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了路線跟出發時間後,下一步就是傳裝備了。
裝備有兩個相當大的重點——務必追求「輕」及「快乾」!這邊的「輕」甚至是需要計較到公克的那種,因為這邊一點、那邊一點,加一加就會有顯著區別;「快乾」的話,則是因為萬一沒乾,不僅會增加重量,還可能在背包裡發臭,所以能避免我盡量避免。
直接上表!

我挑選的方式是是從輕量下手,初步先篩選出幾個牌子;再來看容量,由於預計走一個月,加上很怕東西沒帶到,所以初始設定 45L 左右的包。挑出幾些款式後,就去現場試背。
這點非常重要,強烈建議一定要試背!我也是背了後才發現 45L 對我的背長來說太大了,重量也超出預期(行走負重建議不要超過體重的1/6),才降到 38L。
試背也可以讓你看功能是否符合使用需求,例如我怕熱、也怕沒經驗走一走被壓死,選的這款 Jade 有可調式透氣背板,不會死黏在背上,背板還可協助均勻分散重量,走起來非常舒服,而且絕讚、也是我去現場才知道的是它所謂正面 U 形開口,是指可以像打開掀蓋行李箱般整面開啟,輕鬆拿到背包最底層的東,不用整個行囊都倒出來,收拾時因為入口大,喬位子也很方便。不過也因為背板的關係,內容空間相對受限;當天也有其他客人在試背,他不怕熱、可以負重,追求的是大容量,選擇的就是其他款式。
另一個建議試背的血淋淋小故事:在路上遇到 2 個沒有登山健行經驗的臺灣人,背包是直接從蝦皮上選便宜的買,收到後不僅發現跟背部不合還超重,整趟都滿後悔。
背著走走看才更有機會選到命定之包,隔著螢幕很容易誤事啊。畢竟是要長時間相處的親密夥伴,還是得慎選。
水壺、保溫瓶
本來在折疊水壺、登山水袋及過濾水壺間考慮,但最後為了省錢還是跟重量妥協,帶了家裡原本就有的保溫瓶(600 ml)和一般水壺(1100 ml),意外發現很夠,插在背包兩邊取水也很方便;當天狀況不太好的話,出發時水就不裝太滿,經過的咖啡廳、小鎮上的超市、加油站超市都可以買到水,沿路上也有不少生飲檯可以補充,所以一路上不用擔心缺水問題,只有忘記喝水的困擾。
帽子
帽子是個推推的單品,除了遮陽、擋雨外,清晨出發比較涼的時候還可以保護頭部不要直接吹風受寒, CP 值可以說是點到 8 分滿。
款式則看個人習慣或喜好,我帶的是輕量、快乾的登山遮陽帽,尼龍材質防潑水,也很好折疊收納,不太佔空間。有看到其他朝聖者戴速乾鴨舌帽,或是跑帽,其實目的都是差不多的。
登山杖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爭議性很高的物。我在臺灣爬山時不常帶登山杖,因為不太會使用的關係,常常覺得礙手礙腳,但經過幾番小劇場後還是帶去了,並且一次就帶了 2 枝。怕帶不夠很麻煩的性格始終如一。
但,「帶著去」這件事本身是不推的。由於這支杖不是折疊型,即使縮到最短還是塞不進背包,於是很天真地插在包兩邊、還用繩子捆起來想說這樣運送過程就不會被摔掉,結果 check-in 時立刻被地勤阻擋,請我去買個箱子把杖裝箱托運,甚至因為杖的長度還得買到中型箱,裝了一個空虛和愚蠢。此外,整趟旅程因為擔心杖的收納問題,幾乎只選擇陸路交通,浪費了不少時間在移動。(有一次為了塞進兩杖搭飛機,只好把背包中的東都拿出來另外背,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杖」本人在行走過程中是相當有幫助的,累的時候可以靠手撐杖的反作用力輔助前進、遇到小溪、泥濘時幫助維持平衡或作為支撐、下坡時減輕膝蓋負擔......杖著這些優勢,好杖不帶嗎?
