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使用threads後,我發現「讀書犯法嗎」這句話變成了一句流行語。有時候看到很奇葩的文章我也會不禁這樣想,就好像現在多數人熱衷於活躍於社群的生活,卻極度缺乏媒體素養。搶著發文而非先行驗證已經是一種反射性動作。
也許正因為這樣,當問題牽涉到攸關國家這種更廣幅的層級時,認知作戰這個議題就顯得更為重要。讀這本的契機也很簡單,經過疫情、總統大選,這些近期的事件都說明認知戰就切身發生在你我身邊。知道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也是情勢所逼。
本書定位明顯就是為大眾書寫,用一問一答的篇幅整理五十多個問題,直白清楚的內容,還有概念介紹搭上實際舉例,平易近人的寫法都是為了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作為一本科普何為認知作戰的書籍表現十分不錯。
根據內容,我整理出三大部分,分別是:什麼是認知作戰、認知作戰在台發展脈絡、止損認知作戰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以理解為,認知作戰是國與國之間資訊戰的一環。藉由策劃輿論針對目標國家的重大議題發布意圖誤導他人的論述。以削弱敵方民心與軍隊士氣為最終目的。通常會混合其他議題使人混淆,議題範圍包含經濟、軍事、資訊、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認知戰的目的不是傳達錯誤的資訊,而是在傳達之後,整體社會開始產生內部的不信任,最後使公眾對社會議題感到冷漠。
這樣攻擊方一旦在發動熱戰(軍事攻擊)時,不需要耗費太多成本就能夠成功攻佔目標。
書裡提到三種認知戰的種類,分別是:資訊流(直接訊息操控)、金流(間接投資)、人流(意識形態操弄)。
資訊流會從農場網站、社群平台散佈錯誤消息,影響範圍廣,但往往也是民眾目前最容易接觸到的層面;金流會是中國透過投資使平台主播發表爭議言論,或是有些台籍藝人會在微博上發表「台灣必將回歸祖國的懷抱,中國終將實現完全統一」等爭議內容;人流意指以聊天群組建立意識形態市場,吸引擁護中國統一台灣的支持者對外以行動推動兩岸統一。
常見於我們生活的就屬上述提到的資訊流,像在FB上出現的假帳號,他們會在各大社團發布內容相似的內容。最好分辨的方式有二:1)一篇文章在發布後沒幾分鐘就會出現不正常數字的分享量,或是透過搜尋關鍵語句就會找到諸多相同的複製文章;2)假帳號的照片會以盜圖為主,以圖搜圖通常會找到原始用途。
自1949年國民政府執政後,中國政府採用「地面型」統戰,從地方議員、立委開始接觸,間接/直接影響組成國會支持傾中政策制定。2008年,中國開始投資台灣媒體,尤其知名的旺旺集團旗下三中(中天、中視、中時)很明顯地在播報新聞時會站在有利中國的視角。直至2014年進入網路世代,那時也是FB使用最為熱門的時期。農場文章大量舉進fb、ptt,連帶後來的youtube也會將傾中內容灌入,影響視聽。近期則是中國自己的短影音軟體tiktok及小紅書無孔不入地穿插於滑手機時一般民眾所能接觸到的消息。接下來中國可能會展開更難以辨識的手法包裝資訊,例如透過AI生產文章,重複生成概念相同的文章;透過後台排定發文時間更新,讓使用者感覺不到不同發文者間的關聯,也就不會質疑內容是否有刻意操作之嫌。
回顧發展的脈絡後,簡單分享幾個大家印象深刻的認知作戰舉例:
比如利用ai造假蔡英文講了一段有失總統身份的影片,去提升假消息的可性度與聳動程度。或是製作一些標與聳動的圖卡,透過經營者分散在柬埔寨、中國、馬來西亞的粉專分享,再由定位不明的fb帳號去分享到地方性社團,甚至是封閉型社群(line)。到這一關卡往往是最難闢謠環節,畢竟群組裡通常都是互相信任的同溫層,比較難以質疑收到的訊息有可能為假。
>>認知戰攻擊的要點就是要讓民眾不相信媒體<<
斬斷與其他資訊的來源,當你拿到的資訊愈獨特時,你就會覺得自己懂得比別人多。陰謀論者就是要把人帶到特定的網站或消息來源,形塑此認知。
既然如此,如何發現自己已經成為認知戰受害者?
總結書中內容,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自我察覺,時時刻刻抱持查證心態確認內容是否為真,這聽起來有點累人,但無法抵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身在這個世代,就要懂得適應的生存法則。
雖然整理的重點不少,也不足以到本書份量的一半,但有個重點希望各位都可以學習:
第一步:了解我在和誰說話>個人背景、關係、獲得資訊的辦法
第二步:判斷語境:這段對話是發生在什麼情境中?>線上、實體
第三步:衡量資訊內容:這些資訊會造成什麼影響?需要回應嗎?怎麼回應?
第四步:思考對話目標:我想要達成什麼結果?>指出錯誤、延續對話、維護關係
第五步:思考應對方式:我可以怎麼回應?該怎麼延續對話?
啟動上述方式時,應先考量與對方的「信用存款」是否足夠支持開啟一段對話。
累積足夠信任後就等於有足夠安全感的對話,就算抱持不同意見也能夠維持不撕破臉的情況下提出質疑,讓關係及對話都能延續下去。
總結來看,理解認知作戰的必要性是因為,它的最終目的是有意為之消滅另一個國家實體(p.67)。那與立場不同,召集、散播支持你立場的文章用意不同,我們生在一個言論自由被保護的國家,本就持有交換意見的自由。但當這份權利被惡意使用,甚至危害到我們的安危時,閱讀本書的立即性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