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閱讀時間 ‧ 約 37 分鐘

2024/5

    1. 《女神異聞錄3 Reload》/game(PS4)/2024/★★★★

    《女神異聞錄3 Reload》

    《女神異聞錄3 Reload》

    實在不是很好評價的一部舊作重製……最終還是參照了同系列的《P4G》和《P5R》給了一個介於兩作之間的評分。

    由於是整體畫面和UI當代化為主,而非將原作架構做大幅度翻修的重製遊戲,《P3R》的遊戲性終究還是受限於其原作年代的硬傷,其中時代痕跡(?)最明顯的莫過於256層的隨機生成迷宮爬塔了。不過,這次的重製版也確實新增了一些遊戲機制,爬塔體驗因而感受不少(比同樣是隨機生成迷宮的《P4G》豐富有趣一些),至少我個人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大多時候戰鬥難度的平衡也調整得恰到好處,「Hard」難度略有挑戰性但也不到自虐的程度,除了尾王實在有點弱對我來說是個稍嫌嚴重的抱怨點,尤其若對照到劇情裡他被吹到頂天的強度……

    遊戲性之外,本作的畫面、角色、美術、UI和音樂(也就是主要的重製點)以JRPG來說都算是非常優秀,這進而確保了整個遊玩體驗的舒適。

    ⚠️⚠️⚠️(本段微微劇情雷,講個人對劇情線的起伏感受)劇情方面,前中段的慢熱算是在預期之內(遊玩前先看過一些無雷心得影片),不過後段的劇情推進節奏卻比想像中更加平穩。雖說整個中後段的收尾沒什麼反轉,卻一氣呵成;大膽卻合乎情理的進展,緊緊抓著全作的主題,收束在一段非常詩意唯美、餘韻十足的演出。

    個人感覺《P3R》玩起來比較微妙的反倒不是戰鬥,而是日常生活:相對於非常充裕的可用空閒時間,可做的事實在太少;角色社群劇情品質良莠不齊,以及前期可攻略社群太少(也歸咎於主角群的社群一直到中期之後才非常緩慢地陸續開放)……雖說跟原版比起來似乎已新增了一些東西,但若是跟同系列作品比起來,總感覺還是有點落差啊。

    整體說起來,《P3R》大概還是有點門檻的作品,若是從五代玩家的角度切入,首先得適應豐富度遠遜於《P5R》的迷宮,並且不預期如五代那般熱血激昂、層層反轉的劇情,而能感受、欣賞較平靜抑鬱(但也絕對別有韻味)的氛圍和故事。

    ⚠️⚠️⚠️(本段微微劇情雷)最後不得不提,本作的「隱士」社群劇情堪稱一絕,即便僅僅是為了看本社群結局(的那一小小段演出)而堅持把本作破完也都絕對值得,好看到我玩完之後又立刻上YT重看ㄌ一次順便看其他網友評論……真ㄉ是一個人在家裡沙發上笑到蜷縮的好看程度……

    -

    2. 《極度不妥!》/TV series/2024/★★★☆

    《極度不妥!》

    稱不上對日劇很熟,但《極度不妥!》帶有某種我在以往日劇較少見的「破格」感(幾乎可以說是接近B級片的質地,比如那個聲音影像莫名對不太上的歌舞劇定番……),全季十集看起來確實還是挺新鮮有趣的。要說是編劇宮藤官九郎的某種風格標記嗎?但幾年前看的《寬鬆世代又怎樣》卻也沒有這部玩得這麼開的感覺……

    ⚠️⚠️⚠️(以下還是有微雷的啦)

    作為一部穿越劇,看昭和人在令和,以及令和人在昭和顯露出種種的不合時宜,是本劇每個單集的主要情節。更分析性地說,就是藉由主角的言行舉止來呈現、比較不同時代的價值觀/社會規範,或者我更偏好說不同時代的「理所當然」——這對於社會學的學習者/愛好者來說終究是十分能挑起興致的主題,更別說《極度不妥!》可是在主要角色群中直接安排了一位社會學者。以我個人的觀看感受來說,創造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比如某位演自己的角色的無敵主持戲)、趣味十足之餘(同時也不禁感嘆日本社會規範力果然還是比台灣更強一點嗎……),有時還能自然地將自己帶進不同觀念的衝突中,引發、激盪出不同的想法;雖說偶有令人微微出戲或不解的細節和發展,以及少數時刻沒能把控好的說教尺度,但整體而言還算瑕不掩瑜。