因此建議,提早幾天抵達,在起點城市買就可以了,以我來說, Lisbon 跟 Porto 都有迪卡儂,走了幾天覺得不需要的話也可以捐獻在 Albergue,讓給其他需要的人。
輕量折疊傘
這是休息出去逛逛時使用的,所以選擇了非常一般的輕量折疊傘,並沒有特別講究。輕型歸輕型,倒也是沒有被 Porto 的強風吹爛就是了。
本來想帶機車雨衣,但實在太重又不好壓縮,所以另外買了小飛俠雨衣。
以雨衣類型來說很推,穿脫方便、輕便、長度也可以蓋到膝蓋,卻不會影響前進。但以防水程度來說,這款令我有點失望:遇雨會滲水,而且防水程度會隨使用次數下滑,第一天穿上時可以撐半天,但後來開始滲水的時間愈縮愈短,到最後只能想成穿著保護我的 Mont Bell,減輕一點它的負擔。
行程中,有看到其他朝聖者穿迪卡儂專門登山健行用的雨衣(背部有多設計空間給背包),不確定是不是好穿,但也許可以參考看看。(我當時因為價格及尺寸略偏大的關係而沒有選擇)
非常重要,一定要帶!
我帶了 2 個,一個裝乾淨、沒有穿過的所有衣物,另一個裝洗澡後穿的乾淨睡衣、洗澡用毛巾。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防水袋」這個東,不確定其他款式是否也一樣,但這款薄,開口是兩片膠條、沒有防水拉鍊,東西放進去後邊捲邊把空氣擠出,捲到不能捲後扣起來,就這樣!使用上很簡單,本來也有點擔心進水,沒想到效果出奇卓越。除了行走時沒有溼掉外,洗澡時也順利防止潑濕,很好用噠!
2L 防水袋 *我的是從我家撈出來、不是在這買的,只是分享我用這咖
這個也是我慶幸帶了的單品之一,不論行走或休息,甚至睡覺都很實用:行走遇大雨時裝手機、行動充等,可用鉤環扣在肩上,方便拿取同時避免泡水損壞,洗澡時拿來裝手機、霹靂腰包、耳機等貴重物品;睡覺時,手機拿出來放頭旁邊,剩餘整袋直接一起放在睡袋裡(我整趟沒有被偷除了看起來一副存錢中的樣子外,相信「貴重物品從不離身」也佔了不小成分),好讚。一袋在手、扒手快走。
其實他被迪卡儂歸類在攻頂包,「隨身小包」是我依使用功能自己取的。包如其名,在抵達每天的住宿點後,想出去晃晃、吃點東西、採買隔天早餐或行動糧就會派出他,再搭配一個折疊的輕型購物袋,完美。
就算不搭配購物袋,他本身的魔術大容量也相當驚人,手機、水、行動充、折疊傘全部都可以輕鬆塞進去,很無敵。
S 型掛鉤
很普通的那種,小或中的就可以了。許多庇護所或青旅的淋浴間內是沒有掛衣服的鉤子的,大家都把內衣褲、衣服、毛巾全都披掛在門框上。我是不敢啦,所以就帶著鉤子,怎麼說都比較乾淨(吧);另一個用途是晾毛巾及內褲。遇到沒有曬衣場的住所,又不想花錢烘衣服(內褲也是不敢烘)的時候,用 S 型掛鉤勾在上舖的邊邊非常好用。
太陽眼鏡
可以斟酌。
我是在城市玩樂的時候才戴的,因為走路會大量流汗,太陽眼鏡戴不太住。或許可以評估眼睛的畏光程度,以及行李深度再決定,畢竟少一個重量是一個,還不用擔心不見。
又是一個不帶會後悔的好物。建議實際去摸摸看,畢竟是要直接接觸肌膚,脖子又是比較敏感的部位,舒適的材質很重要。我很幸運,這種便宜的對我來就行了,且它又輕又快乾,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我會在睡覺或清晨出門時戴著,睡覺是因為我容易過敏,頭巾可減少肌膚與外界接觸的面積和機率;清晨則是因多半偏涼,脖子暖身體也容易跟著暖起來,走一走熱了,薄薄的布塞起來也方便不佔空間,十分推薦。
短袖排汗內層
當初選了很久,但現在好像都找不到了,其實一般爬山用那種就可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選具「吸濕排汗」功能。快速把汗排到表層、洗了也快乾會有什麼後果呢?就是不容易臭,身體也能常保乾爽,很讚,但另一個面向就是會滿冷,所以看出發的時間選長袖或短袖囉!
