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用建築開創人與生活的可能|專訪沈庭增建築師

    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攝影/張鐿慶

    採訪、文字/廖品榕


    推開一扇銀色鋁門,隱身在小巷中的沈庭增建築事務所別有洞天。有別於許多大事務所的都會感,映入眼簾的是淡雅溫馨的色調,木質的家具擺設、擺放整齊的工具與書籍,牆上掛著幾幅簡單的幾何畫作;沿著樓梯走進地下室,一座座精彩的模型陳列在用心整理過的空間中,卻不會讓人有面對展示品的距離感。事務所中處處散發出沈庭增的個人風格,一如他所創造出來的每件作品,簡約內斂、充滿思考細節卻又不失對人與生活的想像。

     

    觀察生活 繪出靈感 

    訪談在輕柔的氛圍中展開,問及平時靈感從何而來,「小時候就很喜歡畫畫,但那時候還不知道這件事到底有什麼用。」沈庭增分享道。童年對畫畫的這份熱愛隨著成長並未褪去,長大後的他持續隨心所欲地塗鴉,沒想到在畫畫中不斷尋找與發現的過程悄悄滋養了他的設計能量,環顧四周牆上的畫作,原來,都是出自沈庭增之手。

     

    對他人生活的好奇心也深刻地影響著他在建築設計上的思考。「我會在所有的設計案的一開始去想關於『這裡的人』的事。」對人的活動和生活方式充滿熱情的沈庭增,認為設計不僅僅是基地本身的觀察,更應該延伸到基地周邊的人事物,將各種資訊有機地連結起來,才能真正理解並設計出最適合當地的建築。

     

    以人為本的公共建築之道 

    公共建築是最面向人們的建築類型,許多由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所完成的公共建築皆獲得了各項肯定,嘉義火車站廣場更在去年獲得光環境獎,提及作品中的公共性,沈庭增卻笑著說:「通常在做設計時,我從來不會去想『公共性』這三個字。」連結起自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深刻興趣,他最關心的是人在空間中的自由度、選擇權和尊嚴,而便這自然形成了建築對公共性的關注。他強調在處理公共建築時,他更注重的是創造出對使用者而言理想的空間,而非過度拘泥於「公共性」的抽象概念。


    近年來,隨著社會逐漸重視建築設計的美學,政治也開始介入其中,「我感覺到現在台灣的公共建築中最初的樸素和基礎正在流失,大家開始花更多力氣在眼睛看得到的事上。」沈庭增擔憂地說。把關注放在表面的美學後,建築便會喪失對人的實質關懷,對他來說,所謂樸素和基礎是在設計過程中透過不停觀察與自我詰問所得出的核心。以嘉義火車站廣場為例,他觀察到這個空間最重要的是人的等待和流動,這也成為此案緊扣的基礎,謹記廣場原有的流動日常,原本為了美觀而設置在邊緣的摩托車等待區,最終被移至廣場的核心位置,「這些東西都是基礎,要很小心不因個人美學,把最重要的事抹煞。」溫和謹慎的介入環境,在每個細節中不忘本質,一件件充滿開放性和完整度的公共建築才得以在大眾面前開展。

     

    生活即是想像與美學 

    現代建築之父柯比意在《小屋子UNE PETITE MAISON》一書中展現了對生活的重視,讓沈庭增深受啟發,重新思考建築與生活的關係。如何使建築成為能鼓動生活的殼?在「枝光院」中,他透過樓梯動線和尺度的變化,引導生活的可能性,打開更多選擇。不只在公共建築關注「人」,面對住宅案,他也期待建築與人的生活間能創造更多互動,不僅是提供居住的空間,更是為生活注入活力與彈性的活水。

     

    如果說一間房子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生活美學,那麼一棟建築,便能反映出建築師的設計美學。「如果以建築來說的話,我覺得美學也在法規檢討裡、在業主需求裡、在設計圖裡,它跑在所有事情的裡面,這件事很重要。」如同歷經長久淬鍊的日本茶道,透過時間和精神的累積,美學最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存在。從喜歡畫畫到成為建築師,一路上,沈庭增不斷地將自己投入,獨有的建築美學流貫其中,今後他也將持續透過建築開啟人們對生活的無限想像和體驗,在建築之路上匍匐前進。


    文章請見文章請見《Wabisabi》ISSUE 15 創作者Creators

    https://www.wabisabiissue.com/Creators/utilizing-architecture-to-pioneer-new-possibilities-for-huma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廖木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