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你將學到
- 水晶體生理功能、水晶體胚胎發育(Embryological development)
- 水晶體被囊(Lens Capsule)、水晶體上皮層(Lens Epithelium)
- 水晶體纖維(Lens Fibers)、調節作用(Accommodation)
- 水晶體代謝(Lens Metabolism)、離子流(lonic Current)
- 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紫外線(UL Traviolet Radiation)
- 糖尿病相關白內障(Diabetes-Related Cataract)、年齡相關性/老年皮質性白內障(Age-Related Cortical Cataract)、年齡相關性/老年核性白內障(Age-Related Nuclear Cataract)、後囊下白內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
水晶體
- 無血管,前曲率8~14um,後曲率5~8um。
- 水晶體直徑「嬰兒6.5mm,青少年9mm」。
- 前正Y,後倒Y。
- 30~35%蛋白質「a晶體蛋白(水溶性蛋白,透明化、防止B與r聚集);肌肉蛋白(非水溶性蛋白、纖維內的支撐性結構)」+60~70%水。
- 未調節的水晶體,約為20D,會因為改變(表面曲率、與周遭環境的折射指數、光行走的長度)。
生理功能
- 無氧的醣解作用供應細胞再生,代謝吸收300~400nm的波長。
- 葡萄糖為水晶體的主要代謝能量來源。
水晶體胚胎發育(Embryological development)
- 空腔後方的細胞行分化作用,並延展形成初級水晶體纖維(primary lens fibers)。
- 成人水晶体并没有上皮细胞,這些細胞已成為初級水晶體纖維。
- 細胞分裂發生於赤道前方的上皮層生發區,新的細胞發育形成次級水晶體纖維(secondary lens fibers),排列在初級水晶體纖維的外圍。
水晶體被囊(Lens Capsule)
- 人體最厚基底膜,幫助水晶體定型。胚胎發育中,最早出現的,具有強大的免疫豁免能力;一定的通透性。
- 前囊隨著年紀增加,厚度也跟著增加(前極最厚,後極最薄)。
- 扮演「促進與調節水晶體生長過程中,所需分子與生長因子的儲藏所」。
- 由「第4型膠原」組成,內「不含彈性纖維」,但因為纖維呈薄層狀排列,所以具有高度彈性。
- 具有半滲透性屏障的功能,可防止「白蛋白、血紅素…」大分子進入,卻能讓營養物質、抗氧化劑進入。
水晶體上皮層(Lens Epithelium)
- 代謝運送機制的地方;前赤道區▶有絲分裂的地方(生發區)。
- 水通道蛋白及鈉胛幫浦可調節營養物質和離子,並能加強水進出水晶體。
- 參與抗氧化劑麩氨基硫(glutathione)的合成,以及過濾紫外線的代謝物。
- 上皮細胞的側邊細胞膜由「胞橋小體(desmosomes)與間隙結合(gap junctions)」相接。
- 新生成的纖維稱為「次級水晶體纖維(secondary lens fibers)」。
- 中央:終其一生分泌前被囊;穩定、細胞大、立方體;年紀增長,細胞數量減少。
- 中間:體積小,圓柱狀;有細胞分裂能力。
- 發芽:立方體型態or錐狀;高度分裂能力。
水晶體纖維(Lens Fibers)
- 主體,由「晶體泡時的後囊下上皮」形成;上皮細胞呈錐形,子午線切面上呈弓形。
- 新形成的橫切「六角形」,同心環狀;胞橋小體。
- 細胞膜上的微管與微絲所組成的細胞骨架網路,可使細胞的結構趨於穩定。
- 65~70%水份,30~35%蛋白質組成。發育期間:80~90%蛋白質(水溶性水晶體蛋白)。
- 水晶體蛋白濃度變化大約從皮質區的15%,一直到核區的70%。
- a水晶體蛋白:是一種分子伴護蛋白,可以穩定B水晶體蛋白與Y水晶體蛋白,防止他們遭受化學變性並成團聚集。
- 肌動蛋白:是不可溶性蛋白質,也是水晶體纖維骨架中重要的組成物。可以幫助維持水晶體蛋白的結構。
- 肌動蛋白微絲:位於細胞膜內面,可將水晶體纖維間的接合點相互鍵結。
- 這些「鍵結」有助於纖維穩定,故在調節作用中改變外型,側膜也能彼此滑動並保持緊靠。
上皮—纖維接合面(Epithelium-Fiber Interface)
