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EP12: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

EP49. 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甜言蜜語話糖史)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x1iq49c0bh401ycfnybfqoc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是「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為什麼「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呢?我們得先從臺灣總督府在昭和10年(1935)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說起。

昭和10 年(1935)臺灣總督府為宣揚殖民治理政績,因而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博覽會共分為4個會場,38個場館,其中「糖業館」佔會場地240坪,是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糖業試驗所及日本糖業聯合會出品,由於製糖是當時臺灣的主要產業,所以臺灣博覽會便將糖業獨立成館,展出臺灣發展糖業的過程,透過各種模型展示臺灣糖業的演進。

此外,糖業館在入口處的招牌上寫著「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同時展出臺灣各地的製糖會社的產品,也提供砂糖涼水供參觀者飲用,展覽期間即吸引了50萬人次飲用糖水。糖業館中並設有喫茶室,出售茶券,參觀者可以憑劵享用紅茶以及點心,在展覽期間光是茶券就售出了三萬張,受歡迎的程度可說是盛況空前。

回顧糖業在臺灣的發展,從1620年至1880年這260年來,有四個里程碑:

(一)臺灣最早榨汁製糖是1620顏思齊、鄭芝龍開墾臺灣時開始的;

(二)而荷蘭人來了之後,再擴展,使糖業具有產業雛形;而在

(三)1661年,鄭成功趕跑荷蘭後,鄭氏王國使臺灣變成世界重要的產糖地,

(四)到了清朝,清廷兩次敗於英法聯軍之役,1858年、1860年分別簽定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臺灣開口通商,擴大了臺灣的外銷市場,產糖量也來到了最高峰。

甲午戰後,割讓予日本的臺灣,其糖業迎來第五次的轉變,而這次轉變,使臺灣糖業脫胎換骨,進入工業化、現代化的新式製糖時時代。為何我個人主張臺灣真正的現代化是從糖廠開始?那就必須先從明治維新的三大政策之一的「殖產興業」說起。

殖產興業,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指的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具體內容是:運用國家政權之力量以及國庫資金,以各種政策為槓桿,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並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以西方國家推動近代化進程的過程為學習典範,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當時,臺灣糖業之父新渡戶稻造在考察完臺灣糖業之後,說了一句「殖產興業之要在製糖」,很明顯就反映出新渡戶稻造深受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思維的影響。而臺灣總督府在發展新式糖業的「臺灣糖業獎勵規則」幾乎完全採納新渡戶稻造的「糖業改良意見書」而成;「臺灣糖業獎勵規則」可以說是日本國家公權力所介入保護糖業的基本大法,也可說是明治維新「殖產興業」政策的實踐。

此外,日人領台後,打算以10 年的時間達成糖業全面現代化,當時臺灣總督府貫徹「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殖民政策,將新式機械製糖技術帶進臺灣,由於投資新式製糖業需要不少資金,因此臺灣總督府糖務局成立後首要目標即在勸誘臺灣本地資本投入製糖近代化。

日資開始進臺灣新式糖業,是在明治39年(1906)年日俄戰爭以後,當時日本國內正處於大量資金湧入民間,因此臺灣糖業也成為日本資金投資的對象。日本資本投臺灣糖業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利用既有的會社增資擴張。二是成立新的製糖株式會社。

在利用既會社增資擴張方面,日本人增資購併王雪農的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開發濁水溪以北的糖業時,辜顯榮也在日本當局的勸誘下投資設立大和製糖株式會社,最後被日人的明治製糖合併就是明例。而成立新的製糖株式會社方面,像設立臺灣第一間機械製糖的橋頭糖廠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設立虎尾糖廠的大日本製糖會社,皆是代表。

日後隨著各製糖株式會社相互兼併與發展,「臺灣三大糖廠」—虎尾糖廠、屏東糖廠和蒜頭糖廠—的出現,象徵日本現代化建設有成與殖產興業的成功,也讓昭和天皇在當皇太子時期來台視察時(即「臺灣行啓」),將糖廠列為重點項目。

糖業在日本當局銳意經營下,由極盛時期十大會社,最終在昭和18 年(1943)形成臺灣製糖、明治、鹽水港、日糖興業(舊大日本)四大製糖株式會社寡占的地位。

回顧這段歷史,「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可說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在台實踐「殖產興業」思想與政策的成果展現,更是台灣現代化進展的里程碑。

「殖產興業」與現代化在台能夠成功,與日人治台五大措施有關,包括(1)掃蕩抗日份子及土匪流氓,維持良好治安(比如柯鐵虎、簡大獅)(2)進行精密的土地調查與改正地租(消除隱田與繁瑣不公平的稅租)(3)整頓舊有貨幣與建立銀行制度(如設立臺灣銀行)(4)謀求交通、通訊機關的發展(如縱貫鐵路、高雄港的建設)(5)建立公賣事業制度(如鴉片、鹽、酒、菸、樟腦、石油、火柴)等。

這五大措施提供了臺灣近代產業結構的前提條件,也是將非資本主義殖民地的臺灣予以資本主義化的手段,而沒有這五大措施的「基礎工程」,也就不會有臺灣糖業帝國的出現。糖業是日本治台的重中之重,而「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的意思,指的是把臺灣從傳統漢文化以農耕與封建制度為主要社會型態轉為西方現代化、工業化、都市化的意思。

總的來說,臺灣糖業在日治時期完成了現代化的轉型,且成為推動全面工業化的重要關鍵。它的發展軌跡,反映了殖民統治、資本主義滲透、土地改革等複雜的歷史進程,正是這段特殊的歷史,造就了臺灣糖業的今天。

好了,故事說完了,日本時代的台灣糖業史至此正式結束,下一集,我們要開始講台灣光復後的糖業史,敬請您持續按讚、分享與訂閱喔,我們下回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