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打台灣不如騙台灣》台灣民主實驗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自從開始使用threads後,我發現「讀書犯法嗎」這句話變成了一句流行語。有時候看到很奇葩的文章我也會不禁這樣想,就好像現在多數人熱衷於活躍於社群的生活,卻極度缺乏媒體素養。搶著發文而非先行驗證已經是一種反射性動作。


也許正因為這樣,當問題牽涉到攸關國家這種更廣幅的層級時,認知作戰這個議題就顯得更為重要。讀這本的契機也很簡單,經過疫情、總統大選,這些近期的事件都說明認知戰就切身發生在你我身邊。知道關於這方面的知識也是情勢所逼。


本書定位明顯就是為大眾書寫,用一問一答的篇幅整理五十多個問題,直白清楚的內容,還有概念介紹搭上實際舉例,平易近人的寫法都是為了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作為一本科普何為認知作戰的書籍表現十分不錯。


根據內容,我整理出三大部分,分別是:什麼是認知作戰、認知作戰在台發展脈絡、止損認知作戰帶來的負面影響。


what|什麼是認知作戰

可以理解為,認知作戰是國與國之間資訊戰的一環。藉由策劃輿論針對目標國家的重大議題發布意圖誤導他人的論述。以削弱敵方民心與軍隊士氣為最終目的。通常會混合其他議題使人混淆,議題範圍包含經濟、軍事、資訊、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認知戰的目的不是傳達錯誤的資訊,而是在傳達之後,整體社會開始產生內部的不信任,最後使公眾對社會議題感到冷漠。

這樣攻擊方一旦在發動熱戰(軍事攻擊)時,不需要耗費太多成本就能夠成功攻佔目標。


書裡提到三種認知戰的種類,分別是:資訊流(直接訊息操控)、金流(間接投資)、人流(意識形態操弄)。

資訊流會從農場網站、社群平台散佈錯誤消息,影響範圍廣,但往往也是民眾目前最容易接觸到的層面;金流會是中國透過投資使平台主播發表爭議言論,或是有些台籍藝人會在微博上發表「台灣必將回歸祖國的懷抱,中國終將實現完全統一」等爭議內容;人流意指以聊天群組建立意識形態市場,吸引擁護中國統一台灣的支持者對外以行動推動兩岸統一。


常見於我們生活的就屬上述提到的資訊流,像在FB上出現的假帳號,他們會在各大社團發布內容相似的內容。最好分辨的方式有二:1)一篇文章在發布後沒幾分鐘就會出現不正常數字的分享量,或是透過搜尋關鍵語句就會找到諸多相同的複製文章;2)假帳號的照片會以盜圖為主,以圖搜圖通常會找到原始用途。



how|認知作戰如何在台灣展開?

自1949年國民政府執政後,中國政府採用「地面型」統戰,從地方議員、立委開始接觸,間接/直接影響組成國會支持傾中政策制定。2008年,中國開始投資台灣媒體,尤其知名的旺旺集團旗下三中(中天、中視、中時)很明顯地在播報新聞時會站在有利中國的視角。直至2014年進入網路世代,那時也是FB使用最為熱門的時期。農場文章大量舉進fb、ptt,連帶後來的youtube也會將傾中內容灌入,影響視聽。近期則是中國自己的短影音軟體tiktok及小紅書無孔不入地穿插於滑手機時一般民眾所能接觸到的消息。接下來中國可能會展開更難以辨識的手法包裝資訊,例如透過AI生產文章,重複生成概念相同的文章;透過後台排定發文時間更新,讓使用者感覺不到不同發文者間的關聯,也就不會質疑內容是否有刻意操作之嫌。


回顧發展的脈絡後,簡單分享幾個大家印象深刻的認知作戰舉例:

比如利用ai造假蔡英文講了一段有失總統身份的影片,去提升假消息的可性度與聳動程度。或是製作一些標與聳動的圖卡,透過經營者分散在柬埔寨、中國、馬來西亞的粉專分享,再由定位不明的fb帳號去分享到地方性社團,甚至是封閉型社群(line)。到這一關卡往往是最難闢謠環節,畢竟群組裡通常都是互相信任的同溫層,比較難以質疑收到的訊息有可能為假。


>>認知戰攻擊的要點就是要讓民眾不相信媒體<<

斬斷與其他資訊的來源,當你拿到的資訊愈獨特時,你就會覺得自己懂得比別人多。陰謀論者就是要把人帶到特定的網站或消息來源,形塑此認知。


既然如此,如何發現自己已經成為認知戰受害者?

