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我的文學攝入


在中國上中學,寫的作文基本都是些「八股文」,談不上甚麼「文學價值」。既然考試中的輸出不需要甚麼文學價值,在以考試為最終目標的教育系統中,文學攝入自然也不重要。課本裡的現代文基本都是讀讀就過,重點都在古文的古漢語上,我真正的文學攝入基本都源自自己課外的閱讀。當然,因為課外的時間很少,我也沒有讀過甚麼「文學書」。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台灣作家言叔夏的散文集《白馬走過天亮》了,其次是她的另一本《沒有的生活》。那時大概是高二。我在書的扉頁上寫了幾個詞語以概括她的風格:「虛無的」、「自我的」、「『童話』般的」、「飄渺的」、「非邏輯的」、「反崇高的」、「不求答案的」,這些詞彙聽起來很形而上,難以琢磨。其次就是魯迅的《野草》、曹雪芹的《紅樓夢》和余華的《活著》。再次,似乎就沒有甚麼了。


按我自己對羅蘭·巴特文學思想的解讀,即,「風格」其實是人「本我」的體現,則風格其實無須學習,思緒自然如此流淌。我自己理想的風格就是巴特提出的「中性」,類似阿爾貝·卡繆《異鄉人》的風格。


此外,漢語的風格中還多了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區別,這種現代語一定程度上兼容古代語的現象甚少見。我自己挺喜歡文言文的,有時會用淺文言的語風寫論文。我發現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寫文言文,像是用疏遠的語言把自己的情緒隔離出去一般。且寫文言文的益處還有漢字文化圈內都可以看懂。


談文學攝入歸根結底還是要談到「文學」的定義,我記得大學中文系《文學概論》課的期末考試就有這樣一道題,問我們自己對於文學定義的理解。我的理解很簡單(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簡單而分數不高),即,凡以文字為載體者皆可納入文學的討論範疇。而文字是語言的書寫載體,語言又是人類思考的符號載體、甚至構成了人類的思考,可見文學之根本性。亦因其根本性,便沒有獨立成家的「文學」,文學與語言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邏輯學的關係甚密切。故而這些學科的攝入,亦可算間接的文學攝入。下文各學科部分中,先介紹該學科與文學的聯繫,後介紹我該學科內的攝入。


語言學:

文學研究寫作,而語言學研究語言,語言是寫作的媒介。

我是漢語母語者,語法上不用太擔心出錯,而且漢語本身是講求神合的語言。此外,我也懂得語言學的基礎知識,相對其它學科來講,語言學是我最擅長的學科。


哲學:

哲學研究的是人類對於事物的總的看法與根本的觀點,與任何學科皆有聯繫。

我從小就喜歡哲學,但沒有人領路,得自己探索。結果就是第一本認真閱讀的哲學書就是介紹尼采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由哲學史的角度看,跳過了太多。之後便到了存在主義,比如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在這些之前我還接觸過佛學,不過比較零散,沒有讀經文原文,僅是看一些金句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此外就是中學學過的(僵化的)馬克思主義。

由於哲學上的偏好,我不喜歡看小說,因為我認為小說只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太細微;而我喜歡從宏觀上俯瞰所有的可能性,背後不知是不是優績主義作祟。我一般只看散文、隨筆、甚至說明文,包括科學、哲學等著作。


心理學:

人類的存在與行為無時無刻不需要透過其心靈,心理學是非常基礎的學問,不過其地位一般被嚴重低估。

至於心理學,我也只是零散地學過一些基礎知識,比如佛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解夢之類的。


社會學/政治學:

人類是群居動物,自然地會形成一個族群,或謂之「社會」,人們於社會中生存、交互。而一個具體的人於社會中的地位,亦極大地影響其物質條件並塑造其精神。

這是我最薄弱的一方面。除了在中學學過的(僵化的)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政治學部分,就是一些零散吸收的信息,包括女權主義、殖民主義等等。


邏輯學:

邏輯是人類先驗的工具,是理性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需要運用理性的文章來說,邏輯是必要的。

雖然我是INFJ,主導歷程是感知,而且判斷維度也偏好情感;但我了解邏輯學的基礎知識,在當今社會現實之下,也學會了壓抑情感而使用邏輯思考。


成紀八一九年(公曆二〇二四年)六月廿二日(土曜日)於北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