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1|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一如既往》


    老實講,我熱愛閱讀,偏偏財經類的書籍,總是很難引起我的興趣。連摩根﹒豪瑟的《一如既往》,一開始也不例外。我知道這本書佳評如潮,書腰上精闢的短語,十分引人入勝:關於財富、風險與幸福的底層邏輯。


    但是,就是沒有翻閱的動力。


    直到我在偶然的機會,將書本翻到背面,讀到這本書更深層的立論思維:「與其拼命預測不確定的事件,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去理解恆常的行為。無論投資或人生,都應該反其道而行:回頭看,而且視野要廣,專注在不曾改變的事物。」


    最後的這一句話,讓我想起自己的33號閘門,適時回顧過往,總是帶給我巨大的力量。我不禁回想,那些高低震盪的機遇,是否也存在著某些「恆常」?


    而真正鼓動我一讀的源頭,是瓦基採訪作者摩根﹒豪瑟的一段視頻(我將連結放在留言處)。瓦基提出了一個高水準的問題:「對你來說,『書籍』與『產品』之間有何不同?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共通之處?」因為作者曾說,自己寫作文章或書籍完全是為了自己,但是,書籍終究得面對商業市場,離不開行銷與包裝。


    So true,這也是我想知道的,迄今仍免不了心理拔河。創作很難跟任何人妥協,但難以擺脫市場與大眾的選擇。


    摩根﹒豪瑟的回答,援引Airbnb 創始人 Brian Chesky的理念『不要創造一千個人喜歡的產品,而是創造一百個人愛的產品。』:「也許我只是將這種想法推向了極端:『不要寫一百個人愛的書,而是寫一本反映自己靈魂的書。』我相信,如果我喜歡這些故事和想法,其他人也會喜歡。」


    「我認為這對所有藝術家都是真理,無論是音樂家還是作家,最好的作品總是源於自己的靈魂,因為你認為它是最好的,而不是試圖取悅他人。」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紅了眼眶。不敢相信這是財經作家的真實心聲。就這樣,抱持著強烈的心理共鳴,《一如既往》,成了我第一本入手的財經類書籍。


    全書篇幅精簡,翻譯流暢,細數金錢、歷史與人性的23個恆常守則,篇章各自獨立,卻又絕無冷場。看似財經的思維邏輯,其實亦適用於人生和職志管理,願把這些恆常,與正苦於變動的朋友們共享。


    特別是那些,跟我傾訴過創作多艱,懷疑世界根本不需要多一個作者;以及總是感覺他人遙遙領先,自己節節敗落的朋友們。希望以下的恆常定律,能幫助你穩定內在的韻律。


    ✴️ 本來就很困難:凡是值得追求的事物,都會伴隨些許痛苦,秘訣在於不要在意它會痛


    看完本屆奧運,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個立論。我曾替公司主持為期兩年的運動贊助計畫,看到選手光耀歸國的另一面,其艱困苦寒,遠超乎任何報導所描述。埋首操練數十年的付出,可能不敵意外的傷勢、賽場的運氣,還沒有真正嶄露頭角,便受制於運動員的巔峰已過,必須退役。


    值得追求的事物,都有其代價,這些代價,沒有標價,都是以壓力、不確定性、莫名被打壓、長期不斷自我懷疑…等形式來呈現。摩根﹒豪瑟說:「辨識自己應該忍受煩擾與荒謬到甚麼程度,以求在和睦共處的過程中脫穎而出,是一項獨特卻又被看輕的能力。」,如果不是因為四年一次的奧運,我們很難留意到莊智淵的堅持、郭婞純的拚搏、麟洋配的韌性、林郁婷的氣度。


    可是這些運動員沒有因此放棄,那兩年和各領域選手密切合作的過程,使我學習到一件事,所謂的心理素質,是接受輸贏,而非計較輸贏;辨識代價,並願意付出代價。無論有沒有機會站上頒獎台,他們沒有規避,不約而同選擇了最艱難的道路。


    同理,創作也是艱難的,就連我們熱愛的創作,也會有我們不喜歡的地方,忍受最適當程度的麻煩與痛苦,便是投身創作的代價。


    我無法確知這個世界需不需要更多的創作者,這件事情,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所以,只要先想清楚,對於創作,你所願意承受的閾限值在哪裡?然後,繼續寫下去。


    ✴️ 長期思維:長期做某件事,比大部分人想像的都還困難,所以長期獲利比許多人所認為的還要豐厚


    除了堅持,摩根﹒豪瑟將長期思維,應用在閱讀資訊的揀選上:「一年後我還會關心這件事嗎?十年後呢?八十年後呢?」,提醒讀者將關注焦點放在長久有用的資訊。


    而回歸內容創作者的身分,這條守則,也是很好的反思與提醒:我創作的內容,是短期吸睛、還是值得長期流傳的作品?


