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性格心理學筆記04:在佛洛伊德之後,一起聽聽新精神分析學派在乎什麼吧!

「人生來就是孤伶伶的,因為焦慮先於我們出生之前。」

新精神分析源於對佛洛伊德引領的精神分析更多的探討,本次的內容主要討論到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理論。

佛洛伊德相當重視早期經驗的重要性,然而其詮釋仍有侷限,因此引發後續的多樣學說,性驅力不再是絕對因素。

首先是阿德勒,他提出我們應該「完整的」看人,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阿德勒相信:自卑感永遠是行為的驅動力。個人成長來自補償,也就是克服想像或真實的自卑,因此達到超越。在讀到這個說法的時候,我覺得有些困惑,我同意自卑後的補償作用能夠使人達到超越,然而要如何恰如其分掌握自卑的程度,方才不會先被壓垮而能長出力氣對抗?他提出的社會興趣我認為相當重要,因為身處現代的我們,其實無法「一個人」離群所居而能好好活著。當我們知覺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之後,才能夠更進一步肯認自己的價值,並且願意有所貢獻。

再來談到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集體潛意識是我覺得相當玄妙而且好奇的領域。不論是老師上課的影片,或是課本裡的內容,都讓人感到想要更近一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們,竟能夠在夢裡有相似的雷同,為什麼呢?我們的共同性源於什麼,潛意識裡我們共同擔憂的竟是相同的挑戰嗎?上課聽到anima,animus時,格外興奮,以前在聽podcast時,就曾經聽到心理師以此分析角色,無論是老師說的一見鍾情,還是日常裡常見男男女女間因為在彼此身上看見自己所缺乏的特質因而被吸引,都讓人不得不相信,我們對於「無」的渴望竟如此強烈。他提出shadow的概念,提醒人們應該要直視自身的黑暗面,「不要再假裝沒有這件事了!」承認我們都是肉身承載的靈魂,即便有過壞的念頭,不見得需要掩蓋,而應該正視它、面對它。下課時有問過老師圖騰、mandala想要傳遞的概念是什麼,聽完以後覺得有點想哭。人終歸是渴望追求圓滿的,然而在外圓內方的世界裡,我們被狠狠束縛住,在放射狀的掙扎裡,渴求一個理想的未來。

提到艾瑞克森,會覺得很不陌生,因為高中時即被涵蓋在課程內容中。然而隨著性格課程的進行,會發現他提出「看人生的全程」其實是與先輩滿不同的觀點,並不容易。但我還是不太能認同所謂前面階段沒發展好就會影響後來的固著,我相信有些階段的危機可能讓後續階段發展有更多難關,然而也可能沒有影響,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熟度的提高,許多階段的考驗是能夠迎刃而解的。

因為準備報告的緣故,近一個月都在接觸霍妮的學說。好喜歡霍妮提出的基本焦慮,身為一個平時即為焦慮的人,看到時真的好興奮;也好喜歡老師的詮釋:「人生來就是孤伶伶的,因為焦慮先於我們出生之前。」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常會有無以名狀的無助感產生吧。在霍妮的理論裡,我想我是屬於離群型的人,對隱私有高度需求,覺得跟自己在一起比較安心。老師自學期初便不斷提醒我們:「不要這麼沒有彈性!」我一直沒有很了解,我覺得單一策略如果行得通,為什麼不能繼續採用呢?到了現在,好像慢慢可以理解,這很像我們一直聽到的「過與不及都不好」,仰賴單一策略可以解決當下問題,但不見得能夠一定程度提升生活品質,我們應該將目光放更遠,才能讓未來的生命也能持續找到出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詹于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