營養物質與離子通過此接合面進行交換。目前已知胞飲作用確實發生在此接合面,以促進物質互換。
調節作用(Accommodation)
- Von Helmholtz理論:厚度增加,水晶體沿著赤道變薄,前房變淺,後極位置不變。
- 調節機制仰賴於錐細胞的刺激與桿細胞的少許影響。
- 玻璃體▶支持水晶體,睫狀體▶眼軸變長,調節作用讓小樑網空間變大進而降低眼壓,脈絡膜定位在瞳孔入口相對位置上。
水晶體代謝(Lens Metabolism)
- 70%ATP由「無氧代謝」生成,其於「戊醣酸代謝」。
- 有氧醣解作用&克氏循環▶只有上皮or纖維表面等粒線體存在的地方。
- ATP在上皮細胞的活躍度較高;而在皮質區的新纖維中,靠近赤道較高,靠近極部則較低。
離子流(lonic Current)
- 赤道流出,水晶體極部流入;ATP水解酶幫浦促成此流動。
- 液體與離子流的路徑相同,可以促進水和代謝物(葡萄糖、抗壞血酸和胺基酸)移入更深層的水晶體纖維中。
- 氯離子流▶調控體液容積的重要因素。
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
- 水晶體&房水內都有高濃度「麩胺基硫(一種還原劑,防止自由基帶來的傷害)」,讓晶體上皮細胞,新生成晶體纖維自行合成生成。
- 房水中存有高濃度的「抗壞血酸」可以保護水晶體是上皮內DNA對抗部分氧化損傷,還可以防止脂質膜過氧化並保護離子幫浦。
紫外線(UL Traviolet Radiation)
- 自由基生成速率>降解速率—氧化壓力使晶體蛋白變性並引起蛋白積聚▶白內障。
- 吸收紫外線會增加色素基的濃度,黃色色素就會累積在水晶體的中心處。
老化(白內障類型)
- 成熟晶體喪失所有胞器,晶體發生生理變化—減少離子、營養物、抗氧化運輸—形成白內障。
- 水溶性a水晶體蛋白的總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到40歲時,水晶體核區內已無明顯的a水晶體蛋白。
- 水晶體過濾紫外線的量大約每10年會減少12%,故進而增加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糖尿病相關白內障(Diabetes-Related Cataract)
- 體內血糖上升,過量的葡萄糖會從房水進入水晶體內。
- 過量的葡萄糖被代謝成山梨糖醇後,其累積的速度比代謝轉化成果糖來得快。
- 年輕人有皮質雪片般混濁;堆積造成次發性滲透壓過度水化;可能自癒or幾天內成熟。
- 兩側性;侵犯皮質▶後囊下區▶雜灰色白色囊下混濁。
- 有急性近視轉變or年輕人調節很早就降低。
年齡相關性/老年皮質性白內障(Age-Related Cortical Cataract)
- 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下;初期呈輻狀、會在前後or赤道區平質出現。
- 因皮質水化而出現裂縫;第一個改變的發生點位於延展纖維的中心區(即赤道區),頂端和基底末端則保持透明。
年齡相關性/老年核性白內障(Age-Related Nuclear Cataract)
- 與麩胺基硫的減少有關;隨著年齡增加,屈光力改變導致近視化。
- 早期特徵:核心硬化。因尿素沉積、呈黃色;病人視覺較暗or呈黃色。
- a水晶體蛋白與水晶體膜逐漸結合而阻塞了膜孔,使麩胺基硫進入細胞核及活性分子離開細胞核的運動減少。
後囊下白內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
- 不透明的部分是因為赤道區域來的「類上皮細胞(epithelial-like cells)」形成。
- 受到輻射的傷害,當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癌症時,可能造成。
- 外觀看起來較輕微、常位於視軸、主要影響閱讀。
前囊下ASCC:上皮纖維異生、產生紡錘型spindle cell。病因:青光眼、異位性皮膚炎。
後囊下PSCC:位置在節點,近視比遠視更易被影響。影響比核心型及皮質型更大;危險:長期類固醇。
類固醇導致白內障(steroid induced cataract)
- 全身性or局部都有可能造成;先在後囊下出現水晶體混濁。
- 兒童發展速度比成人快,是可逆的,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