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情學校永遠不會教你,但卻對你的人生至關重要?」
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問題,「理財知識」無疑是其中之一。由於缺乏系統的理財與投資教育,許多人只能在財務的風暴中摸索前行,經歷無數的試錯和迷茫。
有些人透過在股市裡「繳學費」後,成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有些人在股市中奮力拼搏,享受著小蝦米挑戰大公司的刺激;而另一些人則擔心辛苦賺來的錢會白白浪費,因此選擇放棄投資,專注於即時享樂。
如果你正在猶豫或嘗試,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的。下面提到的這本書專門為那些對財務一無所知但渴望開始投資的人準備,幫助你從現在起邁出第一步!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這本書的作者 安德魯.哈藍雖然只是一名高中英語教師,收入並不算高,但他通過正確的理財觀念,成功積累了可觀的資產。
安德魯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即使在教育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理財知識的人,也能透過這本書,學習到實用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理財法則。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和圖表來呈現內容,力求讓每一位讀者都能輕鬆理解並運用這些理財原則。
文章開頭開宗明義地講到:「賺很多錢,過著有如波斯皇宮般奢華生活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錢人。」
許多人的高消費往往是無意識的,從找到一份工作、辦了人生中第一張信用卡開始。可能先是購買一支新手機,接著又覺得耳機也需要升級。隨後發現手錶、電腦等配件也應該更新,以免與新的手機搭配不一致。
「太多人分不清楚想要與需要,這樣的消費習慣會傷害自己的財務狀況。」事實上,中等收入的人如果希望越來越富有,就應避免這種消費誤區,因為這只是「看起來有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建立的是一種「我想要變有錢」的消費態度。這種態度並不是讓我們像可憐蟲般把錢死命存起來,而是要制定計劃、觀察自己的消費習慣,這樣才能有更多資金用於投資。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看到別人購買自己也想要的東西時。作者建議我們應該滿足於已擁有的事物,避免擴大消費欲望。
很多時候,我們看著別人購買昂貴的新奇玩意時,不妨想想他們是怎麼取得這些東西,多數人可能是用透支信用的方式購買。很多人之所以在快退休的年齡仍需要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不良的消費習慣。
學習像個真正的有錢人一樣花錢,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建立財富和擁有資產,不用活得像個貧民,卻能讓自己在未來過得更加輕鬆。
愛因斯坦說:「宇宙間最大的能量是複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蹟是複利。」
(圖一)每個月定期定額3000塊的報酬
複利的威力如此強大,但許多人卻未能及時把握。
起步越晚,你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就會越大。如果我們能將浪費在名車、高科技產品和信用卡費用上的錢省下來,投入到投資中,將能在股市中創造驚人的財富。
首先,掌握每個月的開銷與收入,將收入扣除支出後,得出每月可用於投資的金額。當每月薪水一到手,就應立即將這部分資金轉入投資項目。否則,你將永遠無法積累足夠的資金來執行預定的理財計劃。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將不再需要逐筆記錄每一筆花費,而是自然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樣,轉入投資帳戶的資金將不斷增加,距離財富自由也將更近一步。
-----------------------------------------------
若要說什麼能在投資的過程中,最大的發揮複利的效益,那不得不提到指數型基金了。
所謂的基金依照管理方式可以分成主動式和被動式。主動型基金是基金經理人為了打敗大盤而主動選擇買入的投資組合。而被動型基金就是指數型基金,其投資策略就是複製追蹤特定股市指數的報酬率,買入該指數的成分股。
(圖二)被動型基金與主動型基金差異
在這個章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瞭解到,大部分的主動型基金其實並不能為投資人帶來最佳的投資結果。反而會讓你的資金因為幾次投資策略的失利,以及高昂的管理費用,一點一點被吞噬殆盡。
連巴菲特都建議一般投資人買指數型基金
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例如牙醫,通常能為門外漢帶來許多幫助。但整體來說,人們從專業基金經理人那裡卻得不到什麼投資好處。持有股票的最好方法是投資指數型基金。-----華倫·巴菲特
投資主動型基金有什麼壞處?