千萬、請千萬不要穿棉的,棉吸汗後與身體長時間摩擦會相當不舒服,一定後悔。已經後悔。
長袖排汗內層
這個單品也是滿讓人矛盾,因為錯估對溫度的感受度,出發時只帶了一件,到葡萄牙差點原地冷死,緊急加買一件,後來就兩件交替使用。不過其實走路過程中很少穿,除了少數幾個太冷的清晨外,因為永遠走一走很熱要拉袖子時會發現黏住就會生氣,所以通常只有晚上洗完澡時搭配中層一起保暖用。有必要買嗎,嗯...還是要啦,因為太冷也會生氣。
為什麼不直接多買一件中層?因為中層比較厚不好收而且貼身程度不同,貼身還是比較暖,這樣的組合綜效最好。
也是在 Porto 被冷到緊急衝去迪卡儂買的,後來跟北臉的刷毛中層交替著穿。神物,雖然有點厚,但不重又快乾、刷毛也非常溫暖,舒服到有一次嘗試在行走時穿,卻只換來後悔,走到一半脫下來塞回包裡。嗯,洗完澡到睡前穿即可。
中層外套 *不是這件但類似
其實就是北臉二合一外套裡面那層,刷毛暖、輕,快不快乾不知道,因為我出門在外沒洗過(?)但應該算快啦!畢竟不吸水嘛。
重點是什麼呢?重點就在於——他是一件外套。(沒有錯)
外套的意思就是拉鍊必要時可 all the way 拉到底,保暖通風兼具,適應忽冷忽熱的天氣。建議刷毛中層可以像這樣一件外套、一件半拉鍊,天氣多怪,我們就要比他更怪。
這件也是多方比較後選定的,完全不後悔,激推。
Mont Bell 防水外套系列很多,Storm Cruiser 定位偏高:更輕的同時維持著卓越的顏值及防水效果,有時候下雨我沒有穿雨衣反而是穿它。而相較眾多登山健行裝備品牌,Mont Bell 雖然不是最頂尖,但無論在品質、顏值、防風防水程度、接縫處的處理和重量上,絕對對得起它的價格,甚至我認為物超所值。
本來比較擔心它常被挑戰的走路摩擦聲音大與腋下沒有開洞通風,前者不影響機能,單純惱人;後者則是悶著散熱不易,然實際使用完全不受影響:吵確實是吵的,但不是粗糙那種(哪種?)也不是清晨收拾時會吵到其他朝聖者的音量;腋無洞也沒有如想像中不通風,因為腋下本來就有空間,在行走手臂擺盪過程中,空氣就會自然流動,不至於得特地開洞才能散熱。
但臺灣有的店面和顏色都不多喔,可以的話去現場試穿、感受看看也是很重要的,我當時也是花了不少時間到處試穿才選了它。總之,這件真的很讚,我自己也有帶一件。
普通 T-shirt
可以不用帶。
本來是休息時穿水水逛街用,但新購入兩件長袖後就完全沒有它的空間,捐贈給 Albergue 了。事後除了進精品店時恥度要開大一點外,沒有其他影響。重點是,有了 T-shirt 恥度也不會調小。
快乾運動內衣
雖然都標榜排汗,但 UA 的只有一層布、速乾,Nike 則是兩層,強烈懷疑是這個原因,即使樣本數少,但我的兩件 Nike 都會臭。穩定性方面則相去不遠。
另外,撇除品牌,如果運動內衣是有胸墊的款式,請把它取出不要帶了,因為它既難乾又增加重量。怕激突的話,買之前試穿一下吧,順便比較材質也不錯。
登山鞋(防水、中筒)
當時在登山鞋和越野跑鞋間猶豫很久,登山鞋的優點是筒高可以保護腳踝、缺點則是比較重、沒那麼靈活;越野跑鞋相反,靈活度高但保護性就沒那麼強。當初很猶豫是怕穿不慣登山鞋、累到腳抬不起來,但經朋友建議負重的話還是穿支撐度好一點的比較安全,於是最後選擇了登山鞋。
只能說完全沒有後悔。因為較硬,確實給了雙腳足夠的支撐,小腿甚至比穿平底鞋在都市行走還輕鬆。
但登山鞋跟背包一樣,購買前請務必試穿、出發前也要徹底訓鞋,我的訓練方式是晚間或週末穿上所有裝備(除了負重)盡可能大量的行走,以模擬實際情況。我覺得多少有點幫助。
這個產品很神奇,必須給他一點版面。
平常穿的內褲都是棉質的,出發前很是困擾想說,不可能背一個月的免洗內褲欸!後來發現這個神物。全名叫「排汗三角褲」,褲如其名是排汗快乾又方便清潔,穿起來也很舒適,現在我沒爬山也會穿。但請認明三角,四角的會卡屁縫。
加壓長褲 (壓縮褲)
跟瑜珈褲很像,我大外行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差異,據說可以增加血液流動、進而減少疲勞感,並透過加壓給予肌肉穩定支撐,降低痠痛和受傷風險,反正我是信了。
這三個品牌穿起來在效果上沒有顯著差異,大家可以自行選擇,粗略體感指南如下
體感上舒適度:UA > AREX > NIKE
材質厚度:NIKE > UA = AREX
另外,AREX 的褲頭是鬆緊的,與瑜伽褲設計不同,我沒有很喜歡。
我的腳是足弓比較低的類型,甚至有點扁平足,所以一般鞋子走久了腳掌與小腿都會非常緊。運科登山友得知我這種腳要去朝聖後,強烈建議購買鞋墊,事後我只能說:我謝謝你!!
