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感到壓力時,許多人會不自覺地開始吃更多的零食,或是反覆選擇某些特定食物,尤其是在晚上睡覺前還沒睡著這段時間,更容易無法克制自己而多吃、然後就變胖。

這可能與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有關。最近的研究表明,壓力不僅影響我們的情緒,還會改變我們的飲食行為。壓力會造成我們要吃更多食物、吃更多不健康的零食,才能讓多巴胺系統得到滿足。
這些行為的改變可能,在早期階段就反映出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獎勵系統受到了壓力的影響。而這些長期影響如果持續下去,可能會演變成越來越嚴重的精神疾患。
所以,反過來說,就是當我們察覺因為壓力而多吃、變胖時,這就是個警訊,提醒我們壓力太大了,應該要減少壓力、或尋求紓壓的方法。
最近有個研究,研究者以三種不同的壓力源影響小老鼠的進食行為,試著討論不同的壓力,會如何改變飲食習慣。
三種壓力模型
研究中使用了三種壓力模型來模擬人類可能經歷的不同類型的壓力:社會隔離、間歇性高脂飲食、以及身體束縛。這些壓力源分別代表了「社交壓力」、「飲食壓力」和「身體壓力」。
- 社會隔離:
社會隔離被用來模擬社交壓力。實驗中,小老鼠被單獨飼養一週。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小老鼠的體重沒有明顯變化,但它們的進食行為發生了改變,表現出對特定飼料位置的「固著性進食」,即它們傾向於反覆選擇某一個飼料容器,顯示出異常的進食模式。 - 間歇性高脂飲食:
間歇性高脂飲食模型主要用來研究飲食壓力對進食行為的影響。在這種模型中,小老鼠每隔一天僅有兩小時可以進食高脂食物。這種飲食方式常常誘發類似暴飲暴食的行為。研究發現,這組小鼠的進食量顯著增加,並且它們也表現出對特定飼料的固著性進食行為。然而,儘管進食量增加,這些小鼠的體重並未出現明顯變化,這表明壓力可能改變了進食模式,但不一定影響體重。 - 身體束縛:
身體束縛模型用來模擬身體壓力。實驗中,小老鼠每天被固定兩小時,連續五天。與間歇性高脂飲食組類似,這組小老鼠也表現出固著性進食行為,但與此同時,這些小老鼠的總進食量有所減少,體重也顯著下降。這表明,不同類型的壓力可能會對進食行為和代謝產生不同的影響。
固著性進食與多巴胺系統的關聯
這群學者做了另一個研究,看看壓力如何影響小鼠的大腦獎勵系統中的多巴胺釋放。
在正常情況下,進食會引發伏隔核中的多巴胺釋放,這種釋放會隨著進食行為而增加。然而,研究發現,當小老鼠處於壓力狀態下時,這種多巴胺的釋放反應會顯著減弱,甚至完全消失。這意味著壓力可能會抑制大腦的正常獎勵反應,進而導致進食行為的異常。
有趣的是,當研究人員向小老鼠的伏隔核注射多巴胺時,這些小老鼠的進食行為回復正常,固著性進食行為得以消除。這進一步證實了多巴胺系統在壓力引發的進食行為改變中的關鍵作用。
但小老鼠沒有變胖
這研究裡的小老鼠會因為壓力改變進食行為,但沒有變胖。可是人類如果因為壓力改變進食行為,卻很容易變胖。
差別在哪裡?或許,這是因為現代人類有太多「不健康飲食」了。我們遇到壓力時,可能會吃泡麵、吃餅乾、吃零食,有許多高糖份、高脂肪的便宜食物,所以一發不可收拾,需要高單位的「不健康飲食」才能滿足已經失衡的多巴胺。
所以,人類會需要更高的意志力,來克制想要享受食物的衝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