    比起單集情節,本劇的主線進展也算是可圈可點,尤其是親情線的鋪陳展開,不得不說真的是滿感人的……但話又說回來,《極度不妥!》調度觀眾喜怒哀樂的跨度之大,雖說在不同情緒之間的銜接處理沒有什麼問題(甚至多數時候可說是自然順暢),對我來說似乎也有點太多了?一下笑一下哭其實還挺累的?我個人的偏好(聲樂老師Rozette語調)還是會比較傾向情緒調性比較一致、強度張力盡可能拉滿的作品啦……

    -

    3. 《歡迎來到FACT東京S區第二支部!》/manga/2023/★★★★

    《歡迎來到FACT東京S區第二支部!》

    《地》作者魚豊新作,僅僅30話的短篇漫畫作品,《FACT》以簡短精練的敘事將「陰謀論」這個動漫少見的題材發揮得非常精彩。延續《地》中對「知」(知識/知性)的核心關懷,本作將故事背景搬到了當代社會,以相當辯證的思維談生之意義、談啟蒙與背叛、談信念與愛,乃至於談到十分抽象但也十足詩意的「命定」與「偶然」……魚豊大概是當代最富哲思的日本漫畫家(當然與他的哲學系背景有關),且非常擅長將諸多不同主題巧妙地聯繫、編織入故事情節中,進而創造出一種既知性又寫實的作者風格。而基於對角色心理的精準拿捏,魚豊在角色神情以及分鏡的表現力上也非常厲害,這讓《FACT》(其實《地》亦然」)不僅止於知性的啟發,更兼具了感性的觸動。

    最後講一下我對陰謀論的看法,並會再談回《FACT》對陰謀論的觀點及其處理方式。我始終認為,陰謀論與我的所學專業(社會學)存在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一種對既有世界觀/價值觀的顛覆,一種主觀的啟蒙體驗,往往也挾帶一種「看見新世界」的震驚甚至狂喜;但同時,陰謀論和社會學也都強加雙重的啟蒙詛咒於人,第一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我孤立(所謂的知識詛咒),第二重則是過度信念/滿溢的存在感所招致信念的反噬或說背叛。

    ⚠️⚠️⚠️(以下有微雷)

    本作當然不是一部支持陰謀論的作品,其仍從理性的立場(其實也是某種理想的觀點?)指明社會科學與陰謀論的關鍵差異在於是否有客觀證據支持。然而,《FACT》在相當篇幅中對陰謀論保持一種灰色調的態度,部分情節中微妙地意欲彰顯陰謀論之存在有其「意義」——甚至有其「正義」——有時甚至讓人感覺作者有意將陰謀論跟社會科學/社會企業擺在幾乎是對稱的架構等量齊觀(讀到一半就有這種感覺,結局更赤裸地揭露這樣的「佈局」)。如此基進、大膽,甚至相對於科學理性的主流價值帶有挑釁意味的相對主義,大概是我個人最欣賞《FACT》之處。

    -

    4. 《做自己,最好賣?網紅產業如何販售真實性》/non-fiction/2024(中譯)/★★☆

    《做自己,最好賣?網紅產業如何販售真實性》

    是我對本書的期待錯誤,或者網紅產業已如此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讀完本書之後我總覺得作為一部學術著作,它提出的洞見十分有限……

    在緒論中,作者拋出「真實性」和「影響力」兩個概念,令我期待接下來章節中能讀到堅實且精彩的概念化。不過,本書在大多篇幅都只見關於網紅產業的材料之梳理與呈現,當然也是十分完整全面的報導,但絕大多數似乎也就僅止於報導……按理來說,耗費多年時間,蒐集建立起如此大量的研究材料,應該可以發展出更深入、具學術洞見和啟發性的分析,沒能讀到這些就還是挺可惜的……

    舉例來說,真實性的概念當然是多方力量(網紅本身、行銷人員、市場等等)彼此互動、角力,共同建構出來的動態結果,但這當中可能涉及不同的建構方式以及版本(存在類型化的可能性),以及與商業利潤之間關係的種種可能性——這個概念多數時候被直覺地視為真實性的大敵,本書也是如此定位;但在我個人的觀察中,網紅產業(乃至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卻也開始可見「擁抱商業利潤反而展現一種真實」的趨勢,業配不再可恥而成為正當的營利手段,能接到大企業、大品牌甚至成為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再舉一例,網紅所面臨到的獨特職業困境,包括因形象經營不善或自我剝削式勞動條件所導致的身心問題,在本書也只是幾筆帶過,缺乏更加深入、系統化的分析(想像上Goffman的戲劇論會是一個切入點,或者當代的網路研究一定也處理過類似的議題?)。