Footdisc 會先幫你測量足弓類型、再依據腳型推薦合適的鞋墊,本來害怕登山鞋底平硬,走久容易抽筋,但換了鞋墊後支撐度與舒適度大幅提升,我相信也降低了受傷的機率。
我寫得好淺碟,但腳的舒適真的非常重要,畢竟每天要走 20 公里,受傷就一切 no 素了啊。
好像差不多了,其他就是一些個人用品,比較重要的幾項快速描述一下:
- 快充排插:我是買 2 個 USB 孔搭配 1 個 type c 的款式,可以同時充手機、耳機和行動電源,已經滿夠用。
- 沐浴乳、洗髮乳:我用一塊香皂解決,有看到有人說可以切成好幾小塊,一天用一塊,但我切不開所以直接帶一大塊。其實滿多庇護所有沐浴用品,再不然就是前人留下來,所以出場次數不多,用完的時候用吹風機吹乾,用保鮮膜包起來後裝進夾鏈袋。
- 旅行用吹風機:非常好用,不管是吹頭吹衣服吹鞋子或是交朋友,折疊起來沒多少空間也不重,不要省。真的不要省。
- 衛生棉跟曬衣勾繩:被劃掉就表示帶多了都是淚,前者鎮上的超市都有,不用特地背去了,佔空間又捨不得丟掉;後者是因為後來都直接用折疊衣架勾在上舖邊邊了,或庇護所的曬衣場了。
- 睡袋:看天氣購買暖度,也不要嫌麻煩就不帶,滿多庇護所只有床單的,除非你不怕床蟲也不怕冷。另外,因為睡袋濕掉或有蟲入侵會非常麻煩,所以我還有另外用一個垃圾袋把睡袋裝起來。結果證明這麼做是明智的,因為有幾天背包濕透但睡袋還是乾的(萬幸)。
- 凡士林/消炎鎮痛藥/肌肉鬆弛劑:凡士林主要塗在 xx 之 x,不是鐵軌之間,而是腳趾之間,減少摩擦就是減少水泡。我很幸運整趟都沒有起水泡,倒是有看到其他朝聖者水泡破裂襪子都血,嚇爛;非炎在康是美買的,本來想帶酸痛貼布,但聽說外國人很害怕那種味道,所以選了沒什麼味道的非炎,擦了之後效果還不錯;肌鬆弛劑是之前去復健科看診時獲得的,在伸展後還是沒救、足底筋膜炎又讓我痛到沒辦法走的時候來 1 粒,效果卓越。(對,即使有鞋墊,但連走 3 週後我還是發炎了)
- 大塑膠袋:主要是用來裝睡袋,或是住到比較不乾淨的庇護所時,把整個背包罩起來避免床蟲入侵。可以帶厚一點的,因為累的時候就容易躁,躁的時候就容易把東西扯破。
- sim 卡:比較了很多電信商的訊號涵蓋範圍、流量、天數及價格後,選擇了 vodafone 26 天 22G+15 天 16G。我的使用習慣是每天會滑/PO ig、臉書、通訊軟體,頂多 4 小時,不算手機重度使用者,加上許多庇護所都有 wifi,所以這樣的流量對我來說綽綽有餘。不確定自己網路使用量的話,iPhone 可以查,可以作為參考基準。
- 瑞士刀:防身或是開任何東西都很實用,可以帶著。包括開酒。
- 小密碼鎖:不管是庇護所或是之後在城市遊玩時住的背包客棧,置物櫃不一定有附鎖,就算有,有些也要付費,自備鎖最讚了,不要省。
- 日記:沒列但我懶得更新圖了。雖然佔空間又怕會濕掉,但滿不後悔,現在回去看當時的紀錄都覺得很有趣,回味無窮。
差不多了,有其他問題再留言問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