    這半年來,我大幅降低了貼文更新的頻率,主因是家庭和自己的狀況,需要我花更多時間來悉心打理。心態趨穩之後,當初開立粉專的初衷也更清晰,我不想順從與討好社群收視的慣性,也不再跟著後台觸及數據陰晴不定。


    我書寫自己的感悟、學習,儘管有時會很陰鬱,文章的長度,長到我懷疑認真看完的讀者,搞不好低於50人。但是,沒關係,這些都是我認為,即使過了一年、五年、十年,都能為低潮的朋友帶來振奮的「恆久資訊」。


    彷彿是應和我這樣的想法,最近,方格子通知我,有幾篇舊文登上了精選行列,也有新的平台與我接觸,希望能轉載我的文章給我從未預想過的族群。


    我好奇回顧那些在現下被廣傳的文章,都是我在開設粉專初期的作品,那時,每一篇後台的觸及人次,低得可憐。而今,我很開心,有數以萬計的朋友,因為這些文章的誘發,開啟了自己的人類圖實驗。


    如果,沒有長期寫到現在,我不會收獲這些心靈複利。


    ✴️ 比看起來困難,又不像看起來那麼有趣:糞肥灌溉的綠地,看起來總是比較綠


    有些初次因為簽書見面的朋友,會很驚訝地告訴我,「Landy妳看起來很陽光,口齒很流利,一點都不像妳文章中窮途潦倒的樣子。」其實,我跟摩根﹒豪瑟一樣,幼時受困於口吃。在中年心境最黯淡喪志的時候,我仍然處心積慮,使自己在外觀和應對上,與平時無異。


    這就是恆常不變的現實:人們精心妝點用以示人的樣貌,從外面來看,幾乎萬事萬物都會更美好。作者提醒,在你和別人比較職涯、事業與生活時,切記這一點。


    當我因為出書,接觸到檯面上光鮮亮麗的人物,才發現每一個人各有憂慮和焦心,和我一樣如履薄冰。摩根﹒豪瑟說得好:「你永遠不知道,別人隱藏了甚麼掙扎。當你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掙扎,卻看不見別人的掙扎,很容易認為自己沒有別人具備的某些能力與祕訣,然後覺得自己永遠做不到。」


    非也,每個人,都在和自己的困難奮鬥。絕大多數順風順水、生意盎然的事情,都比看起來更困難,本質也並不有趣。所以,在抱怨自己腳下有爛泥的同時,想想大家也都在各自的爛泥裡,同理大家各有困境,就會多些寬容,對他人,也對自己。


    而爛泥往往是滋養茁壯的必要化肥,把握爛泥中的洗禮,你會脫胎換骨,繁盛翠綠。我將過去困絆我許久的爛泥,寫成了一本書,在許多讀者眼裡,它們像黃金一樣動人,不是因為我文筆過人,我相信是因為其中的情景,讓讀者們重新賦予往事更寬廣的格局。然後,我們真正長成了一個光明磊落的大人。


    ✴️ 期望與現實:幸福的第一守則,是降低期望值


    我就是靠著「降低期望值」,走出中年泥濘。中年帶給我最大的打擊之一,是我再也感受不到幸福。在你想像得到的任何層面,我覺得自己被忽視、剝奪、丟棄。


    後來我體悟到的現實,摩根﹒豪瑟引用孟德斯鳩的名言,將其描述得更具體:「如果你只想要幸福,很容易就能實現;可是我們總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這件事永遠很難達成,因為我們會高估別人的幸福。」


    沒錯,幸福和財富、名氣一樣,都是相對的比較,而且多半是和周遭人們的狀況來比較,我們都難逃被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事物所牽動。


    摩根﹒豪瑟提醒,幸福和財富,是包含兩個項目的方程式,一項是你擁有的事物,另一項是期望與需求。兩邊同樣重要,特別是,許多時候,我們追求的,都不是實際上想要的東西,只是想讓期望與現實合而為一。


    這並不切實際,因為當外在主客觀條件改變,期望亦會跟著水漲船高。和全盤掌控外觀條件相較,我們更能操控和管理自己的期待值。


    所以,這篇超過三千字的心得感言,寫到這,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因為我知道,我「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支持我的家庭、熱愛閱讀的讀者,讓我書寫無虞,我再不「期待」一夕爆紅、步步高昇,天天永浴愛河。


    我感恩當下的擁有,試著全盤接受生命給予的遭遇。只是做了這個下修調整,真實的幸福感,天天都有實體進帳。再小的事情,都值得開心。例如,情人節我得到了一顆地瓜,我真的很感謝先生,記得我的飲食控制,又留意到我沒有吃飽,在家族聚會後,繞去路邊全聯,買來一顆地瓜。


    四十五歲的我,已不期待名包與鮮花(如果我想要,我可以買來送給自己),甘於當一個平凡的人,擁有一個平凡的興趣,用日復一日寫下的這些文字,使更多人明白,平凡,可以是變動之中,恆常存在的幸福感之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