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眼球「玻璃體」—組成、功能、老化

Opt_meow

Opt_meow

本篇你將學到

  • 生理位置(前房、小樑網、Schliemann氏管、後房)、房水動力學(Aqueous Dynamics)
  • 老化、玻璃腔(Vitreous Chamber)、組成(Composition)

生理位置

前房(Anterior Chamber)

  • 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位在前房周邊,角鞏膜(corneoscleral)與葡萄膜(uveal)組織的交會處。

小樑網(Trabecular Meshwork)

  • 無血管的「小樑網」位在前房周邊,由扁平多孔的薄層組成,在頂端約有3~5個薄層。
  • 小樑網分兩個部分:角鞏膜小樑網(corneoscleral meshwork)葡萄膜小樑網(uveal meshwork)
  • 含有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皆位於基質內,其外覆蓋基底膜與內皮;細胞內含有「溶小體(lysosomes)」,進行吞噬作用
  • 內皮細胞以間隙接合(gap junctions)和小區域的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s)相接合,沒有閉鎖小帶,但有細胞質突起連接。
  • 細胞具有類似「平滑肌」特性,使其能放鬆及收縮。睫狀體的肌肉收縮可擴大小樑網空隙及擴張Schlemm氏管,造成房水外流阻力降低。

Schliemann氏管(Canal of Schlemm)

  • 又稱「鞏膜靜脈竇」,正常情況下內含房水,仍被認為是靜脈通道。
  • 管腔襯著單層具有收縮功能的內皮細胞,其中有許多內皮細胞間是由閉鎖小帶相連接。
  • 細胞膜上的孔洞及胞飲小泡(pinocytic vesicle)是房水進入Schlemm氏管的通道。
  • 內壁有一些外突或是盲袋狀構造,稱「Sondermann氏內收集通道」,用於增加管腔內表面積。

後房(Posterior chamber)

  • 小帶纖維占的區域「Hannover氏管」,小帶纖維後方空間「Petit氏管」(潛在的空間)。

房水動力學(Aqueous Dynamics)

  • 房水供應必要的代謝物(主要是氧氣與葡萄糖)給無血管的角膜和水晶體。
  • 以對流循環的方式運作,沿著角膜下移,並且沿著較溫暖的虹膜上移,最後從前房側邊出口離開。

第一條路徑「非傳統型、葡萄膜鞏膜外流路徑」

  • 占總流出量的5~60%,並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 排出方式:房水被鞏膜吸收到眼眶血管系統中;房水被吸收到脈絡膜內,然後流入前睫狀靜脈和渦靜脈;房水通過睫狀體基質內的淋巴管排出。

第二條路徑「傳統型外流路徑」

  • 利用壓力驅動系統來維持眼內壓的穩定。
  • 離開前房的量比非傳統型外流路徑變化大。

影響眼內壓的因素(Factors Affecting Intraocular Pressure)

  • 房水攜帶養分到水晶體和角膜,並將代謝廢物帶走,穩定的房水體積有助於穩定眼內壓。
  • 恆定機制(homeostatic mechanisms):可保持此種平衡,但房水的產量或外流發生少量變化時,則會明顯地改變眼內壓。
  • 青光眼病人的Schlemm氏管塌陷更為普遍,可能因為鞏膜刺較短,無法維持青光眼病人眼內管腔通暢所引起。
  • 房水外流最大阻力位置似乎在小管旁結締組織和Schlemm氏管內壁的內皮區域。
  • 副交感神經藥物與Schlemm氏管面積減少有關,這可能是造成房水外流減少的原因。

降低眼內壓的藥物(Drugs that Reduce Intraocular Pressure)

  • 降低房水生成or增加房水外流的藥效。
  • 膽鹼性致效劑(cholinergic agonist)、毛果芸香鹼(pilocarpine),促使虹膜括約肌與睫狀肌收縮,增加房水外流。
  • 大部分抑制房水生成藥物作用在睫狀體上皮,可能是阻礙神經傳遞路徑,或是抑制細胞內的酵素。
  • B阻斷劑、a腎上腺素致效劑,可減少房水生成,讓組織內氧氣量降低。
  • Brimonidine也會增加葡萄膜鞏膜外流;碳酸酐酶抑制劑(carbonic a hydrate inhibitors),藉由抑制離子通過上皮層時所必須的關鍵酵素,來降低房水的生成。
  •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誘導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的合成,促進葡萄膜鞏膜路徑的房水外流。
  • Rho蛋白激酶抑制劑(Rho kinase inhibitors):可使傳統型外流路徑的阻力降低,來增加房水流出。

