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唐世界-傳八之殷開山】


殷開山,名嶠。南人出身。

要來大倒帶了,隋唐名臣主要都是北人,奇行種不能不回顧。

他們這支,是史上出名的「陳郡殷氏」。對三國你根本不認識姓殷的。

陳郡殷氏的出名,起於跟東晉北伐大臣「桓溫」分庭抗禮的「殷浩」。一上來就這麼屌的原因,自古以來往往只有一個。任何一個王朝,無不是依靠著前朝望族或開國功臣而立,異軍突起者,唯外戚而已。

殷家在東晉不是外戚,但提拔殷浩的就是外戚庾氏。正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世族。

東晉不是桓溫跟殷浩對立而已,基本上桓氏巨大到無以倫比,導致司馬家、庾家、殷家聯合起來都鬥不過他們,最終東晉為桓玄所篡。

欸對,你一定知道東晉沒有直接死去,被劉裕穢土轉生了,然後才禪讓出個南朝之始宋。這樣應該就看得懂了吧?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劉裕一介小軍官出身,就算再能打,拯救東晉,也並不能就此保證他的權力與地位。

更別說滅桓氏之後,劉裕還得鬥倒司馬家。

頗具威能,但跟司馬家到底沒那麼緊密相連的陳郡殷氏,成為劉裕的新盟友,那就是合情合理又合乎邏輯的事。

基本上,東晉時就大戶,又攀上了劉裕,殷家自然而然就成了南朝世族而不衰。

畢竟南朝跟北朝的武力政權切換不同,主要還是靠政變。世族往哪倒,風就往哪兒吹,這是沒有寫反的。

開山的阿公叫做殷不害,算是南史上殷家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活躍於梁陳之間。殷庾聯合,到梁武帝蕭衍時仍然非常有效。但蕭衍何許人?南北朝數百年來最成功的集權皇帝。殷不害的記事上,蕭衍就明顯「離間」了兩家。

當西梁給北周「收復」後,殷不害因為身居要職,帶著兒子殷僧首前往長安,封到儀同三司那麼高。不久,陳朝建了起來,跟北周交好,並且希望北周送還他們的南朝大臣。

於是殷不害又回去了。

所以殷開山傳這樣寫:「陳司農卿不害孫也。其先本居陳郡,陳亡,徙關中。父僧首,隋秘書丞,有名於世。」

你不去順根本不會知道,開山一家人從來沒住過陳郡。

事實上,當時殷僧首就留在關中爽。後來陳亡,殷不害其實就又要去投靠兒子,只是在半路上就過世啦。

這邊特別可以注意的是,返回南陳朝的眾大臣中,有一個給北周扣留了:文學方面比較擅長的庾信。其實當年蕭衍離間兩家時說的就是,庾家文學強,殷家政務行,政務應該給殷不害來匯報。

為啥說這個呢?因為殷僧首在北朝沒留下什麼記錄,一個是那秘書丞,另一個就是「秦王司馬殷僧首撰《古今箴銘集》十四卷」。

更有趣的是,要知道大隋秦王楊俊,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甚至自己想要出家那種。我都懷疑殷僧首不是本名,是他跟隨楊俊之後改的呢。(一說南朝殷家為天師道世家)

不過你知道,跟上楊俊也是挺不壞的,畢竟楊堅的五個兒子就是「建彼維城」,大家都涉入了皇位爭奪。其中秦王楊俊算是最平安的那支,另外三個都是廢庶死。一直到大唐建立,唯一存活的隋帝楊浩,就是楊俊的兒子。

