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與60歲,人類快速老化的兩個時間點

44歲與60歲,人類快速老化的兩個時間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這一篇重要研究,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

raw-image

研究人員追蹤108人好幾年,記錄他們的RNA、蛋白質、微生物組等分子的老化狀態,蒐集各部位微生物,以及關於代謝與脂質組成的各種數據。

結果發現,從基因與蛋白質的層次來說,人類並不是「慢慢老化」,而是在某個時間點,老化速度就會突然加劇,往下降一大段。

也就是說,老化的線圖會有兩個波峰,一個大約是44歲,一個大約是60歲。

科學上來說,「人到中年」,大概是44歲以後,代謝咖啡、酒精的能力開始下滑,脂質代謝變慢,脂肪容易堆積。「人到老年」則是60歲開始,免疫調節功能衰退,碳水化合物代謝能力變差,心血管功能加速惡化,然後肌少症漸漸出現。

這兩個變化,蛋白質都有參與。蛋白質負責將組織連結在一起,皮膚、肌肉、心血管加速變化,腎臟問題與糖尿病快速增加。

研究者做了許多不同模組的細胞層次功能分析,發現許多功能的下滑,都集中在44與60歲的兩個波峰。比如咖啡因的代謝能力,在44歲第一次下降,到60歲又再一次下降。

這樣的概念提醒我們:人要服老,年紀到了,就一定會有些身體變化。

這數字告訴我們的是:44歲之後,一定要加強足夠運動量的有氧運動。60歲之後,重量訓練更加重要。

之前我讀過的一些資料,也都提醒「運動要趁早」,不要等到60歲退休了才想要運動。不管工作多忙,44歲以前就要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才能減緩44歲這波老化的負面影響。

台灣老人不太有重訓的概念,其實對老人來說,重訓比慢跑還重要。許多老人因為脊椎、膝蓋問題,不太能跑步了,但這時依舊可以重訓。

40歲以後盡量少做需要熬夜、輪值班的工作,因為你的身體、大腦將會開始大不如前。

60歲以後要避免大量喝酒、太晚回家的社交,因為你的身體與大腦會漸漸受不了。

因為我們現在活得久,60歲之後通常還有十幾年壽命,所以更要注意能不能過個健康的晚年。

如果不缺錢,60歲以後就不要做壓力太大的工作了,除非這是你的興趣,那又另當別論。

這類老化波峰,過去也有類似研究。60歲跟75歲差不多是共識,這研究因為沒有75歲以上個案,所以無法驗證75歲的波峰。40歲前後的波峰,不同研究有不同結果,所以我們也可以記住40歲這年紀,就是第一階段老化的開始。

或許,人生到了一個階段,就是要「服老」、「認命」、「多運動」。多多運動,讓自己的「健康老年」能久一點,多享受現在高科技的生活,網路交友、加入社群、多一些人的互動,你就是人生的勝利者。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2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最近有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人們是否有可能在不運動的情況下維持健康? 如果沒有很正式的運動習慣,如每星期都去健身房、或在戶外慢跑50分鐘,但又想稍稍「動一動」,改善未來身體健康、強化心血管功能......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最近有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人們是否有可能在不運動的情況下維持健康? 如果沒有很正式的運動習慣,如每星期都去健身房、或在戶外慢跑50分鐘,但又想稍稍「動一動」,改善未來身體健康、強化心血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