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2024 5/17-19 佛教口譯工作坊

    上個週末我去了一趟宜蘭,參加由佛光大學舉辦的佛教口譯工作坊。有看到我分享晨跑風景照的讀者,可以想見我這三天的心情:大致可以用 心無旁騖、心曠神怡 八個字概括。

    去年11月在臉書上看到這個活動時,心想:「竟然有這種課程,也太酷了吧!」當下二話不說點開報名表,私訊了在口譯界的朋友幫忙寫推薦信,就這樣,一週之後,我收到了來自佛光大學的培訓錄取通知。

    要參加這個工作坊,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緊張的,自從師大英文系畢業後,我有幾次因為工作關係,被同事主管叫上去做翻譯。然而大部分的情境都是臨危受命,實在稱不上是正式的口譯,也沒有那種翻不好會被放在大眾眼光下審視的壓力。

    而這次的工作坊,不僅是口譯,可是「佛教口譯」,說老實話在開始前實在沒有足夠的認知「佛教口譯」會是什麼?對於宗教,我保持高度興趣,卻沒有正式成為哪一個宗教的信徒。

    先來說說我對宗教的理解—求學階段因為同學邀約、想學英文等動機(當然也有一點好奇的成分)陸陸續續有參加過基督教的教會活動,在溫哥華當交換學生期間,因為修了幾堂哲學課和古典文學課,開始對神的存在有了更認真地思索。(也因為有免費晚餐,有加入UBC校內的讀經班)

    後來,我在21歲那年成為一位 vegan(純素者),並在該產業推動純植蔬食的工作中,接觸到各個佛教宗派—福智、慈濟、法鼓山、佛光山等。對我來說,真是打開了三千大千世界:吸引我的不是各門各派的形式,而是他如何深入在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歷史之中。看著國際間的純素大師們彼此交流、對宗教的尊重與虔誠,並向人們傳遞正面思想與價值,我在過程中受惠良多。

    在校園晨跑,與美麗的山景相遇


    想必是這樣的緣分吧!來說說我在這次的佛教口譯工作坊中,不同層面的收穫:


    一、理解 與 溝通

    這次的課程由師大口譯所畢業、擁有豐富國際會議口譯經驗的Grace致潔老師帶領。致潔老師常說:The quality of the class/ interpretation is as good as the qual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一場口譯或教學任務的品質,取決於溝通的品質。)

    工作生活、人際關係間的誤會或衝突,幾乎都是因為溝通品質低落造成,溝通的重要已讓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成為顯學:仿間的溝通表達課各門各派、層出不窮,學習口譯,或甚至佛教口譯,對於學習溝通有什麼幫助呢?


    在開始正課前的opening remark中,妙光法師破題—AI時代下,口譯會被取代嗎?妙光法師強調:“The purpose of language is to inspire meaningful action. (語言的目的是要啟發有意義的行為)”, 並勉勵我們總是謹記:我想透過這句話傳遞什麼效果?

    「人們要的是佛教口譯者話語裡面的溫度、裡面的慈悲。」我也從法師在三天的小故事分享中,更敬佩法師即便遇到刁難的情境,始終能以中正開朗的方式表明立場、彌平尷尬、消融分歧。


    佛教口譯是身負重任與使命的工作,比起技術,我學得更多的是老師們應對的策略與智慧。例如:當你遇到不太確定意思的詞,感到緊張、害怕時,妙光法師說:記得, ”People want to know how you understand it, not how you struggle with it.”(人們想要知道你是如何理解它,不是你有多麼被這個句子困住。)


    二、有體感的「身教」


    這次口譯工作坊的三位講師,分別是致潔老師、妙光法師,和台大口譯所的茵茵老師—

    致潔老師一身的專業,不管是不是她講課,都會在台下專心的聽,自如的工作狀態幾乎沒有上下工之分,已經鍛鍊成一個恆常穩定的好習慣,是專業工作者的理想模範。

    妙光法師說話相當風趣、機伶,心智的靈活程度令我耳目一新—原來有這麼現代、這麼好聊的法師!法師呈現出的風範氣度與智慧,這樣的學習典範是我在外面的世界很難看到的。

    茵茵老師將口譯工作與佛教內涵做了很好的結合,除了豐富的知識與學養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口譯前誠敬的「呼吸儀式」、以及想像與兔子玩偶說話的「對象視覺」練習。


    心誠則靈,三位老師在口譯前的「儀式」,是做三個深呼吸—

    Breath one: I am calm.

    Breath two: I am here for the wish of accurately communicating the message.

    Breath three: Here I start.


    這也是我鮮少有機會能與其他佛光大學的法師與學生一同學習,知念法師是我在第一階課程時就印象深刻的一位,從言行之中都能感受到他純正的心念與潛心學習的心態。

    進口譯箱練習完,走回教室的路上,他說:「是啊,你表現得很好,能夠聽同學翻譯、互相學習真的很棒!就像人常說: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也是這樣相信的。」

    這句話我聽很多人說過,但那天從知念法師口中說出,卻讓我相當印象深刻—他說出的當下,是全身心的合一,語氣輕鬆,我卻能感受到他是由裡到外都如此相信著,這樣的力量是真實不虛的。

    第一天的跟述練習稿:Steve Jobs’s 2005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


    三、回歸本質

    在這三天的課程中,不斷在我心中升起的一個議題是—何謂「本質」?所謂「本質」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聽老師們談的是口譯的本質、而我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快速吸收老師們多年來的智慧結晶—那些學得來的以及 需要時間堆砌、不是一蹴而就、學不來的,都啟發我思索學習的本質。

    語言與訊息傳遞,特別是宗教層次的語言的深度與廣度,很難在完成後做到「完美」。我問老師:什麼時候真的能夠「認可」自己剛剛的表現還不差?


    老師說:愈是歷練,愈能夠認知到「完美」是達不到的,能做的也就是專注在當下的每一刻。若真的要說能夠對剛剛的表現「感到舒服」,兩位老師都是過了將近十年之後。

    也從同學的回饋中吸收到,要知道Imposter syndrome(冒牌者症候群)的普遍性,而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這句話是陪伴許多同學面對困境的魔法句子。

    我想,口譯是心念的練習—對當下的作為感到舒服、感到心安理得,也是某種程度的返璞歸真。


    總的來說,這三天的學習,不僅學習口譯工具,跟著老師、同學共學共餐的過程,解答了我很多近期的困惑,是一次非常棒的體驗!


    最後,祝福我們都能夠更貼近本質。


    三位老師與全體學員的大合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