欸我每次看到這段都不知道大家在臭李世民什麼的……楊廣沒比較好啊。果然是不能當好人,想當好人大家就專抓你壞。楊廣一世臭名就沒人檢討他了。

總之,這種種都讓我感受到殷不害之子堅強的求生意志。

甚至,他也要兒子殷開山好好當個文人,別涉入軍政之爭。

「嶠少以學行見稱,尤工尺牘。」

不過錐子放進口袋還是會掉出來:殷開山的爸爸儀同三司,他自己又能讀書,就跟劉文靜差不多,當上了個太原郡裡的縣長。這一當,也顯露出了他在政務方面的長才。

本傳上完全沒有說明,殷開山是誰拉進李唐的太原起義軍,也沒有他跟誰親近的標記。不過既然我已經開了「勢力掮客」這個符號,那這就不是問題了。

殷開山,就是李淵得以接觸說服關中甚至各地南人的中間人。

所以他跟唐儉、長孫順德、劉弘基一樣,在「太宗為渭北道元帥」時,轉調至先入關中的「招慰部隊」。

平京城後,封陳郡公那也是套路操作,不必再提。

殷開山短短的傳記中,最重要的,我認為就是與西秦霸王薛舉的一戰。

這邊跟劉文靜傳大致重複,主要先說李世民當時身體不舒服,可以討論戰術但不能領兵作戰。就是沒像拿破崙那樣誠實講痔瘡發作。

李世民的指示本來是,不要打,耗糧耗死西秦軍再出手。

劉文靜傳寫得更白:等我(李世民)身體康復,我再出手收拾西秦軍。

殷開山就跟劉文靜說,老闆怕你不會打仗(劉文靜之前才在跟屈突通之戰中翻車,靠段志玄救場的),所以才叫你不要出手。其實有機會就該打了。

雙方僵持一陣子後,殷開山又表示,出擊的機會到了,讓我上吧。然後就大敗啦。

真正的重點是,殷開山在這裡寫明,用掉了免死金牌(形容詞,當時多是鐵牌)。

「嶠坐減死除名,後從平薛仁杲,復其爵位。」

李淵有給「太原元謀立功」特赦令

李世民、裴寂、劉文靜恕二死。

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柴紹、唐儉、殷開山、劉世龍、劉政會、趙文恪、武士彠、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許世緒各免一死。

李淵時期,大家常常敗了還可以再打,多少跟這件事有關。

這也可以很好還原出太原起義的組織,先不算武士彠。晉陽宮,代人,關中劉氏,李淵娘家與女婿,隴西李氏,關中南人,太原鷹揚府a.k.a朝廷直屬部隊。

那個渾然天成互為因果的感覺,就好像諸葛亮跟劉備說,荊州跟益州就是為了讓你爭霸天下而存在的一樣。

即使殷開山出過這麼大包,李淵還是在隔年封他為陜東道大行臺兵部尚書,又遷吏部尚書。

終於來到六部尚書了?沒,這邊的重點是「行臺」。

行臺始見於曹魏司馬昭時期,原本主要是「當尚書令在外時,使政務不致偏廢」的機構。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曹操出征也是找個代理耶大哥。

就像常說的,很多中文古名詞的意義,在鮮卑拓跋氏的手上發生變化。啊他們就看不懂漢人在寫什麼鬼,跟我們現代人一樣嘛。

北魏時期,行臺一開始變成有點像「陪都」的意思,讓皇帝走到那裡,就可以展開領域辦公。背後的帝權與地方勢力傾軋自己想想就好。

會這樣改變,基本上就是西晉末期,正統的皇帝被擒了,各方軍閥自立行臺表示,中央政府在我這裡。慢慢的,就開始產生「屬國尚書省」的味道。不再是皇帝要去要長駐的地方,而是皇帝不去,有大規模自治權的地方。

我想某方面來說,你可以把行臺當作州牧逐漸式微,節度使尚未成形之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軍閥」名詞。

而到了隋文帝楊堅手上,就是「去掉行臺這個職務」,「保留行臺這個機構」。主要以行臺尚書令來總領。

殷開山擔任的,是令下六尚書之一。而當時的朝廷尚書令兼領陜東道大行臺的人,就是李世民。

沒記錯的話,杜如晦他們這種李世民親信,都只能在行臺擔任比較低階的郎官。殷開山的職務,當然是李淵分配的。

只是換成你,你要幫李淵監督李世民,還是幫李世民建功立業?

可別忘了,殷開山的免死金牌已經用掉了。

「從太宗討平王世充,以功進爵鄖國公。復從征劉黑闥,道病卒。太宗親臨喪,哭之甚慟,贈陜東道大行臺右僕射。」

殷開山明顯做出了選擇。雖然他那麼早就過世了,李世民還是讓他「配饗高祖廟庭」,更名列凌煙閣第十三。

而殷開山的弟弟與其子孫,則繼續發揮著文學上的專才,活躍到武則天時期。

陳郡殷家,學得很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