    -

    5. 《吹響吧!上低音號》S1/anime/2015/★★★★☆

    《吹響吧!上低音號》S2/anime/2016/★★★★★

    《電影版 吹響吧!上低音號~誓言的終章~》/film/2019/★★★★

    《特別篇 吹響吧!上低音號~合奏團競賽篇~》/film/2023/★★★☆

    《吹響吧!上低音號》(第一季示意圖)

    嗚嗚啊啊……已經想不起來上一次遇到如此喜愛到難以下筆的作品是哪時候了……?

    就我個人的觀後感而言,《京吹》(動畫版簡稱)的完美來自全方位都做好做滿的細節:京阿尼招牌萌系畫風,加上超級精緻細膩的微表情和微動作描寫(有超多讓人懷疑「真的有必要多做這個小表情/小動作嗎」的時刻,但這確實使角色更加鮮活生動);作為一部音樂番,由松田彬人一手打造、多首動聽經典的管弦樂曲,亦為本作賦予了靈魂,各種演奏版本的不同細節差異也非常耐人品味。

    不過,若要說是什麼讓我深深被《京吹》打動,終究還是它的敘事與角色刻畫的功力。從經典的四人組主角與校園社團日常生活的基礎劇情架構開展故事,本作卻走出了獨特的一條路:不同於《K-ON!》的廢萌療癒,也不是《孤獨搖滾》的誇張搞笑或者《mygo》的沉鬱糾結(拿晚出的作品來比較好像有點怪怪但請容許我暫時把時間壓平(?)),《京吹》的做法是非常寫實且準確地切入(廣泛來說)青春歲月與(聚焦來說)管樂社這種團體競技類社團的各種「痛點」,並以這些痛點為核心來觸發各式各樣的「事件」,在事件中極其深入且鮮明地刻畫角色的性格、情感、關係與成長。從第一季到目前熱映中的第三季,隨著作品內時間的真實流動、主角久美子從高一小學妹逐漸升上高二、高三,本作不斷採用這個敘事模式去探索、展開因不同身份而出現的不同議題,並不斷深化角色的層次、塗抹角色之間關係的厚度……

    就這一點而言,《京吹》反倒讓我聯想到《排球》:同樣是團體競技類社團、同樣極力著重於角色之間的互動與由此引發的變化和成長——主要的差別則在於作品調性,《排球》是陽剛、明確而強烈的溫暖與熱血,《京吹》則是由許多曖昧微妙的瑣碎情節一層一層逐漸鋪墊出充滿張力、激/姬情十足的爆發點。

    這種重視鋪陳的敘事手法,便自然地解釋到了為什麼我對兩部劇場版的評價會略低於前兩季的TV動畫了。相較於滿滿的一整季(尤其是第二季那個做好做滿的鋪陳和大爆發,這也是為何武會給第二季更高於第一季的評價),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做到的鋪陳也十分有限,因而這兩部劇場版雖說在各方面呈現製作上也都非常出色,但總還是給人一種很強烈的「過渡」感(實際上對應的作品內時間也正好是主角群們在社團中作為二年級的過渡期)。

    ⚠️⚠️⚠️⚠️⚠️(以下有大量第一季到第二季的劇情雷!強烈建議沒看的人直接跳過!)

    倘若說「高黃」是《京吹》雷打不動的雙女主,相比起他們之間相互影響、攜手並前(當然也偶爾穿插青春的可愛小誤會),有時幾乎顯得過於強烈和夢幻的超級閨蜜關係,我終究還是更為久美子與明日香之間奇妙的學姊學妹關係所吸引:從第一季的既親近又疏離、難以捉摸,觀眾從久美子的主角觀點看來,始終是他更在意明日香;直到第二季明日香面對退社危機、漸漸向久美子敞開心房,隱隱暗示影響方向的反轉(至此若再回頭看第一季,會發現這個反轉並不突兀只不過一直潛伏著),並快速地走向二人關係的大爆發,同時也是一切張力的大解決——明日香這個角色,在近兩季極為充實飽滿的鋪陳後,先是在向久美子自白的S2E9中自我揭露(第一層次),緊接著又在S2E10被剛解開姊妹矛盾,情緒糾結、思慮卻逐漸清明的久美子給狠狠地再論破揭穿一次(第二層次,那恐怕是連明日香自己都半知半覺卻真實存在的「自我」)——最終在第二季結尾、淡淡悵然之情縈繞的畢業道別場景,透過交遞/傳承樂譜來揭示令人驚嘆的「標題回收」,為二人關係留下無窮的餘韻……就我個人(當然也有限的)看動畫經驗而言,在如此緊湊紮實的集數裡,明日香這個角色的塑造之強、層次之豐富可說是極為罕見,乃至賦予了他極為鮮活獨特的角色印象——當然可以用各種屬性去逼近,但在其他作品中真的從未見到過像他這樣集神秘與真誠、熱情與冷漠、開朗與感傷、腹黑(?)與溫柔於一身,且如此自然展露、毫無違和的角色了……

