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7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四大系列之「琴棋書畫──四大棋手(1)」

介紹完「琴」,接下來就是「棋」。 

「棋」,指的是「圍棋」。 

前幾年,橫空出世了一位神祕棋手Master,中、日、韓等國的頂尖棋手,如柯潔、聶衛平、常昊、古力等相繼敗在Master手下,Master取得60連勝的成績。身分揭曉後才知道它就是曾戰勝李世乭的AlphaGo。 

這對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圍棋來說,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啟。 

圍棋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職業。簡簡單單的棋盤中,蘊藏了數不清的故事。 

正如一頁書的詩號:「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 

有在看霹靂布袋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個角色😆😆😆

 

一頁書,亦名「梵天」,外號「百世經綸」、「邪心魔佛」、「暴力和尚」、「近神之神人」、「暴力書」、「三教最暴力的存在」,是霹靂布袋戲中的主要人物,與主角素還真同為正道的兩大支柱。

 

相傳圍棋由堯帝發明,他的兒子丹朱驕傲自滿,暴躁任性,因此堯帝便發明圍棋來陶冶兒子的心性。古代有「弈」、「碁」、「手談」等多種稱呼。國際上,也稱之為「Go」,是源自日語「碁」的發音。 

目前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於史籍的第一位棋士,最早的圍棋文物也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漢朝時棋盤為17路,三國時期出現了評定棋士水準的圍棋九品制。南北朝時候,棋盤定型為現在的19路棋盤,傳入朝鮮半島。圍棋逐也成為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為「琴棋書畫」文人四藝之一。 

圍棋之法與兵家之道有著相似之處,因此有人認為圍棋起源應於推崇權術的戰國時期。但根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時代,圍棋就已流行起來。 

只不過,在秦漢以前,人們常將圍棋和當時流行的另一種游戲“六博”並提,合稱“博弈”。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這意思是:整天吃飽睡、睡飽吃,無所事事,是不會有成就的;不是有“博弈”的遊戲嗎?那也比閒著沒事幹的要強得多。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於是乎?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孟子更把“博弈”視作“賭博”;酗酒賭博,不贍養父母,此為第二種不孝的情況。 

簡言之,孔孟認為:圍棋活動是種「玩物喪志」的行為。 

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圍棋的發展是停滯不前的。 

到了漢朝,圍棋開始在宮中流行。東漢時期,出現了關於“圍棋”的著作。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寫有《弈旨》一文,這是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圍棋理論文章。他的學生馬融,也寫了一篇《圍棋賦》,內容比《弈旨》更豐富,對棋藝的理解更加深刻。 

到了三國,出現許多優秀的棋手。像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就是箇中高手。王粲在《弈旦評》(明代馮元仲著)中被譽為“弈中神人”。 

魏晉之後,隨著“玄學”的興起,文人雅士以“清談”為榮,弈風再次盛行。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類似於現今的職業分段。 

東晉最有名的兩位士族領袖是王導和謝安。 

南北朝也是名手輩出的時代,圍棋的盛行及當時統治者對圍棋的重視,加上紙的廣泛應用等因素,出現了大量的棋譜。棋譜的產生,是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唐宋時期,弈棋與詩畫並稱,人們認為這是風雅之事。

 

四大棋手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大突破。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后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 

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等。這其中又以王積薪的名氣最大,被譽為「唐代第一國手」。

 

王積薪 

曾與馮汪在金谷園對陣,王積薪先以二比四負於對方,但接著又連勝三局,以五比四取得最後勝利。這就是有名的《金谷園九局圖》。韓屋以「眼病休看九局棋」形容這場比賽。 

天寶十五年爆發安史之亂,王積薪隨著玄宗至蜀,薛用弱《集異記》記載他在路上夜宿民宅,棲於檐下,夜闌不寐,有兩位婆媳在下圍棋(據說是下盲棋),積薪一一記下棋步,最後棋力大進。李肇《唐國史補》也有類似記載。 

王積薪總結出《圍棋十訣》:「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 

著有《棋訣》三卷、《鳳池圖》一卷。

 

劉仲甫 

字甫之。北宋哲宗、徽宗時獨霸棋壇、所向披靡的大國手。活動時期在元佑至政和年間。居開封翰林院棋待詔,擅名二十餘年,是棋史上的大宗師之一。人稱其技藝較唐代王積薪高「兩道」。 

劉仲甫曾於紹聖元年(1094年)與名手楊中和、王玨、孫先會於彭城市樓聯棋,成我國現存最早的聯棋棋譜成都府四仙子圖。著有《忘憂集》、《棋勢》、《棋訣》及《造微》、《精理》諸集,今僅《棋訣》存。 

相傳,劉仲甫一日行經陝西驪山,遊至深山處巧遇一名老婦人,兩人舉棋對弈,劉卻被這名婦女在棋盤上殺得大敗,氣得吐血,成為後來膾炙人口的「遇仙圖」。

 

