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因可以幫我們養成好習慣,那有可能幫我們根除壞習慣嗎?Uri Gneezy 在他的著作《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中,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巧妙的誘因設計來幫助人們擺脫壞習慣,特別是戒菸這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可以有效地運用這些概念,對於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Gneezy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好習慣和壞習慣的形成機制是相似的,都源於不斷的「消費」行為。就像增加運動次數可以培養運動習慣一樣,減少某種行為也可以減少「行為庫存」,從而達到消除習慣的目的。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習慣的形成和消除。
以戒菸為例,美國每年約有五分之一的死亡與吸菸有關,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健康危害都是巨大的。儘管大多數吸菸者都知道吸菸的危害,並且有高達 70% 的人想要戒菸,但每年只有約 3% 的人能成功戒菸。為什麼戒菸如此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吸菸帶來的愉悅是即時的,而其負面影響則在遙遠的未來才會顯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們設計了各種誘因機制來幫助人們戒菸。2009 年,Kevin Volpp 和他的同事在一家跨國企業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將 878 名員工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只接收戒菸計畫的相關資訊,而誘因組除了資訊外,還會獲得金錢獎勵。
誘因組的設計相當精妙。員工必須通過生化測試才能獲得獎勵,完成戒菸計畫可得 100 美元,之後每保持 6 個月不吸菸可分別獲得 250 美元和 400 美元。這樣的獎勵機制考慮到了大多數人在戒菸初期最容易破戒的特點,通過逐步增加獎勵金額來鼓勵長期堅持。
結果令人振奮:有獎金激勵的組別在參與率、完成率和長期戒菸率上都明顯優於對照組。即使在獎勵結束後的 15 到 18 個月,誘因組的戒菸率仍然顯著高於對照組。儘管誘因組的長期戒菸率只有 9%,但考慮到對照組僅為 3.6%,這個結果仍然相當成功。
除了一般的戒菸計畫,研究者還特別關注了孕婦戒菸這個特殊群體。2012 年,Stephen Higgins 領導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以商品禮券為誘因的實驗。他們將 58 名懷孕婦女分為兩組:一組無條件獲得禮券,另一組則需要通過生化檢測確認戒菸才能獲得禮券。
這個實驗的設計非常巧妙。檢測頻率從每天一次逐漸延長到兩週一次,而禮券金額則從 6.25 美元開始,每次通過檢測就增加 1.25 美元,最高可達 45 美元。如果某次檢測未通過,禮券金額會降回起始水平,但連續兩次通過後又會恢復。這種設計既獎勵持續戒菸,也給予失敗者改正的機會。
結果顯示,有條件禮券組的效果遠優於無條件組。在孕期結束時,有條件組的 7 天戒菸率達到 37%,而無條件組僅為 9%。更令人驚喜的是,這種效果在產後仍然持續,甚至在獎勵停止 12 週後,有條件組的戒菸率仍保持在 27%。
除了外部激勵,研究者還探討了自願承諾機制的效果。2010 年,Xavier Giné、Dean Karlan 和 Jonathan Zinman 在菲律賓進行了一項研究,測試自願承諾是否能幫助吸菸者戒菸。他們將兩千名吸菸的銀行員工分為兩組:一組只收到戒菸提示卡,另一組可以選擇簽署一份戒菸承諾約定。
這個承諾約定的設計頗具創意:參與者每週向銀行員工繳納自行訂定金額的押金,6 個月後如果通過尿液檢測就能全額取回,否則押金將捐給慈善機構。這種設計不僅施加了持續的金錢壓力,還利用了自我訊號和社會訊號的力量。違反約定不僅會損失押金,還會向自己和同事傳達缺乏決心的訊號,從而保護參與者的自我形象和社會形象。
儘管只有 11% 的人選擇簽署約定,但他們承諾的押金金額相當可觀,平均達到月薪的 20%。結果顯示,這種自願承諾機制確實有效:在 6 個月約定期結束時,立約組的戒菸成功率比對照組高 3.3% 至 5.8%,這種效果甚至在 12 個月後仍然顯著。
通過巧妙設計的財務誘因、自願承諾機制以及利用社會訊號的力量,我們確實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效地戒除壞習慣。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戒菸,也可以推廣到其他健康行為的改善上。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真正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需要綜合考慮個體差異、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