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靜坐冥想沒有帶來覺醒?覺醒開悟的直捷之道|Podcast 安納 EP3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聊聊《走向靜默,如你本來》拉馬納教導覺醒開悟的兩個直捷之道:
參究自我(問:「我是誰?」)、臣服。
這本書非常深刻,幫助我具體化體驗中許多無以名狀的感受,
並且解釋了很多靜坐修行的迷思。
深深共鳴~


延伸閱聽

Yachak 禪師聊我執為何讓人無法見性

只要我們認同那個虛幻的「我」,無明便產生了,種種的苦也隨之而來。


Mooji (拉馬納學生 Papaji 的學生) 帶領的靜心


臣服:超越小我,回到真我



avatar-img
16.3K會員
948內容數
無法自我介紹的人🌿 Podcast|拉子幸福生活、秘密頻道《安納》 🌿 YouTube |Days of Joanna 喬安納 🌿《換日線》雜誌|拉拉手環遊世界專欄 🌿方格子|喬安納:2023 年起,記錄覺醒旅程「無人記得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喬安納的房間 的其他內容
聊聊《狂喜之後》(作者 Jack Kornfield) 這本書, 覺醒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事實上是......
🌳奇蹟課程第74課:除了宇宙的旨意以外,沒有其他的旨意存在 (There is no will but God's.)
🌳奇蹟課程第73課:我願光明出現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奇蹟課程第72課:心懷怨尤,無異於打擊宇宙的救恩計畫 (心懷批判,讓我看不見表象之下的本質) "宇宙,離苦得樂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請告訴我,讓我明白吧。"
🌳奇蹟課程第71課:只有宇宙的計畫能帶領我離開苦難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聊聊《狂喜之後》(作者 Jack Kornfield) 這本書, 覺醒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事實上是......
🌳奇蹟課程第74課:除了宇宙的旨意以外,沒有其他的旨意存在 (There is no will but God's.)
🌳奇蹟課程第73課:我願光明出現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奇蹟課程第72課:心懷怨尤,無異於打擊宇宙的救恩計畫 (心懷批判,讓我看不見表象之下的本質) "宇宙,離苦得樂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請告訴我,讓我明白吧。"
🌳奇蹟課程第71課:只有宇宙的計畫能帶領我離開苦難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