    而作為S2E10大爆發/大解決的關鍵台詞:孩子氣有什麼不好?(即便再怎麼)裝得像個大人,我們(高中生)也不過是小孩子而已!這既是始終故作成熟、將問題一肩扛起的明日香的破防點,也是久美子在試圖說服明日香回社團之當下的真正覺醒(畢竟他起初也是以「社團中其他人的意願」為由,一種彷彿大人般曉以公益大義卻遮蔽本心的薄弱說服),更恰恰是《京吹》為「青春」這個動漫萬年主題下的註腳——的確不是多麼跳脫窠臼的註腳,但卻因為堪稱完美的敘事而非常動人。

    最後補充,談談S2E10的表現力,且不論久美子聲優黑澤朋世的靈魂吶喊,我個人最感驚艷的一個分鏡:久美子的頭被明日香按住,看不見學姊的臉卻看見了他微微顫抖的雙腳……其實在劇情中段就能猜到,離開社團的明日香終究是要由里長伯(?)久美子來帶回來,過程也有很高機率會有衝突和破防大場面,但又立即想到該如何描寫明日香(如此豐富複雜的一個角色!)破防之困難,總覺得明日香是「不該也不能(被看見)落淚」的角色……從結果來看,這個表現手法之天才,既是將二人關係寫到了極致,也完美地維持住了明日香的人設。

    不知不覺光這兩個角色就寫了一大堆,我個人固然認為這是《京吹》的最大看點,但(可怕的是)本作除此之外卻又還有太多太多值得詳談,每一集都可以細細品味感受、一刷再刷……

    -

    6. 《莉茲與青鳥》/film/2018/★★★★

    《莉茲與青鳥》

    為什麼決定將本作獨立出一項來寫呢?從基本設定、角色和劇情來看,《莉茲與青鳥》的確是《京吹》的外傳,但畫風和整體敘事調性的轉變之巨大,的確也令觀眾第一眼難以辨認……若說《京吹》主角黃前久美子眼中的北宇治管樂社是青春的溫馨活力與糾結憂鬱並蓄之地,那麼《莉茲與青鳥》的主角鎧塚霙眼中的(同一個)北宇治管樂社(欸在觀影前期有時會有點懷疑他眼中是不是只有傘木希美沒有社團……開玩笑ㄉ……),總之就是套上了一層很文青感(一般來說不太喜歡用這個詞但在這好像真的滿貼切的==)甚至有點陰鬱的濾鏡……

    正如前述,本作與本傳動畫在起始點上存在最大的差距,大概就是主角的性格,相比起久美子,霙實在是太太太內向到甚至有點自閉感,且即便是有經過《京吹》第二季前半霙美二人的故事鋪陳的我,也感覺有點難帶入那種「執著於某人」的情感……而整部《莉茲與青鳥》的前半,也因為霙的這種性格而顯得有些沉悶——但沉悶絕對不等同於無聊,不論是佈滿場景中各種待解碼的隱喻暗示,或者二人互動中滿滿的微妙細節和時而流露的突兀異樣感,都有許多可看之處。簡言之,跟本傳不同,本作是更加要求觀眾主動投入、賦予詮釋的那種作品,因此觀影的樂趣其實端視觀眾的投入程度以及對各種符碼的敏感度。

    撇除這種悶調性與偏緩慢的節奏,《莉茲與青鳥》在敘事架構與手法上的表現應是無庸置疑的高明:虛構童話故事與現實生命的相互映射與啟發,乃至二人心境的細膩描寫與轉化,本作的處理都非常精彩。二人關係隨著劇情慢慢推進,我個人的觀影體驗是有很強烈的倒吃甘蔗感,最後的幾場雙人戲更如撥雲見日、令人驚嘆……整體而言,我認為本作相當成功地創造了一種獨特美學,是與《京吹》本傳截然不同的體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