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剛結束,來鬼扯一下。
大家都怕鬼怪。精確一點來說,是多數人害怕所謂的鬼怪且幾乎普世皆然。有此一說,鬼怪等一般稱為超自然力量是古代人對大自然的敬重與畏懼而衍生出的代稱,透過各種故事與傳說傳承這些說法。隨著教育普及,愈來愈少人相信鬼怪,但還是會因為流傳下來的故事而害怕。
至於為什麼會怕?我們害怕不了解的東西,但多數人其實只是聽過鬼怪的說法而未曾遇到過,當然沒有機會了解;而無法以科學檢驗的東西也沒有理解的機會。但換個方式講,根據傳統定義,鬼是死掉的人,只是你剛好不知道祂,而你家的祖先對別人來說也是鬼。就像那些不認識看起來兇兇的陌生人,會怕一下好像也不是太奇怪?
在各國的故事中,鬼和人一樣有好有壞,好多壞少,只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壞鬼的故事會比較有名,又或是可恨之鬼必有可憐之處,好人被害成了厲鬼…說來說去還是人的問題啊,而見到人的機會遠大於見鬼的機會,我們聽鬼故事講鬼故事究竟是為了敬畏天地,為了嚇人、感人,還是從中學習人性?
最近才發現小時候讀的宋定伯賣鬼的故事被收錄在國中課本,看大家的解讀多是稱讚宋定伯的機智,但總覺得好像應該讓學生以受害鬼的角度思考,遇到陌生人攀談時應保持戒心,這樣對學生可能更有幫助?
--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數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瞭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爲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於時石崇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