總結關於主動型基金與被動型基金的比較可以看出,從歷史數據統計來看,主動型基金難以打敗被動型基金(不論多專業的團隊)。並且大部分的基金經理人或理財顧問和你有利益衝突,他們不希望你購買指數型基金,因為這樣少賺很多佣金。
投資聽起來很美好,對吧!事實上多數人常因為一時迷糊或是信錯了人,導致自己離原本的財務目標越來越遠。書中一再強調幾個投資路上盡量避免的錯誤行為。
首先,大部分的理財顧問(或者是理專)並沒有足夠的理財知識,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只是推銷人員,他們透過和顧客建立信任感,以此推銷他們主打的投資商品。
其次,基金經理人根本無法算準市場變化的時機點,並且同時所有的隱藏費用依然繼續產生,我們需要清楚的認知到主動型基金在多數情況都是輸給大盤的。
哈佛大學的捐贈基金經理人傑克·梅爾在2004年接受《彭博商業週刊》時也說到:
投資產業是個大騙局,每年的交易成本和收費都蒸發掉幾十億美元......大多數的人認為自己可以找到能戰勝大盤的基金經理人,但大多數都錯了。你應該持有指數型基金就好,不用懷疑。-----傑克·梅爾
「欸欸,有內線消息說某某股會漲到多少,要不要一起加入?」「朋友說那個投資商品利率20幾%,我已經買了多少,真的有賺到欸!」上述的話語,不知道有沒有在社群上或是朋友間流傳過?
作者舉了不少例子,其中一個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我們用特別的策略,在過去12個月創造了300%的報酬,趕快加入我們,跟你分享這個新的飆股!!」
這樣的廣告和群組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認真想想,如果這些人真的掌握了股市,他為甚麼還要花這麼多時間掛在電腦前敲鍵盤,就為了分享這個資訊給你?
《赫伯特金融文摘》是其中一個追蹤這些投資訊息的組織,發現在十年間的數據顯示,跟隨投資訊息的選股建議而打敗大盤指數的機率,不到7%。也就是說,跟隨這些訊息而下去投資的人,有93%的機率是輸給大盤的。如果投資人知道這個事實,這些投資訊息甚至群組,也許根本難以存在。
雖然這本書的作者強調投資指數型基金的重要,但是長期持有指數型基金難免會有些無聊,因此作者建議如果真的很想參與個股市場,可以將投資組合中的10%資金拿出來投資,並且投資股票務必注意幾件事。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正確掌握進出股市的機會,看似簡單,但股市非常不理性,常常出現短期震盪。大部分的市場變化是毫無邏輯的,一般人難以對股市的變動做出正確判斷。但卻經常做出高買低賣的各種操作。
以1982年到2005年的美國股市來看,年平均報酬率是10.6%,但是如果錯過股市表現最好的十個交易日,年平均報酬會從10.6%跌到8.1%;錯過表現最好的五十個交易日,那麼平均年報酬率則只剩1.8%。
因此,真正的有錢人會謹慎看待他們投資的事業,並且長期持有。因為投資一家公司的股票,就像參與一家公司的實際經營。
要判斷企業的好壞,必須知道他們究竟在做什麼事業。如果相信自己所選擇的企業,那麼在股價下跌時,不會過於恐慌,因為股價復甦的機會很高。並且在公司的運營脫離原本的主要業務時,可以及時脫手。
在買賣個股時,請保持頭腦清醒。長期來看,我們都不太可能打敗股市指數,但仍然有機會挖到寶,也許你可以享受這個過程。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大部分的投資者最終會輸給分散指數化的投資組合,不論何時都不要認為打敗市場是很容易的事,並且只能配置一部分的錢在個股上。
這本書其實還有很多細節的內容可以細聊,關於如何找出合理的股債配置,建立自己的退休計畫,或是如何透過技術面分析一家公司的好壞,這些內容都可以再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討論。
如果要說這本書傳達出來最重要的觀念,我認為是人們都應該把理財知識當成一門人生的重要學科。有很多人因為沒有正確觀念,無法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或者是在物質生活中花太多錢,投資也缺乏效率。
想確保自己的財務安全就必須不斷學習,避開越多財務陷阱,就能越快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