淤積了,大部分的人都從陸路往來,靠河的它,便成了「橫後街」;再後來,大水沖走了它的一部分,沒有了「橫」,它變成為了「後街仔」,直到現在。
最後,我們以鄭清文的《水上組曲》片段,作為後街故事的結束:
舊鎮是一個長長的城鎮,沿著大水河延伸。聽說,古時候,有一條街,後來被水沖坍了,一條街,完整地,被割進水裏,慢慢地你可以感覺到,但卻不能避免。
橫後街就這麼浸到河水當中,不復存在。
究竟這場帶走橫後街的颱風,帶來了多少災害,又有多少的大水沖走新莊呢?就讓我們留到下一場故事再來聊吧。
鯤橋故事站,期待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