老化

  • 年齡增加,房水產量減少、葡萄膜鞏膜房水外流減少,巨型液泡的密度與體積減少等。
  • 玻璃體液化(vitreous liquefaction)、玻璃體凝縮(vitreous synersis)。
  • 睫狀肌內的結締組織數量增加,可能是導致葡萄膜鞏膜處房水外流量減少的原因。

玻璃腔(Vitreous Chamber)

  • 充滿透明膠狀物,占眼球80%,容積4cc;提供物理性支持。
  • 眼內物質流通的渠道▶代謝廢物。
  • 具黏彈性,充滿膠狀的玻璃體;晶體、網膜代謝物的儲藏區。

玻璃體附著處(Vitreous Attachments)

  • 附著由強到弱:後水晶體▶視盤▶黃斑區和視網膜上的連結。
  • 「玻璃體基部」,形成基底的玻璃體纖維被包埋在睫狀體的非色素上皮和周邊視網膜的內界膜基底膜內。
  • 「玻璃體被囊韌帶(hyaloideocapsular ligament)」也稱為Weiger氏韌帶、水晶體後韌帶。
  • 韌帶形成的潛在空間「水晶體後空隙(retrolental space)」或Berger氏水晶體後空隙。
  • 玻璃體視網膜存在一種分子黏著劑,在此處可發現細胞外基質的分子:層黏連蛋白(laminin)、纖維連接蛋白(fibronectin)、硫酸肝素(heparan sulphate)、光學素(opticin)都具有黏附特性。
  • 幼兒期黃斑前方會發展一個囊袋,「後皮質前玻璃體囊袋(posterior pre cortical vitreous pockets)」也稱「黃斑前囊(pre macular bursa)」。
  • 後皮質前玻璃體囊袋Cloquet氏管相連接,可能提供發炎物質在房水區及黃斑區間的傳播路徑,可能在白內障手術後形成「黃斑囊樣水腫(cystoid macular edema)」中扮演重要角色。

玻璃體皮質(Vitreous Cortex)

  • 又稱玻璃體表面(hyaloid surface),含緊密堆疊的膠原蛋白纖維。
  • 前皮質:位於基部前方/與睫狀體、後房、晶體相鄰。
  • 後皮質:延伸到基部後房、與視網膜連接。
  • 有跨玻璃體通道(似孔洞)視乳突前孔、黃斑前孔、血管前裂縫。

中間區(Intermediate Zone)

  • 含有類似濃縮細胞膜的玻璃體片(vitreous tracts)>
  • 連續不分支的細纖維▶呈前後走向。
  • 起始於玻璃體基部,最後插入玻璃體後皮質。

Cloquet氏管(Cloquet Canal)

  • 又稱「玻璃體管(hyaloid channel)、水晶體後路徑(retrolental tract)」。
  • 於玻璃體中央;前表直徑4~5mm。
  • 為玻璃體a形成的位置,最後終結於Martegiani氏區。

組成(Composition)

  • 高度透明的結構,內含有溶解的鹽類、可溶性蛋白質與玻尿酸,這些物質都保存在不可溶性蛋白質—膠原蛋白所形成的網路中。
  • 內含有98.5~99.7%的水分,狀態與結締組織相似,本身就是細胞外基質。

膠原蛋白(Collagen)

  • 由多至少:玻璃體基部▶後皮質▶前皮質▶中央。
  • 每一條膠原蛋白纖維的直徑約為8~16nm,占滿整個玻璃體。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Hyaluronan)

  • 葡萄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黏多醣:親水、後皮質濃度最高,往前中央遞減。
  • 長條狀的不分支分子,扭曲成親水性網狀結構。
  • 蛋白質光學素及葡萄胺聚醣軟骨素,可能有助於維持膠原蛋白纖維之間的間隙。

玻璃體細胞(Vitreous Cells)

  • 位於皮質層內,靠近玻璃體表面並與其並行。
  • 纖維母細胞僅佔所有玻璃體內細胞總量的10%以下,先前常被誤認為是玻璃體細胞。
  • 也有少許的巨噬細胞,可能來自附近的視網膜血管。

Opt_meo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