 

明清時期,圍棋已經發展地非常成熟,出現許多圍棋流派。 

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永嘉派、新安派、京師派。 

永嘉派以鮑一中(又名鮑景遠,浙江永嘉人)為首,李沖、周源、徐希聖等人為核心。 

新安派以程汝亮(新安人)為首,汪曙、方子謙等人為核心。 

京師派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首。 

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

 

明朝末年,圍棋發展又迎來了一個高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過百齡。

 

過百齡 

名文年,字百齡,以字行,一作伯齡,江蘇無錫人,是明末造詣最深、名聲最大的圍棋國手。過百齡在棋壇馳騁一生,繼往開來,對明末至清乾隆時期圍棋的飛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無錫縣誌》中記載:「開關延敵,莫敢仰視。因是數十年,天下之弈者以無錫過百齡為宗。」明末清初人錢謙益作詩讚頌過百齡,詩中寫道:「八歲童牙上弈壇,白頭旗纛許誰干,年來復盡楸枰譜,局後方知審局難。烏榜青油載弈師,東山太傅許追隨,風流宰相清平世,誰識沿邊一著棋。」 

清代人秦松齡的《過文年傳》這樣寫:「百齡,名文年,為邑名家子,生而穎慧,好讀書,十一歲時,見人弈,則知虛實先後進退擊守之法,曰:是無難也。與人弈輒勝,於是閭黨間無不奇百齡者。」 

著作有《官子譜》、《三子譜》和《四子譜》等棋書。其中尤以《官子譜》價值最高,對圍棋常見技巧作了比較透徹的論述,並受到日本棋界的重視。

 

黃龍士 

名虬,又名霞,字月天,號龍士,以號行,江蘇泰州姜堰人,清朝圍棋大國手,和後來的范西屏、施襄夏並稱清代三大棋聖,為康熙中期圍棋霸主。 

少時聰慧,年十一即以善弈聞名。當時國手,唯周東侯稍可抗衡,二人並稱「黃龍周虎」。黃周兩人於揚州弈樂園對弈二十五局,黃龍士棋高一籌,以十六勝八負一和佔壓倒優勢。 

之後,只有徐星友可與之抗衡。徐星友比黃龍士大10來歲,也是一位圍棋奇才。和黃龍士一樣少年成名,可與之相比,其水平一直要相差一二子,就是在徐的鼎盛時期,也只能說與黃伯仲之間。 

黃龍士棋風不拘一格、靈活多變,中盤力量號稱「十三段」。除了攻擊之外,治孤亦是其拿手絕活,鄧元穗《黃龍士先生棋譜‧序》:「或當危急存亡之際,群已束手智窮,能於潛移默運之間,益見巧心妙用,空靈變化,出死入生,試披對局之圖,盡是驚人之作,可謂得未曾有矣。」 

但黃龍士非純以力量著稱,黃龍士之所以被稱為一代棋聖,在於他盡變明代舊法,追求合理的行棋方式。徐星友《兼山堂弈譜》評價黃龍士:「寄纖濃於淡泊之中,寓神俊於形骸之外,所謂形人而我無形,庶幾空諸所有,故能無所不有也。」「一氣清通,生枝生葉,不事別求,其枯滯無聊境界,使敵不得不受。脫然高蹈,不染一塵,臻上乘靈妙之境。」 

黃龍士著有《弈括》,包括「擬出子式」三十局、「演官子式」三百六十局,皆為提升棋藝的基礎科目。

 

同場加映:


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也是古代圍棋的鼎盛時期,可謂國手輩出,百家爭雄。而在這眾多國手中,當推范西屏、施襄夏為最著名。

 

范西屏 

名世勛,浙江海寧郭店人,幼年拜浙江當地著名俞長侯為師,13歲時至杭州拜見前輩大師徐星友,16歲隨師游松江,屢勝當時名家而成名。時人之中僅有同鄉施襄夏為其匹敵。 

范一生以教棋為生,著有《桃花泉弈譜》、《二子譜》、《四子譜》。

 

施襄夏 

名紹暗,字襄夏,號定庵,以字行,浙江海寧人,最初從父親處學習圍棋,11歲時師從俞長侯,和同時代著名棋手范西屏同門。成年後,范施二人同時揚名於世,成為一生的好對手。 

施襄夏比范西屏小一歲,棋藝與范西屏不相上下。 

著有《弈理指歸》二卷,後由錢長澤增訂,配以圖勢,集成《弈理指歸圖》三卷。

 

范西屏被稱作「弈林李白」,施襄夏也有「弈林杜甫」之稱,並稱「弈林李杜」,更有著「海昌二妙」之美稱。 

乾隆四年,兩人應平湖(又名當湖)張永年邀請,連續對弈十三局,現存棋譜十一局,史稱「當湖十局」,為古代圍棋代表作。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圖片來自網路搜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