總結書中內容,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自我察覺,時時刻刻抱持查證心態確認內容是否為真,這聽起來有點累人,但無法抵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身在這個世代,就要懂得適應的生存法則。



雖然整理的重點不少,也不足以到本書份量的一半,但有個重點希望各位都可以學習:


how to do|對話千層派

第一步:了解我在和誰說話>個人背景、關係、獲得資訊的辦法

第二步:判斷語境:這段對話是發生在什麼情境中?>線上、實體

第三步:衡量資訊內容:這些資訊會造成什麼影響?需要回應嗎?怎麼回應?

第四步:思考對話目標:我想要達成什麼結果?>指出錯誤、延續對話、維護關係

第五步:思考應對方式:我可以怎麼回應?該怎麼延續對話?


啟動上述方式時,應先考量與對方的「信用存款」是否足夠支持開啟一段對話。

累積足夠信任後就等於有足夠安全感的對話,就算抱持不同意見也能夠維持不撕破臉的情況下提出質疑,讓關係及對話都能延續下去。



總結來看,理解認知作戰的必要性是因為,它的最終目的是有意為之消滅另一個國家實體(p.67)。那與立場不同,召集、散播支持你立場的文章用意不同,我們生在一個言論自由被保護的國家,本就持有交換意見的自由。但當這份權利被惡意使用,甚至危害到我們的安危時,閱讀本書的立即性就誕生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5會員
181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現今網路資訊中使用引人注目的標題,吸引讀者的心理和方法。標題經常使用誇大的效果來吸引讀者產生好奇心,因而點閱。然而,這些標題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讀者需要保持冷靜的思緒,以避免誤導。請給小編一個喜歡,或者打賞稿費贊助,讓我們更有動力創作更多的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現今網路資訊中使用引人注目的標題,吸引讀者的心理和方法。標題經常使用誇大的效果來吸引讀者產生好奇心,因而點閱。然而,這些標題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讀者需要保持冷靜的思緒,以避免誤導。請給小編一個喜歡,或者打賞稿費贊助,讓我們更有動力創作更多的內容。
Thumbnail
天下、遠見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平臺,更是大家學習的寶庫,但這次的哈佛商業評論的焦點企劃網紅行銷戰不太建議買早上用了吃兩顆茶葉蛋的一點零碎的時間,把昨天到蔦屋書店場勘買的雜誌大略看了一下。個人覺得有用的重點如下:(部分摘錄自雜誌)「你不能否認了,網路是已經是我們的另外ㄧ個生活的世界。」
Thumbnail
天下、遠見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平臺,更是大家學習的寶庫,但這次的哈佛商業評論的焦點企劃網紅行銷戰不太建議買早上用了吃兩顆茶葉蛋的一點零碎的時間,把昨天到蔦屋書店場勘買的雜誌大略看了一下。個人覺得有用的重點如下:(部分摘錄自雜誌)「你不能否認了,網路是已經是我們的另外ㄧ個生活的世界。」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閱讀對於身份認同和知識累積的影響,作者分享了閱讀對於改變自己想法、克服知識焦慮、拓展觀點的重要性。同時,部落格也作為知識內化和分享心得的方式,對讀者提供更有方向的閱讀建議。作者以自己閱讀的心得作為開始,並歡迎對於閱讀、學習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和分享。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要把「認識」化為「行動」,還有好大一段路要走。閱讀與實踐,著實沒有想像中來得輕鬆、簡單。
Thumbnail
要把「認識」化為「行動」,還有好大一段路要走。閱讀與實踐,著實沒有想像中來得輕鬆、簡單。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閱讀的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從一個抖音影片引起的思考展開,作者和男友對於觀念的應用和作者意圖有不同看法,反映了個人閱讀時的思維取向。同時,文章還提到了閱讀對作者和講者本意的不同關注點,最後還以動漫例證差異。閱讀日常和閱讀素養、自我探索等相關關鍵詞彰顯了文章聚焦的主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閱讀的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從一個抖音影片引起的思考展開,作者和男友對於觀念的應用和作者意圖有不同看法,反映了個人閱讀時的思維取向。同時,文章還提到了閱讀對作者和講者本意的不同關注點,最後還以動漫例證差異。閱讀日常和閱讀素養、自我探索等相關關鍵詞彰顯了文章聚焦的主題。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