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鷲獸(古希臘語:γρύφων)是一種流行於西亞到地中海一帶的傳說生物,也稱「格里芬」、「鷹頭獅」、「鷹獅」、「獅身鷹」、「獅身鷹首獸」、「鷲頭飛獅」、「獅鳥」。牠擁有獅子的身體及鷹的頭、喙和翅膀。因為獅子和鷹分別稱雄於陸地和天空,鷹頭獅被視為強大、尊貴的象徵。
最早對獅鷲的描繪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古埃及與古波斯藝術。在失傳的斯基泰人古詩《獨目人 》中,獅鷲像老鷹一樣築巢、產卵,居住在從現代烏克蘭延伸至中亞的斯基泰草原中,在那裏金子和寶石的儲量非常豐富,牠負責看管金礦和暗藏的珍寶。當陌生人靠近準備搜集寶石時,獅鷲會撲上前去把他們撕成碎片,由於這些人常常騎著馬前來,因此獅鷲見到馬時也同樣會展開攻擊,獅鷲和馬的世仇即是由此而來。斯基泰人使用了在這個區域發現的巨型石化骨頭作為獅鷲存在的證明,從而使外人不敢前去採集金子和寶石。
獅鷲最初的形象起源於兩河流域文明。在美素不達米亞文明中,有戰神努爾塔與怪鳥安祖戰鬥的傳說,而怪鳥安祖的形象便是獅子與鷹的結合,因為當時處於農耕文明,出於對耕牛的崇拜,怪鳥安祖還被配上了一對牛角。 古老的埃蘭人在他們的建築中廣泛地使用了獅鷲的標誌。獅鷲在波斯神話裡被稱做「Homa」,並且獅鷲的形象被用作宮廷裏的雕塑和標誌。在建築圖案裏,獅鷲通常以一隻長著四隻腳,一對翅膀,擁有豹子頭或者鷹頭的神獸的形式出現。
在著名的古巴比倫神話中提亞馬特為了對抗叛逆的眾神,曾創造了十一頭具有神力的巨獸,其中就有不少獅子與猛禽的形象結合體。後來在文明的交流之中,逐漸演變為如今的獅鷲形象。
在希臘文人筆下,獅為百獸之王,鷹為百鳥之王,而獅鷲則為怪獸之王,看守龐大財寶的怪獸。在希臘羅馬,人們會將獅鷲刻在錢幣上,寓意著守財不會丟失。
在後來馬克波羅和同時代的文人則將獅鷲描述為體型巨大擁有著強大力量的怪獸。在他們的著作中,獅鷲的翼展超過八頭獅子,尖爪可以當做牛角做酒杯。 而在中世紀,教會一手遮天的時代,獅鷲也被教會拿來當做宗教形象,賦予它種種神聖特質,甚至有獅鷲是耶穌的代行物這一傳說。
在中世紀的歐洲,獅鷲成為騎士的象徵。因此,獅鷲在凱爾特人中的大部分象徵意義都與力量、勇敢、英勇、戰爭、勝利和權力聯繫在一起。 在中世紀甚至傳說獅鷲渾身都是寶貝,比如爪子具有醫療效果,羽毛可以治好失明,蛋殼可以製作名貴的酒杯等等,這一點被遊戲作品廣泛利用。
最近有學者認為獅鷲的靈感可能來自古人對角龍下目恐龍化石的聯想,這類恐龍以巨大的頭部與鳥喙狀的嘴為特徵。
根據這一地質神話,蒙古和中國的早期角龍類恐龍原角龍,是由古代在中亞尋找金礦的游牧民族發現的。隨後,原角龍骨骼的故事沿著貿易路線傳播,啟發了古希臘的獅鷲傳說。獅鷲是最早出現在埃及和中東藝術中的神話生物,後來在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文化中流行。 然而,樸茨茅斯大學的馬克·威頓(Mark Witton)教授和他的同事重新評估了歷史上的化石記錄、原角龍化石的分布和性質,以及與原角龍相關的古典文獻。他們發現,這些論點經不起推敲。
例如,原角龍化石發現地與古代金礦相距數百公里。在原角龍發現的一個世紀以來,從未在其附近發現過金礦。即使游牧民族在尋找金礦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原角龍化石,化石往往僅有一小部分暴露在外,不易被普通人發現。
此外,獅鷲藝術品的地理分布也不符合獅鷲傳說起源於中亞化石的說法,古代文獻中也沒有明確提到原角龍化石,儘管原角龍確實有四肢和喙狀結構,但其頭骨的延伸部分被認為可以解釋為翅膀的說法並不可靠。 簡單來說,研究顯示,獅鷲起源的傳統解釋,即其是獅子和猛禽的組合,仍然是最合理的。將恐龍與獅鷲傳說聯繫起來,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複雜性,還依賴於無法經受住考驗的解釋和假設。
有學者認為,如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銀雙翼神獸」(現藏河北博物院)、漢代出現的辟邪、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中的有翼神獸等等之類的中國傳統藝術形象的主題,乃是受到了格里芬的形象的影響;認為格里芬的形象通過歐亞草原,在春秋時代傳播到了中國,在公元前6世紀至6世紀流行開來,逐漸本土化。
獅鷲因其守護者的形象而被用作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標誌,在博物館屋頂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獅鷲的青銅鑄件。 此外,在皇家和貴族的紋章中也常常可以見到獅鷲的圖案。1953年,一個獅鷲的紋章被作為為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儀式而雕刻的「十紋章獸」之一,代表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家族譜系,這個紋章目前依然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加拿大文明博物館,蘭石的複製品於邱園中展示。 拉脫維亞國徽上也有獅鷲舉劍的圖案,代表該國的維澤梅及拉特加爾地區,還有一隻獅鷲為護盾獸。立陶宛國徽(總統使用的版本)也有白色獅鷲為護盾獸。 瑞典斯科訥省及以其命名的斯堪尼亞汽車均以獅鷲為徽標。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和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